分享

山间寻碑,读取一城历史的留言|徐州中轴线读城之云龙山

 微湖渔夫 2021-11-26

图片

图片

环城72座山峦,9条河流,7个湖泊,徐州是北方少有的山水城市,其中的云龙山是徐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山。此山不仅被宋元明清的文人墨客歌咏抒怀,而且留下了历代名人碑刻300余处。

图片

因为历史上兵燹水灾频仍,徐州古籍存世稀少,云龙山上的历代碑刻堪为历史的留言簿。为了挖掘和保护山史,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于今年5月启动碑刻捶拓工程,至10月底已拓制278幅拓片,时间从唐宋到当代,跨度千年。

图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碑刻集历史、文学、书法于一体,在考古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价值。遍布云龙山的碑刻以特殊的记录方式,彰显着名山、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是研究徐州历史的信息宝库。

位于徐州中轴线南端的云龙山,不仅是一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还是一部被忽略的石上方志。本期专题,一起来读。

1

云龙山—黄茅冈-东坡石床

名山打卡地

留下人生的雪泥鸿爪

位于云龙山北大门南侧的“云龙山”刻石,是游人的打卡地。刻在天然巨石上的这三个字,字径约1米,两侧分书“徐州兵备右参政柳城莫与齐书”“万历十四年岁次丙戌秋七月吉旦”。

图片

据《云龙风物·文人荟萃放鹤亭》载,广西柳州人莫与齐任布政司右参政期间,分守徐州兵备道。2016年《南国今报》报道,莫氏家族古墓碑记载莫与齐17岁中举,21岁考中进士,38岁时在治水开河的任上积劳过度客死工所。此时距莫与齐为云龙山题字仅两年,虽徐州方志中未有他详细介绍,他的名字却与山长存。

图片

收藏家王宣瑞提供

在诸多和“云龙山”同框的老照片中,有一张1938年徐州会战前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成员的合影被载入了中国新闻史。时任《大公报》记者的范长江和小伙伴们在云龙山成立了中国青记第一个战区分会,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热血青年由此将中国人民抵御外敌的消息传向世界。

图片

前排左二为范长江

诒(后排右三)之子陆良年提供照片

图片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青记后代重访

在“云龙山”刻石西侧,保存有一座较为完整的牌坊,牌坊上书“彤管扬徽”和“茹苦卅馀 古井波澜长静”等文字,其侧另一座牌坊仅剩半边。从一张民国时期的明信片可知,这里曾经牌坊林立。贞洁牌坊的集体消退,亦是女性摆脱封建礼教的胜利。

图片

收藏家王宣瑞提供

图片
图片

拓印牌坊上的文字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同样的山,在北宋徐州知州苏轼眼中,则明快欢乐了许多。云龙山西麓下有一处长3米、高1米的磨光峭壁,上有清乾隆题写的“黄茅冈”,每字近1米高。史载这三个字最初为明代理学家王守仁题,后由于年久漫漶不清,乾隆到徐州阅河时重书。

图片

“黄茅冈”如何得到御笔亲题?距此不远的“东坡石床”或是答案。900多年前,苏轼在好友陪同下登上云龙山,醉行乱石中,“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大文豪醉卧而诗,由此诞生了徐州历史闻名的一张“床”。

图片

东坡石床位于云龙书院旧址内,石床上方石壁上刻有2组34方题刻。苏轼之后的数百年,文人雅士仰苏公遗风,竞相来访,留下丹书墨宝,尽在其中。

图片

距今整整300年前,徐州知州姜焯与徐淮同知孙国瑜于东坡石床旁建义学,14年后,徐州知府李根云改义学为云龙书院,享誉徐淮的书院后在近代毁于战火。上世纪末,人们在石床北地表下发现了李根云题写的“云龙书院”石匾。

图片

11月13日,云龙书院建院300周年暨复建开院5周年系列活动的线上庆典。

如今,于2016年重建开院的云龙书院继承并拓展了古老书院的文化功能,成为现代人的心灵栖息地。

图片

2

造林兴学-中原血垒-抗战碑亭

记录时代风云

浩然正气石上驻留

由云龙山北门拾级向西,过苏步桥行70米,有一处刻石“造林兴学富国强兵 发扬文化保障汉京”,俗称“戴碑”。在同一面峭崖上还有刻石“西楚号霸国 子弟夙称雄 何不奋余烈 直捣海天东”,落款为“民国二十年冬宣传反日救国至此纪念 余江吴迈题并书”。

吴迈为江西余江县人,时为上海律师,以敢言直谏著称全国。“九一八”事变后,吴迈北上宣传抗日,过徐州云龙山题下此诗。吴迈于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特务杀害,他生前曾在泰山题刻“洗我国耻”、在桂林题刻“桂林山水甲天下”等,表达了爱国之情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图片

从云龙山北门向南百米的石壁上刻有“黄河之畔 云龙之巅 瞻中原血垒兮 垂芳烈于万古 仰浩然之正气兮 如日月之经天”,落款为“卅六年冬徐属各县抗战烈士纪念塔工竣题”。徐属各县抗战烈士纪念塔现已不存,“中原血垒”碑幸而保存下来。

位于徐属各县抗战烈士纪念塔旧址北70米,碑亭中立有一方高1.73米的三面体石碑,正面镌刻“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另两面分别刻有186位殉职员工姓名和碑记。1938年5月徐州沦陷前,津浦铁路徐州、济南、浦口机务段为抢运物资南撤、遣送难民而出生入死,抗战期间共有186名铁路职工殉难。

图片

抗战亭建于1947年,民间又称“铁亭”,原为铁质重檐六角亭,亭顶设有火车头样式的标志。铁亭后因锈蚀严重,于上世纪70年代拆除。1995年,徐州铁路分局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重建碑亭,铁路职工、家属、学生共3万多人捐款,抗战亭后被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云龙山现有的29座亭子中,毗邻云龙书院的怀古亭原建于1914年,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登云龙山时,与随从曾在此亭合影留念。

图片

云龙山第三节的“彰军碑”亭建于1982年,以纪念人民子弟兵治理云龙湖、开辟横穿云龙山溢洪隧道的功绩,是徐州双拥城的光荣见证。

图片

3

河山带砺-碑廊-饮鹤泉

铭功的历史文案

名贤的书法大观

名山少不了名寺。云龙山上的两座古寺——兴化寺与大士岩寺亦是古碑的集藏地。

图片

兴化寺原名石佛寺,缘北魏大石佛而建。现存明代重修大佛殿,内有高三丈余的石佛半身像,两侧岩壁上有北魏至唐宋所造的佛像和题字。大佛殿顺山崖而造,殿堂后壁檐下仅有三层砖垒叠,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奇观。

兴化寺内现存7组195尊唐宋摩崖造像,38处题记,均为高浮雕。在方丈禅院内有一天然洞穴,上方镌有清乾隆年间彭城人杨四知所题“洞天”二字。兴化寺正面峭壁上刻有“河山带砺”四字,为清道光年间徐州知府周焘所书,语出《史记》“使河如带,泰山如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图片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大士岩寺是一座观音寺,由山门、圆通宝殿、千手观音殿、韦驮殿、试衣亭、送晖亭、钟亭、鼓亭等组成。大殿坐东向西,内祀观音大士像。寺内有碑10余通。

图片

云龙山碑廊位于一节山顶平台,与兴化寺毗连,始建于清朝末年,南北长约30余米,廊内墙壁上镶嵌着唐、宋、元、明、清碑碣54块,包括有隶、楷、草、行各种书体,既是铭功的历史文案,又是名贤的书法大观。

图片

这里有明代水利专家潘季训的《同江司徒小酌云龙山》,字体雄健俊朗;清咸丰九年(1859)《重修放鹤亭记》,记录了当年清军为镇压捻军于云龙山屯兵并设置炮台的历史。碑廊中还有清代乾隆皇帝手书《放鹤亭记》《放鹤亭歌》等,殊为珍贵。

图片

碑廊外的开阔地,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相距不远。“亭以记贵,山以亭贵。”徐州文化学者田秉锷说,“北宋徐州隐士张山人在山顶建亭放鹤,知州苏轼作《放鹤亭记》。在张山人和苏轼走后,放鹤亭屹立为一种风标,一种精神,一种向往。维修、重建好这处名胜,成为徐州官民的一项文化接力。”

图片

孙井贤 摄

放鹤亭前的饮鹤泉原名石佛井,此井在山顶凿穿岩石25米深,全国罕见。井旁立着的明天启年间徐州户部分司张璇题写的“饮鹤泉”碑前亦是登山人的拍照取景地。

图片

饮鹤泉侧有一长方形卧碑“壮观”,宽1.7米,高0.8米,为徐州知府李根云于乾隆元年(1736)摹刻。据说摹刻李白墨宝“壮观”碑在全国有多处,此处“壮观”,似为山上风光作注解。

图片

专访

捶拓古今碑刻

梳理文化遗存

“有生命力的景区分两种,一种是有自然风光,这是上天赐的,一种是有历史文化。云龙山风景虽然秀丽,但文化更强,更有灵魂。”


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赵庆军介绍,“云龙山古今刻石及碑刻达300余块,其中古代刻石200余块,随着对云龙山历史文化挖掘的深入,掌握碑刻等原始文化资料尤为重要。为此,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自今年5月起,首次开展了摸家底式的云龙山碑刻捶拓工作。”

上周,在云龙山山西会馆隔壁的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记者看到成箱的拓片正在被工作人员一一登记、装盒。历时5个月的文化工程已近尾声,目前已捶拓278幅拓片,还有少量刻石近期还将补拓。


“等这些拓片整理好后,将邀请专家学者研究解读,让云龙山这张城市名片更加靓丽。”原云龙山管理处副处长程建安说,“这些刻石重点集中在北门、黄茅冈、寺庙、碑廊、山西会馆、观景台等处。历史年代从唐宋到当代,跨度千年。刻石既有二三十厘米的,也有数尺见方的。内容有佛道传习、民俗活动、战争纪事、建筑缘起、书法议论等。”

承接此次石上留史工程的,是“铜山石刻”市级非遗传承人董祥领衔的徐州金石刀客石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图片

“5个月里,我们度过了最热的天,还有山中蚊虫的叮咬。”董祥说,“团队克服了崖壁高危、山地复杂、搭建脚手架不便、空间局促、石面湿度大等困难,特别是大面积的捶拓需要一气做完,常常来不及休息和吃饭。”  

图片

点着蚊香工作。

董祥出身于徐州石刻与拓片世家,其父董文生是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资深技术专家。对于从石刻到拓片的操作,董祥回忆:“从1985年邻居从地里耕出几块汉画像石开始,我家就开始尝试做拓片,在经验积累中越做越精细,得到了众多书画家的认可。然而这次在云龙山上捶拓,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图片

“事实证明,宁愿和蜜蜂做邻居,也要远离蚊子”“字不错,可这雪花太闪眼了,对人是一种折磨”“今天下午历尽艰辛终于完成,累成狗”……从董祥朋友圈里的留言,可以感受这项工作的不易。然而,与石上数百年前的刻工“对话”,也让董祥颇有收获。

图片

“在这样的断面上凿平、打磨、刻字不容易,能完整保存到现在更不容易。”董祥说,“了解历史,刻石比看书让人有兴趣,有的碑刻目测是直接写在石头上刻的,笔画清晰,刻工精美,和现在电脑刻的有一拼,很喜欢。我会铭记这段美好时光,再苦再累都值得,因为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也是为徐州存史。”

短评

保护石上古籍

传承城市文脉

徐州市规划构建的南北历史文化轴即徐州中轴线的南端,云龙湖风景区拥有放鹤亭、兴化寺等名胜古迹和云龙书院、汉画像石艺术馆等人文景观,是徐州厚重文化的汇聚之地,呈现了两汉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碑刻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

古刹名碑、摩崖刻石是一座山的重要文化标志。云龙山自魏晋以来留下许多碑碣和摩崖刻石,历经风雨侵蚀,许多文化遗迹尚存湮灭的隐忧,现在由非遗传承人用传统技艺全部拓印下来,做成拓片,建档珍藏,并进行数字化保护,可谓是一件了不起的文化工程。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工作人员在此次拓印过程中发现,这些山中有文化的石头,有的已风化严重,文字漫漶不清,还有的刻石被新建筑物遮挡,无法识读和拓印。

岁月洗礼中,在山间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刻石并没有人们想象得坚强。云龙山不但需要生态上的养护和文化宣传,其山体中的刻石亟需多方关注、保护和解读,以便更好地让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文脉经久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来源:徐州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