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浪潮”不是潮

 卡卡小站 2021-11-26

记得第一次看《浪潮》这部德语影片耗时1小时42分,带着任务看这类题材,认真是自然的,整个过程我的心情紧张而复杂,唯恐漏掉某个细节使得理解偏颇,随着镜头的推演大体记录些文字。

影片编自真实事件,高中授课老师赖纳.文格尔,课下学生们称其为赖纳,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法西斯,以独裁主义为题做了一场教学实验,提出“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的口号,向学生灌输集体观念,强调团结力量大。在西方崇尚自由主义的环境下,这些热情洋溢的少年,在课堂上起立发表了各自对独裁政治的的看法,文格尔带领大家讨论政治的基础,要求统一着装白衬衫牛仔裤,互相团结起来,体验一次真正的独裁政治,大多数学生被老师独特的授课方式所吸引,认同并遵守课堂纪律,采取民主投票拟队,这个小团体“浪潮”因课而名。确定名字后,大家各种奇想,提倡发挥想象与创造力,众所周知,自由言论一直是西式开放教育的典型,而文格尔想要借此做一场颠覆运动,通过一系列集体性的行为锻炼集体意识。最初几个放弃课堂的学生后来评价“赖纳老师很酷”再次回归课堂,这种新鲜与刺激的魔力推动“浪潮”在短短一周内发展和招募了200人之多遍布学校各个年级,仍在不断壮大,而后形成了波浪手势和特有标识,对不加入的同学施压,5000个贴纸被贴喷到巴士、建筑各处,城市仿佛一夜之间沸腾了,这个课堂组织成了大家都在谈论的焦点。所谓的没有优劣、贫富,只有平等、自由,这些字眼正是大家内心的公共渴望。青春年少的无知无畏将故事推到新的高度,学生在“集体、纪律”与“限制、任性”之间没有很好的理解辨别能力,以为可以做任何事情,躲开束缚轻而易举,拉帮结派欣赏着它们呼喊的集体荣誉,正如要求看比赛的人要穿白色衬衫方能进场,进教学楼也要打手势,孩子们在这样的情景下一度迷失,文格尔先生作为活动周的授课者与设计者,整个过程中并没有特殊的监督和把控,超常打破原来的规则,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不自知,形势愈演愈烈。尽管多次被学生及妻子提醒后终于醒悟,可惜为时已晚,这场浪潮”终以一死一伤的校园悲剧落幕。

 对于文格尔的口号、纪律、团结、集体这些积极的字眼,的确有着它正能的一面,一个团队组织如果具备了这样的特质,会高效而坚固,就像军队一样。没有纪律规矩的团体想必也是散漫而混乱,然而在具备这些先决条件后,如何管理?做什么样的事情?实应有个界定,把握好尺度去做正确的事是非常关键的。凭着口号和一腔热血去毁灭好的,扰乱秩序,自我放纵,犯了错却理直气壮,甚至涉及犯罪仍误以为是英雄主义却是极度危险的。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需求理论从某一层面说,现实中人需要交往并在相应组织中找到位置、建立自信和获取支持,它们可以是家庭、班级、社团、企业等等。片中“浪潮”的存在大大契合了这些少年在叛逆期的特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得少年们寻求这种归属感大于自身的荣耀,可以为了集体放弃牺牲个人利益,在寻求满足和荣耀的路上,他们很自然地被操控了。放之当今,倘若别有用心之人对某一共性团体加以幻化诱导,极可能形成一种疯狂的趋势,将会是恐怖和荒谬的,当保持警惕。说起这些少年们被小白鼠一样催眠和误导,致使最终集体迷失的关键推手又是什么呢?仅仅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口号吗?这与个人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因素极为相关。围绕整场那些鲜明的人物里有顺从、有挣扎、有兴奋、有享受、有心伤,然而着所有的行为都源于内心。

       人物一,活动的重大策划文格尔,银幕伊始这位青年教师驾车穿过街区,心情亢奋一路高唱,车轮滚滚向前,窗外景物飞逝。课下他是赖纳,课上是文格尔老师,富有创意和热情,在准备课程之时,参考了心理、政治、历史、制服等书籍,敬业爱岗,时常工作到很晚。当得知不能教授独裁政治时,在其强烈欲望和雄心壮志的坚持下,找到校长和竞争同事为自己争取到了课堂。赖纳同时还是一名水球运动教练,有一位同为教师妻子,二人是校内同事,情感上最初恩爱有加,然而在“浪潮”后期扭曲的发展下,夫妻关系在认知上出现分歧,争吵乃至恶语相向,知之深伤之切,赖纳咆哮妻子安克虽有硕士学位却需要靠周一吃镇定剂才能上课,而他作为自己口中的半调子老师,虽然只有成人自考的体育和政治学学士学位,却可以创造出这样惊人的成绩,受到拥护和追捧的得意心理让他看不清事实,争论的内容映射出他内心深处的自卑,希望得到外界肯定与支持,这正是推崇这场运动的重要心理。同时安克道出根源,他渴望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希望被人崇拜与敬仰,享受上课这样的事有一种被需求的满足感,是自我的权利沉迷。

    当这股“浪潮”遭到同事的谈论反对时,文格尔依旧没有反省我行我素,虽然学生卡罗找到他提醒形式失控,向他说明制止这种表面团结而实质疯狂的运动,仍偏执地坚持错误想法理想化,固执己见的他不接受现实,不直面错误最终导致后来事态的蔓延。对于蒂姆,他有一定的关爱和同情心,却不够彻底,骄傲自大的自我膨胀让他无法倾听学生的真正心声,当文格尔发现了报纸刊登的图片而得知学生高空涂鸦后大发雷霆,表示对于这种错误行为表示理解,但出于安全考虑坚决反对。蒂姆本想告诉他市政府大楼涂鸦出自己手以期表扬时,他逃避责任选择不想知道,认为知道后不告诉警察那便是公共损害,打断了欲言又止的蒂姆,这是教师不该有的自私心态,并按示其要懂得团结,不要相互出卖,就是这样错误的引导,使得本就模糊认知的蒂姆越陷越深,按着自己妄想的判断去行事,去行以为是正确而伟大的事,文格尔明明可以在沟通与交流中发现问题,却又一次将学生推向了悬崖。直到后来马尔科幡然醒悟到这场活动的法西斯色彩,劝说老师叫停,经过一番争论后,这位领导者才说考虑一下。

    文格尔通过封锁礼堂大门不被打扰的方式,做最后一讲终结此事,给学生们演示独裁政治法西斯的特有言论思想,无非就是没有优劣贫富差距,并扬言要创造历史,使之成为可能,“浪潮”不应该这么简单的结束,它将席卷整个德国,谁阻止就吞噬谁等。马科尔勇敢反对站出来,被当做叛徒一样带到讲台,他企图通过这系列动作言论让同学警醒并意识到专制政府的弊端和问题严重性,独裁政治法西斯主义就是排除反对他们的人,并伤害这些人,最后文格尔给学生道歉,意识到自己这次过火啦,他已经不像老师更像是操纵学生,而此刻台下以丹尼斯为代表的的部分同学仍然沉浸在这个疯狂的运动之中,不想结束。在热情高涨的年轻人面前,一切都为时已晚,两声枪响,心灵的崩溃和伤痛满屏,这失控的局势的确有违他的初衷,是其始料未及的。片尾赖纳穿过校园,看见死伤的两人、受到惊吓而痛苦的学生,与妻子的眼神交互,这些场景让坐在警车里的年轻教师满脸无奈、悔恨、悲哀、恐惧,车窗外的风景与开篇文格尔自驾的欢乐和谐之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昔日一去不返了。

 人物二,受毒害最深的蒂姆,人称“软脚虾”。软弱时常屈身于人,被街边混混欺负,靠免费提供大麻给他们而免遭欺凌。身为富家子弟,在家中缺少关爱,父母对其冷漠致使心理缺失严重,说话时常语无伦次。听完课上的同学关于制服的看法,极端地烧掉了高价的耐克和阿迪的衣物,对于提倡的人人平等他极为拥护,“浪潮”就像是他的家,他对老师文格尔依赖膜拜,甚至要为其做保镖,可是老师对他仅出于同情,劝他有烦恼要说,也只是一种不痛不痒的敷衍,更多的是文格尔对其顺从的操控。通过一系列活动蒂姆终于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认为集体的一切运动都是有意义的,并投身其中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行动创造力量在他身上体现最为明显,他的诸多潜力被激发,热情高涨设计主页,更拉风的想法就是把标志喷到市政建筑大楼施工外侧的顶端墙体,几近疯狂。从软弱到在网络购买枪支,为维护集体吓退帮派混混的过激行为都是内心长期压抑情绪的一种释放,是一种非正常的逆袭。然而当文格尔揭示了这一幻象要终止“浪潮”时,蒂姆却是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从希望到绝望,他把这样的集体看成生命的全部,最终梦想破灭的蒂姆行为过激无法控制开枪伤人,最终饮弹自尽付出了年轻的生命。难道教育的失败和偏航就能脱不掉么?

人物三,勇敢而清醒的卡罗,课程给予卡罗新的冲击,她开始很积极,回到家中反馈给父母,建议双亲做出一些改变需要一些标准纪律来约束弟弟,她自己觉得穿白衬衫并不好看而拒绝和别人一样打扮,成为班中异类,正是因为她强大的自信和独立,才发现后来事情有点不对头,其他人一直用道德来迫使她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她也并没有屈服,企图揭开这场骗局,她没有给自己设限,不希望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虽然认可纪律性,但也不可失去独特性。深夜在黑暗的教学楼复印发传单,为正确的事情而冒险,企图群发信息组织这场疯狂,面临没人做期刊被同伴丢下,孤立无援中也毫不软弱,演出戏剧的同学都变了样,观念上也一反常态,自己主角之位被换掉由别人完成演出。尽管卡罗备受冷落也绝不放弃,具备反抗精神,她与莫娜一起爬到游泳馆顶层扔传单,呼吁阻止“浪潮”希望大家醒悟,莫娜和卡罗两个女生是唯独在狂热的边缘保持冷静的学生,极为难得。

    人物四,马尔科是卡罗的男友,在最后意识到错误并谨言的学生,生活在缺少幸福的家庭之中,他在浪潮帮照到了归属感,湖边聚会狂欢的发言,和处于热血之中的少年们一起行动,从车库到餐厅张贴标识,给大家形成干扰,破幻秩序。作为“浪潮”成员为集体打比赛,不惜大打出手,集体荣誉的满足感激增。马尔科与卡罗的感情随之两人的不同看法也出现裂痕,卡罗认为是闹剧,马尔科觉得言过其实。多番争论过后,他动手打了卡罗却深感后悔,那一刻他察觉最近的运动让自己变了个人,所行的就是法西斯的那一套,现在的“浪潮们不像是班级学生,倒像是激进组织,于是决定终止这一切,并跟老师谈起,遭到拒绝后仍不放弃,最终赢得了胜利,也与卡罗重归于好。

     说到最后,这个悲剧的结局看完让人唏嘘,遗憾的是一个本应避免的事件,却因不同个体的性格问题悲情收场,他们共同身受着这场无形的心理操控,最终却有着不一样的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点与痛点,在不同的阶段下,如何避免和改观黑暗的一面,真的值得我们深思,无论是家庭还是教育机构,成员们之间彼此若给予更多的关爱,给孩子们做到正确的引导,健全他们的心理,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如此会让校园安宁,未来社会和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