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亥革命百年祭05︱使“王”称“帝”的儒、法方“术”

 张远山图书馆 2021-11-26

辛亥革命百年祭01

辛亥革命百年祭02

辛亥革命百年祭03

辛亥革命百年祭04


以“王”僭“帝”的秦汉秘史05
 
五 使“王”称“帝”的儒、法方“术”

道家集大成者庄子(前369-前286),亲历秦昭王僭窃“帝”号的首次失败,预见秦“王”僭“帝”很快就会成功,于是预斥其终极悖道。庄子的预见预斥,在其死后六十五年应验于秦王嬴政。

儒家集大成者荀况(前313-前238),亲历秦昭王僭窃“帝”号的三次失败,预见秦“王”僭“帝”很快就会成功,为了挽救中原文明,被迫专为秦国创立了“帝王术”。“帝王术”的“帝王”二字,自古以来均被错误连读成词,那就意味着荀况创立“帝王术”,荀况弟子韩非、李斯和后世士人王闿运、杨度研治“帝王术”,全都志在“自为帝王”。其实研治“帝王术”的古今士人无一志在“自为帝王”,无不进献尚未称“帝”之“王”。错误连读“帝王术”的“帝王”二字,乃是用秦“王”僭“帝”成功以后的史实,谬解秦“王”僭“帝”成功以前的名相。秦“王”僭“帝”成功以前,“帝王”二字不具备连读成词的现实条件[16]。鲁仲连“义不帝秦”,“帝”是动词,“义不帝秦”意为“捍卫王不僭帝、以道代帝的天下共知之义,不许秦王僭窃帝号”。荀况“帝王术”,“帝”也是动词,“帝王术”意为“使王称帝之术”;“王”则是名词,现实指向正是秦“王”。

荀况创立“帝王术”以前,不仅考察了母邦赵国,而且遍游天下,考察了有望统一天下的齐、楚、秦列强。荀况早年思想立足于儒家“三王之道”,晚年思想吸收了法家“五霸之道”,转折点正是中年游秦[17]。《荀子·强国》记载其事如下:

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

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魏人范雎(前266-255相秦),在楚人魏冉以后成为秦昭王之相,提出“远交近攻”战略,秦军东进急剧提速,因功封为应侯。荀言“四世有胜”,即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四世。

荀况回答范雎之问,一方面盛赞商鞅变法以降秦国“四世有胜”的诸多成就,另一方面批评秦国仅行法家“霸道”,不行儒家“王道”,“秦之所短”在于“无儒”。

秦国“无儒”,可举八证:

其一,秦国上下一心共同信仰商代多神教,没有上下分层的信仰格局,原因正是“无儒”,即没有信仰西周一神教之“帝”、东周一元论之“道”的士人阶层。

其二,春秋时代的秦穆公之所以能够成为秦国唯一贤君,原因正是以楚国士人百里奚为相。

其三,秦穆公、百里奚以后秦国终止中原化,复归野蛮化,原因仍是“无儒”。

其四,战国中后期的齐国稷下学宫汇聚无数士人,均为中原士人,仍然无一秦人。

其五,商鞅变法以后,嬴政称“帝”以前,秦相均为中原士人,仍然无一秦人。唯一曾任右丞相的秦国贵族樗里疾(秦惠王弟),被秦人极誉为“智囊”,却无智言智行流传后世。

其六,无论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国以外的列国之相,既有母邦士人,也有异邦士人,然而均为中原士人,同样无一秦人。

其七,中原的诸子百家灿若繁星,学派、大师出现的密度之高,数量之多,超过此后两千年总和,然而秦人从立国至灭亡五百余年,没有出过一家一子。

其八,秦国击败六国,仅仅凭借斩首计功的野蛮威慑力,所以也未出过一位兵家、一部兵法。

先秦三大儒宗孔子、孟子、荀子,均有中原文明优越感,无不固守“夷夏之辨”。

孔子所处春秋末期,列国尚未“变革王法”,孟子所处战国中期,列国正在“变革王法”,其时夷狄之秦尚无威胁,无须担忧“用夷变夏”。孔、孟周游列国求仕,均不履足野蛮落后的夷狄之秦。孔子十分自豪:“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论语·八佾》)孟子仍然乐观:“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孟子·滕文公上》)

荀况所处战国末期,列国“变革王法”已毕,他仍求仕于中原之赵、齐、楚,不求仕于夷狄之秦,但是鉴于秦国“四世有胜”,“用夷变夏”日益逼近,被迫前往夷狄之秦考察,以便知己知彼,寻找对策。实地考察以后,荀况已知秦国必灭六国,秦“王”必欲称“帝”,于是不再死守孔子的儒家“王道”,转而吸收并且修正商鞅的法家“霸道”,为秦国重新设计了“王霸兼用,礼法并重”的未来进路;同时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把晚年思想命名为“帝王术”,以“使(秦)王称帝”为饵,行“用夏变夷”之实。因此荀况弟子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毕不赴母邦楚国,立刻前往秦国。

李斯(前280-前208)告别荀况之言“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史记·李斯列传》),不仅挑明了荀况“帝王术”意为“使王称帝之术”,而且揭示了荀况专为秦国创立“帝王术”的良苦用心:既然秦“王”僭“帝”难以阻止,只能因势利导挽救中原文明。

仕秦为相的中原士人大多遵循商鞅的法家“霸道”,推助秦国“用夷变夏”;唯有卫人吕不韦(前290-前235)贬抑商鞅的法家“霸道”,不愿看到秦国“用夷变夏”。

吕不韦的见解与荀况相同,同样深知秦国必灭六国,秦“王”必欲称“帝”,“秦之所短”在于“无儒”且纯用法家“霸道”。

吕不韦的目标也与荀况相同,同样希望“用夏变夷”,挽救中原文明。

但是吕不韦的方法,与荀况不同——

荀况派弟子李斯孤身入秦为相,与此前孤身仕秦为相的中原士人商鞅、张仪、魏冉、范雎一样,未能改变秦国“无儒”且纯用法家“霸道”的百年格局。

吕不韦先居赵经商,后弃商从政,辅佐在邯郸做人质的秦昭王之孙子楚成为秦庄襄王,自己成为秦相,随后招致三千中原士人作为门客,全面渗透秦廷担任客卿,秦国从此不再“无儒”。

吕不韦的立场,也与荀况不同——

荀况是儒家集大成者,认为秦“王”僭“帝”难以阻止,而予因势利导,欲以儒家“王道”之长,补法家“霸道”之短。

吕不韦是普通中原士人,信仰“王不僭帝”的西周一神教、“以道代帝”的东周一元论,认为秦“王”僭“帝”必须阻止,秦国“霸道”必须贬抑,于是组织门客编纂“黄老学派”晚期代表作《吕览》,与“黄老学派”早期代表作《管子》一样,遵循中原主流价值“道家(三皇)↘墨家(五帝)↘儒家(王道)↘法家(霸道)”,欲以道家、墨家之长,补儒家、法家之短。

荀、吕方法、立场之不同,决定了长远结果之不同——

吕不韦的“黄老学派”方案,被汉初君主采纳而暂行数十年。

荀况的“王霸杂用”方案,经过董仲舒转换,被汉武帝采纳而沿用两千年。

荀、吕见解、目标之相同,决定了暂时结果之相同——

荀况暂时败于弟子韩非,吕不韦暂时败于门客李斯。

韩非(前280-前233)对“儒”的看法与师相反,认为“以文乱法”的“儒”是“五蠹”之一,东方六国败于秦国,正是因为有儒;“无儒”并非“秦之所短”,实为秦之所长;秦“王”称“帝”失败,正是因为怀有文化自卑,未能彻底发挥“无儒”之长。于是韩非颠覆了荀况“使王称帝之术”的内涵。

荀况版“使王称帝之术”,贬抑法家“霸道”,主张“王霸兼用,礼法并重”,“使(秦)王称帝”仅是手段,挽救中原文明才是目标。

韩非版“使王称帝之术”,极化法家“霸道”,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使(秦)王称帝”也是手段,消灭中原文明才是目标。

李斯告别老师荀况和师兄韩非,身怀荀、韩两种“使王称帝之术”入秦。入秦之初,李斯忠于荀况版“使王称帝之术”,投靠秦相吕不韦,得到赏识,任为郎官,参与编纂《吕览》。秦王嬴政不能容忍《吕览》遵循中原主流价值“三皇(道家)↘五帝(墨家)↘三王(儒家)↘五霸(法家)”,把商鞅以降七世有胜的法家“霸道”贬抑至末,竟敢阻止秦“王”僭“帝”,于是黜退吕不韦逼其自杀,同时颁布“逐客令”,驱逐吕氏门客和中原士人。

全无操守、仅求功名的李斯,立刻无耻变节,背叛吕不韦,上《谏逐客书》,逃脱了对吕氏门客的清洗,阻止了对中原士人的驱逐,从清洗对象变成了嬴政宠臣。

嬴政读毕《韩非子》,对韩非版“使王称帝之术”心悦诚服[18],立刻攻韩,韩王安求和,嬴政点名要求韩非出使。韩非出使秦国,嬴政大悦,未及重用,误信李斯谗言而将韩非下狱,嫉妒师兄高才的李斯立刻毒死了韩非。李斯既知荀况像吕不韦一样反对法家“霸道”而为嬴政不喜,韩非像商鞅一样极化法家“霸道”而为嬴政所喜,于是抛弃荀况版“使王称帝之术”,转向韩非版“使王称帝之术”,虽杀韩非之身,仍用韩非之术,成为嬴政实践韩非版终极“霸道”的强力推手。

秦“王”僭“帝”三次失败以后,荀况创立儒家版“使王称帝之术”,弟子韩非颠覆为法家版“使王称帝之术”,弟子李斯实践韩非版“使王称帝之术”。秦“王”僭“帝”具备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充分条件,迅速走向成功。

(未完待续)


▲当当限时半价
▲京东限时半价

新书上架︱张远山《庄子复原本》修订典藏版
学习强国荐书 | 张远山《庄子复原本》复原《庄子》两大历史版本
三亚神仙会图片报道01|张远山《庄子复原本》首发式
三亚神仙会图片报道02|张远山庄学三书研讨会
鹏飞南溟|游牧虎水手:水击三千里,扶摇九万里
书讯 | 张远山《寓言的密码:先秦诸子读法》
书讯 | 张远山《思想真的有用吗》



这是庄子江湖的第689期推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