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阴病转阳法: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伤寒论》331条) 厥是厥冷,即先病身冷下利,而后阳热来复胜于寒邪则现发热,此时发热之症不是病进加重,而是阴病转阳之善候,故能利止;若寒邪未得以全除,医者要适时把握时机施以温阳达表治法,否则寒邪的存在还会继续导致厥冷下利。提示医者在临证中要“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善于把握阴病转阳的规律,则无贻误战机之失而有事半功倍之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伤寒论》341条) 寒少热多符合“阴病转阳”的规律,故能病愈,“阴病转阳”的本质即是“津液一元论”在“正邪观”中的体现。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伤寒论》342条) 寒多热少是阳气衰退,则会阳病转阴,而为病进病深,故难愈。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伤寒论》360条) 脉弱下利本是寒病、阴病、里病、虚病,如若出现微微发热或者口渴的现象,便是转阳向愈之佳兆,一定不要妄用清解热邪方药戕伐阳气,可以适当饮用温水微和之。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伤寒论》361条) (脉)“紧则为寒”,复现紧脉说明寒病、阴病尚未转阳透彻,还需依法治之。若症状转阳而现微热汗出,脉象转阳而现数脉、阳脉,则病可自愈。 阴病转阳可有微热、口渴、咽干等表现,又可见于小青龙汤证的“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条文,这才是真正的“排病反应”,所以经方医家在临证中一定要立足于“津液观”的阴阳规律来辨析“正邪观”所统摄的病传病解路径。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伤寒论》366条) 当病人下利,患有寒病、里病、虚病时,而出现热象,如“面少赤,身微热”,医者可采取让病人饮用暖水或覆被微汗等方法,使病人得以“郁冒汗出而解”,从阳从表而解。由此可知,即便下利等里病,仲景也会创造条件让病者阳从表而解,以避免形成“五藏风寒积聚”,如此不仅可治疗病家目下症状,更可利用治病疗疾、里邪出表、阴病转阳的过程,以达到益寿延年的长期收益。 本条即是太阴里病下利最后从太阴表病中风而解。 这是因为病传规律为:(太阴中风)黄汗一病传一太阴里病下利。 那么病解规律则为:太阴里病下利一病解一黄汗(太阴中风)。 “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这段是举例,若病家又出现厥冷,则病势还要继续向阴向里病传,病传进展到一定程度引起“下虚”,现下焦虚寒,火衰而不能制水,故小便澄澈清白,这是太阴里病中阳虚病传合并少阴里病真阳虚,也是三阴合病从而发生戴阳厥脱的真厥阴病传路径。 上述6条《伤寒论》条文都揭示了里病阴病转阳转热则愈,不转阳转热则不愈的病理规律。 综上所述,伤寒经方体系就是在仲景先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理下,方源《汤液》,法出扁鹊:在阴阳二分法的基础上升华圆融而成为三阴三六(经)病辨治体系;同时具备了表里观、正邪观、津液观理法;并且首辨表里,尤重表证;遵循里邪出表,阴病转阳施治规律的一门医学学术体系。 仲景学术具有源出经典、理法自治、方药严谨、疗效确切的特点、已经呈现并达到到中医学应有的圆融状态,是真正值得后学务尽毕生才华精力去追寻践行“经典”之“经方”学术,此即编者倡立经方以“经典经方”体系解读伤寒学术之缘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