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 南 新 化 《康 氏 八 修 族 谱·序》读 记

 kbg814 2021-11-27

湖南新化《康氏族谱》初修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距今616年。这部谱竖排左书,绵纸精印,全四册,资料丰富详实,文字典雅,是一部难得一见的高质量的族谱。特别是首卷所载一修至八修谱序,述家族所自由来,抒尊祖敬宗之意,值得南八公一派数十万族人细细研读。只有把这些谱序的核心观点透彻理解了,才知道远祖根源和始迁祖由来,才可以使纷争止息,更可避免错认祖宗,贻羞后世,祸及子孙。我在做这篇《读记》时,只转述做序先辈的话,对其中难以理解的文字,引古代经典,加以解释,不掺杂自己的观点,以免造成误解。

《初修谱序》撰于明永乐四年丙戌,执笔者为乡进士刘轩。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我康姓姻谊者,派衍于唐宋之朝,枝盛于熙明之世。”说明南八公一脉康氏,唐代已经开基。《二修谱序》做于康熙十年辛亥,执笔者为南八公十七世孙仁尊。《二修谱序》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我远祖为成周之大司寇,受国开基,爵列诸侯;积功累仁,钟灵毓秀,而万叶千枝之衍,世远派繁,难以悉举。至始祖南八,原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梅子坡早禾塘庆度金仙庙王万段井土地圳上谷林人也。诗礼传家。子发诏,官居光禄大夫,子孙蔚起,振振公族,已非他姓可比。越和仲、正仲、明仲,将坟山、屋宇基业付外房子孙掌管,携家属于后唐庄宗时,肇迁仁里,始来湖南湘乡三十二都万家园,次移安化黄砂、龙坳、龙湾等处落业。”《史记·卫康叔世家》:“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彰有德。”《二修谱序》认定,南八一脉,远祖是周代大司寇康叔,开基祖为南八公。《三修谱序》为新化知县姚奋翼雍正十三年撰,在族源上有这样的表述:“康姓自赵宋同光时,其鼻祖南八公由豫章徙楚潭州之上湘。子发诏生和仲、政仲、明仲,布处大湖南北者,固缕缕难悉数。”其中不涉及远祖。但“赵宋同光时”的表述,是一处错误。查北宋九帝、南宋九帝共使用51个年号,并没有同光。历史上使用同光年号的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另外,十国时代闽太祖王审知、荆南武信王高季兴亦使用过同光年号。因此,“赵宋同光时”的表述是一处笔误,是一处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造成纷争的地方。

《四修谱序》为南八公二十二代孙代贵传撰,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吾宗自孟侯分封得诰受姓,经阅屡朝,至唐(应为后唐,笔者注,从年号同光可以推知)年间,南八公自豫章来楚,所谓'别子为祖’(别字为祖,出自汉代戴圣的《礼记大传》,意思是别子为其后代之始祖,继承别子的嫡长子是大宗,继承别子的庶子是小宗)之始祖。厥后而派衍支分,子姓繁衍,班班辈出。有安本县而分居星散者,有离本里而立籍他邦者。”孟侯一词,见《尚书·周书·康诰》。《尚书·周书·康诰》序:“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唐孔颖达疏(疏:给前人的注解做的注解):“既伐叛人三监之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国(国:封国,封)康叔为卫侯,周公以王命诰(诰封,亦有告诫,勉励之意)之,作《康诰》《酒诰》《梓材》。”周公在《康诰》中说:“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矜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这几句话意思是:诸侯之长,我的弟弟,年轻的封啊!你那光明伟大的父亲文王,能用光明的德政教化百姓,对百姓慎用刑罚。他从来不欺负孤独无靠之人,重用值得重用的人,尊敬值得尊敬的人,威慑应该威慑的人,并把这些做法显示给百姓,因此才缔造出我们大周,并同我们的几个友邦共同治理西方。汉孔安国传(古代儒家的典籍称经,对经书的解释称传)“周公称成王命,顺康叔之德,命为孟侯。孟,长也,五侯之长,谓方伯,命康叔为之。”孟侯,指康叔,周公代成王宣布诰命,不但封康叔为卫国国君,还让他做一方诸侯之长。康叔为文王之子、卫国国君、诸侯之长。《四修谱序》认定南八公一脉远祖是康叔,是大周文王的后裔。

《五修谱序》共有五篇。一为咸丰二年壬子嗣孙太学生锡成撰,其中除叙述南八祖与福祖昆季简单经历和成谱过程外,不涉及其他族源问题。二为咸丰六年(六年应为二年)二十一世孙邑庠生龄撰,在族源上有这样的表述:“余因承父老命,强为之辩曰:旧序云避宋太祖讳易氏为康者,是未稽古(稽古一词,出自《尚书·尧典》,意思是考察古代的事迹,以明辨道理是非)之误也。考《通鉴纲目》,大宋并无庄宗帝号,又无开光、同光年号,惟后唐有庄宗帝号并同光年号,即我族南八公迁徙之年,正唐康延孝请取大梁之明年甲申岁也。我南八公自唐以来已为孟侯康叔天广之胄(广字应为潢字,否则无法解释。天潢贵胄指皇室宗族子孙),彰彰矣,而何至宋始有避讳之举?知旧序之讹,并可知开光为同光之误无疑矣。”序中肯定南八公一脉是孟侯康叔后代,即大周文王之后,是天潢贵胄,出自名门,后唐时就有南八公迁徙的记载。三为咸丰二年壬子安康县廪生济传,在族源上有这样的表述:“我康氏自孟侯封卫以来,麟趾(《诗经·周南·麟之趾》)振振,螽斯(《诗经·豳风·螽斯》)蛰蛰,派衍天潢,支详玉牒(玉牒是皇族族谱),相传尽不知几十世矣。厥后嬴秦兼并,国既亡而无以聚,有胥宇之太原者,有爰宅于秦之京兆者,然犹未在相去千余里之外也。惟我南八一支由京兆而创业江右,则离妹土愈远矣。”这里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孟侯指康氏得姓祖康叔封,妹土本纣王都城朝歌,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将康叔由康城(康叔初封地,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三十里顺店,见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徙封到朝歌,建立卫国,康叔是卫国开国之君。妹土是卫国标志性词语。《诗经·鄘风·桑中》有“爰采唐矣,妹之乡矣。”妹也写作沬,亦称沬邑、沬乡,指西周最大的诸侯国卫国。《诗经·邶风》、《诗经·鄘风》、《诗经·卫风》都是卫国诗歌。因此,第三篇《五修谱序》对南八一脉族源的认定一目了然。第四篇《五修谱序》是咸丰二年壬子南八公十九世孙运同衔光远撰,序中不涉族源问题。第五篇《五修旧序》为咸丰六年丙辰南八公二十一世孙历奎撰,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粤(语气词)稽我祖康叔封卫地,民怀七族。椒繁瓜蔓,固聚族于沬土之乡矣。顾我祖何以不氏其国而氏其诰?考古者天子建德(建德:立有德之人),因生而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而诸侯以字为族,大夫以官为族。我之氏康,从祖封之诰也。嗣后周秦汉晋,代有名儒;宋齐梁陈,世多贤哲。而隋唐之代,梁唐之朝,其人之杰出者,殆不一而足也。如承训以讨庞勋而著功,延孝以取全忠而显烈,至于证所著五不惧六可畏之说者(指后唐康澄),尤见才识卓越,议论明通焉。自是而后,越石晋,越汉周,洎(同及)宋与元明,列在缙绅者,代有伟人,难以尽述也,姑毋具论。第即我始祖南八公,由江右卜迁楚湘,其人才迭兴,斯文蔚起者,犹难以枚举。”肯定南八一脉,远祖是康叔,起自卫地。“民怀七族”见《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康叔因平定“三监之乱”有功,让他从初封地康城徙封卫地,封给他方圆四百里的封地,赐卫宝祭器,又把殷商遗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赐给康叔,实际上成为康叔的家奴。

《六修谱序》共有九篇。一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二十五世孙附生成涤凡氏撰。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我康氏系出孟侯,派垂京兆,《梓材》作诰,绿竹传诗(《诗经·卫风·淇奥》是赞美卫武公的诗,诗中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句子)。秦汉以前,固称显族,晋唐之后,不少型门。然年代久远,故牒难稽。惟南移鼻祖南八公,生唐同光时,以宋初自吴来楚,披荆削棘,丕启鸿基,永诒燕翼。故世系之可徵,以始迁为断。”南八一脉之远祖、开基祖,交代非常明白。《六修谱序》第二篇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二十世孙邑庠生汉梁撰。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我宗出自康叔,至唐同光有南八公者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其后南移,由湘安至新化。殆前明永乐丙戌岁,肇修族牒,万历庚戌年续修之,初无可疑之事。康熙壬子年再建,始有易匡为康之说,为之序而立其说。间历雍正乙卯年三届、乾隆甲寅年四届,多有辨其惑者。至咸丰丙辰五届,先君子履堂公任编纂之责,乃援历代相承实是,为之辟其说,辨其诬,使不留惑后世。今则合八房而族,经六修矣。族老仍以编纂任余。余自念年七十三岁,江郎才尽,奚堪任事?第(第:只是)承诸君子命,且念先人手泽犹存,是以勉强从事,使先人谱牒,信而可征。乃任事之初,适(适:恰逢)衡邑同姓爱敬堂,重修谱牒寄书于宗祠,首士援南八公三代履历,以为合族之端。尔时族长或有疑焉。总修门生达逵于是涉潇湘,造(造:到)衡邑,登爱敬堂,取其谱而览其原委焉,始知彼之氏以康者,乃祖在宋句匡之康,非祖在周康叔之康也。彼之祖名为南八公者,明正统时人,非唐同光人也,世之相隔十余代,时之相去数百年,同其姓不同其宗,同其名不同其人,昭昭无疑也。彼为是说者,益因衡邑缙绅往来举其谱系所载,未及详其世代,遂称之以为据耳。”序中首先肯定南八一脉,远祖为康叔。接下来详细说明康熙壬子修谱时,为什么会出现匡改康之说错误,事理详明,证据确凿。《六修谱序》第三篇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二十三世孙例贡生朝升撰。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披阅而知,康氏发祥妹土,世守侯封,旧序言详矣。我鼻祖南八公自吴移楚。”得姓远祖和始迁祖交代的明明白白。《六修谱序》第四篇为光绪三十年年甲辰嗣孙太学生历廷公松斋撰。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我始迁祖南八公卜居新邑,子姓繁衍,秀良之选,代不乏人。”只涉及始迁祖。《六修谱序》第五篇为光绪三十年年甲辰二十三世孙太学生朝敷达逵撰。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康氏自南八祖开基,康叔而郡京兆,由来旧矣。五修族后有因衡山湘乡同姓均系晋阳而谓吾郡亦为晋阳者,议论纷纷,怀疑莫释,盖数十载于此。吁!此皆耳食(耳食:传闻;不加省察,误听传闻)之见也。岁壬寅,合族六届家乘建局于邑之总祠,族老不以敷为不肖,命太学生松斋、举人命之等总理其事。适衡山同姓致信于祠云:我南八祖由伊处迁徙,且载前三代甚悉,读之而喜,喜疑团之破也。遂携族祖兆兰、茂才由星沙抵衡邑总祠,批阅伊族,诚有如来信所云者,但考其时代,大不相符。我祖由江西迁楚,在唐(唐:应为后唐)庄宗时,旧谱载之详矣。谱所记之南八公,乃明正统年间人,且伊处康氏始移之祖,在元末明初,其步我祖之后尘,已在数百年后,即疑我祖之由伊处迁徙者,不攻自破焉。敷辞归梓,经湘乡,移道至洪山殿,诣同姓之总祠,索伊谱而阅之,有载百万公移新邑者,又有载康晚子移新邑坡头村者,均系弘治时人。噫!我祖子姓,繁衍至明代弘治时,其排行已至万与廷矣,又何疑我祖从洪山殿来乎?由是言之,南八祖以前本无可考,为京兆为晋阳敷不敢臆断。若因衡山湘邑而祖晋阳,则误矣。吾故曰:'得诸耳听者多虚,得诸目见者始确,是为序。’”这篇谱序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即根据衡山、湘邑谱记载以为南八一脉是匡改康的问题,因为衡山湘邑中出现的南八与后唐同光时的南八公时间相距数百年,误认的结果很严重,南八一脉康氏的历史被缩短了几百年。而且,前五修谱序,涉及到远祖时,都以很肯定的语气表述,远祖是大周文王嫡子、官封孟侯、卫国国君、殷八师统帅、大周司寇康叔封,是后修者可以遵循的,除非后修者发现了足以引起疑惑的证据。这篇谱序在这个问题上采取阙疑的态度,有待后修者解决,也是一种态度。《六修谱序》第六篇为光绪三十年年甲辰二十世孙太学生文西坦撰。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观之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可以人而昧厥(厥:其)本源乎?我先祖地封沬土,爵列屏藩,《诗》歌淇水,流百世之芳;诰作《梓材》,诒(诒:留)万年之训。迨至中叶,适当后唐,迁湖湘。”沬土、淇水、《梓材》,一系列标志性的词语,还是认定远祖是康叔。《六修谱序》第七篇为光绪三十年年甲辰嗣孙举人纪禄撰。在族源上除涉及南八公自吴移楚外,无其他表述。《六修谱序》第七篇接下来是一篇《总序》,是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六修首事谨志,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我宗出自康叔,地封妹土,爵列通侯,偕桐叶而分封(桐叶封弟:见《吕氏春秋》卷十八《审应览·重言》),援《梓材》而作诰,淇泉绿竹,简策炳如(炳如:昭然明白)。厥后以字为氏,此康姓所由来也。秦汉而还,世系不可得而考。迄唐开元间,有南八公字百万者,世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金仙庙王万段土地之圳上谷陵,隐德不曜,流泽孔(孔:很)长,而发祥于是也。故楚南康氏,以百万公为始祖。”在远祖和开基祖认定上与前序无大差异。在时间上有误,把后唐同光误为唐开元,时间相差近180年。《六修谱序》第九篇为光绪二十九年甲辰二十四世孙安岳庠生培纲撰。除了对前修谱在代数上提出疑问外,在族源上有这样的表述:“又云南八公为孟侯康叔之胄,不至宋始避讳。夫讳者匡氏,非康氏也。当考康氏避宋太祖讳,改主氏。政和中诏民间不得以主为姓,因改为康氏。是孟侯支孙以诰为氏者,由周而来之康氏也;避讳所改之康氏,宋始有之康氏也。我族果孟侯裔,则避讳之康氏人物世系,编之别录,备说可也。”简单说明康叔康和匡改康之别,并提出了修谱时处理匡改康人物世系的原则、方法,他的倾向性是非常鲜明的。《六修谱序》第十篇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二十四世孙安岳举人映奎撰。文中用绝大篇幅叙谱的内容、体例,在文末言及族源时这样表述:“我康氏自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姓出于姬,此本姓也。前赵有黄门侍郎康安,宋有康说,梁有康约,望出会稽、东平、京兆。宋朝登科有康戬、康亚之,为盛族,见《广韵》及郑樵《通志》。又宋初匡姓避宋太祖讳,改为康姓。我族之为康或为匡,原无确证。而雍正时竞以南八公继江西谱破溪派世可公后,至乾隆、咸丰间,族毅然去之。而其簪缨便贤,再复取之,皆不善阙疑之过也。今族系断自南八公,凡前世达人及同宗异望之显者,别为一编,曰别录,不与本宗相混。”序者观点更加明确。而族系断自南八公的主张,把同宗异望者编入别录不与本族相混的做法,也更客观。

《七修谱新序》有两篇。第一篇是清己丑拔贡民国湖南省议会议员涛撰,主要以孔子述而不作,多闻阙疑和宋曾巩叙衡阳彭氏牒为举,主张修谱要科学断代,不能旁搜远绍。《七修族谱新序》第二篇是裔孙国立师范教育学士得亲序,在族源上这样表述:“吾康氏受姓于卫康叔,盖明德之后远矣。得亲每读《康诰》《兆庸世家》,读书未尝不竦然而起,肃然以敬。自来承国祚者,莫长于周代;帝王其德,莫盛于文王。我康叔者,文武之苗裔,为风之司寇而受封于卫者也。当成王举康叔为司寇也,赐祀宝器,以章有德。受之,抚有卫国。继事志述事,至武公,耄而好学,切磋琢磨,诗人为之赋《淇奥》曰:'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用能保世兹大。武王、成康所封诸侯数百,而同姓五十,独后灭,以迄战国之末,传世四十,卜年八百,与周共始终,何其盛也。岂康氏之子孙世世贤哉?我皇祖烈祖之德大,则推及其遗体也远矣。而秦并天下,二十一年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遂亡。自是而后,康氏分散,在晋在蜀在粤,或在吴楚。”文章后面述南八公由江西入湖湘事。《新序》之后是谱谈,包括分姓受氏、郡望缘起、九族三族之义、祖宗世次、排行班次、立后大义、义继之义、兄弟亲从名称、谱学源流、康氏姓源、族谱之分合、八房名称之更正、族谱名称之错误等。其后《康氏姓源》是一篇总结性的文章,值得我们重视。文中说:“康氏得姓,始于成周。周分姓受氏,以旌有功,故封康叔于卫,以谥为氏。《梓材》之诰,《淇奥》之诗,简编所载备。吴秦汉以后,代有闻人。然年湮代远,无从稽考,所不敢牵强附会,以求托迹于豪门,怕幻诞也。吾族历代族牒,以始迁祖南八为断。至于有谓宋时避宋太祖讳有改匡为康之说,夫避讳者,匡非康也。尝考匡氏避宋太祖讳改主氏,政和中,诏民间不得以主为姓,因改为康氏。此固宋时避讳所改之康氏,非周朝以谥为氏之康氏,前谱均已辟(辟:屏弃,排除。《墨子·尚贤》:“举公义,辟私怨”即用排除义)之矣。吾姓远绍(绍:继承。《说文》:“绍,继也。”)成周,近祖南八。远者知姓氏之有由来近者知渊源之可溯,固无贵乎旁稽远绍也。”对匡改康,“前谱均已辟之”,说明七修以前的谱,都排除了这种说法,因为它把南八公一系康氏的历史往后推了很多年。“远绍成周”,康氏得姓于西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宋以前,姓氏书中没有哪一姓改姓康的记载,宋以前的康氏,除康居国康氏(《唐代墓志汇编》、《千唐志斋》中很多康居国康氏都说自己是康叔的后代)外,哪一支不是发源于西周呢?“胙之土而命之氏”,正是由于西周初康叔因封得姓,天下才有了康氏。这篇《康姓源流》中说“远者知姓氏之有由来”,是很有见识的。

《八修族谱序》共六篇。第一篇是二十三世孙朝文锦隆撰,在族源上有这样的表述:“我族肇自周朝,祖本康叔,文王之第九子,武王、周公之弟也。当是时,职居司寇,位列内卿。王室勤劳,孟侯封于沬土;《梓材》垂训,诰命诫以新民,此我祖之皇皇世胄,渊源可考矣。迄春秋列国,我祖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林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及卫武公在,年逾九秩,耄而好学,切磋琢磨,瑟僴赫咺,有斐君子,诗人美之,此二祖之隆盛当时,波澜生色于古今也。自是而后,先后秦汉三国两晋南朝北魏周齐隋唐,其间之列祖列宗名流杰出者莫不有之。至于派衍世系,散漫无收,无从稽考。余不能强不知以为知,祗(祗:只)可付之阙如而已。迨至唐末,始祖南八世居江西,约在兵戎之余,有迁楚在志。二世祖发诏,由孝廉历官光禄大夫,亦承先志。至三世祖和仲、政仲、明仲三公,承其遗命,于后唐同光二年迁来湖南湘乡三十二都万家园。”由这段谱序中明显看出,从前几修谱到八修谱,作序之人对远祖即姓氏所由来和近祖即南八一脉在湖南的开基祖从认定到表述上,是一致的,没有歧见。《八修族谱序》第二篇为新化县完全中学校长嗣孙海潮知今撰,在族源上这样表述:“读吾姓家乘,知吾远祖为成周大司寇,受国开基,爵列诸侯。精功累仁,钟灵毓秀。英雄豪杰,彪炳宇宙。椒绵瓜衍,苗裔弥众。是乃云祺奕叶之更迭,螽斯麟趾之蕃振,未尝不竦然而起,肃然以恭也。吾康姓自南八祖于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从豫章迁楚,至今已一千零六十八年矣。初落籍上湘三十二都万家园,三载转安化黄沙龙坳龙湾。”后面还有一段序:“吾康姓系出孟侯,派垂京兆,文武之苗裔,开基祖康叔也。惜(惜:应为昔)康叔封卫,而后经秦火暴焚,五代之篡夺,史册无传。惟始迁祖南八公自吴迁楚,披荆斩棘,丕开鸿基,永贻燕谋,故世系在可徵,以始迁祖为断。”与前一段话在远祖认定上无差异,只是主张在修谱时,详细的世系从南八公做起。这样做是很客观的,因南八祖以前,史料中只是对康姓名人有详细记载,各宗支有各宗支的谱系,相互之间没有联系起来。况且秦汉以后,天下康氏千枝万派,要一一厘清,实非易事。《八修族谱序》第三篇为二十四世孙必泰撰,从南八公起,叙述诏、仲、发、季、福各支系大致情况及历届修谱时间。《八修族谱序》第四篇为嗣孙伦福字国干撰,主要论述修谱的重要性和修谱中注意事项。《八修族谱序》第五篇为二十六世孙忠耿撰,主要强调修谱睦族崇孝的重要性。《八修族谱序》第六篇为二十六世孙祖德撰,在族源上有这样的表述:“溯吾祖自成周封康叔于卫,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从此繁衍生息,瓜瓞绵绵。”“秦汉至盛唐中叶,查前谱无文字记载,其间簪缨世胄,流衍派系,均不得而考。”“前谱付之阙如。八修族谱同仁,义不博古,文不通今,浅陋如坎井之蛙,不敢妄论雌黄,旁搜远绍,进一步穷本溯源,仍以老谱为据,远祖周康叔,近祖唐末南八公,支分派别,有条不紊。”总的来看,远祖周康叔,近祖唐末南八公,是南八公一脉前贤修谱时的基本遵循。

最后,我想用《康氏八修族谱开盘祭祖歌》来作这篇《读记》的小结,因为《康氏八修族谱开盘祭祖歌》是对历届所修族谱的一次总结。

源远流长支分派别稽考昔毛诗支派皆从淇奥出

枝繁叶茂本固根深清查前世系本根由自豫章来

   《淇奥》是《诗经·卫风》中的诗篇,是赞美卫武公的。豫章说明新化开基祖是由江西迁湖湘的,这和谱序中一再出现的“远祖康叔,近祖南八公”的主张是一致的。

         浩浩淇泉流遍中原各个省

         猗猗绿竹滋生沬土几多春

     这两句歌是述说康姓开姓祖康叔和武公的。“淇泉”在今河南淇县,淇县古称朝歌,殷商后期的都城。武王伐纣,纣王登鹿台自焚。灭纣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将纣子武庚禄父封在殷商旧地,派管叔、蔡叔、霍叔监殷,称“三监”。武王去世后,成王继位,周公辅成王,管叔、蔡叔、霍叔勾结武庚禄父,并且煽动熊、盈、徐、奄等方国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起兵东征,康叔从征。“三监之乱”平定后,康叔从初封地康城(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三十里顺店)徙封到朝歌,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的开国之君。“绿竹猗猗”是《诗经·卫风·淇奥》里的句子。《诗经·卫风·淇奥》是赞美卫武公的德行的。这两句歌是对康氏得姓祖和远祖的认定。

         淇水溯流支分派别同源远

         梅山聚族古往今来共册编

     这两句歌前一句意思是康氏如果追溯源头的话还得从卫国入手,因为“淇水”就是卫国的地标。《诗经·卫风·氓》里就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句子。后一句讲的是新化开基祖。天下很多人都知道新化梅山古镇,因为它是历史名镇。

        诰命维新远派朝宗归沬土

        成周溯旧高岗鸣凤震岐山

这两句歌前一句如果认祖归宗的话,远祖是天下康氏得姓祖康叔。后一句意思是如果从康叔往前追溯的话,应追溯到西周文王,因为西周是从岐山下的周原崛起的。《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康叔是文王第九子,出生在岐山周原的凤雏宫,身份高贵,因此《新化康氏族谱》五修谱序第三篇中才会有“派衍天黄(此处黄字是错字,天潢贵胄是常用成语,天潢指皇族,贵胄指身份高贵的后代),支详玉牒”来表述。

    八修族谱辉煌俊彦英才风展鹏程九万里

    历代子孙繁衍晨炊夕馔烟笼康氏千百家

这两句歌既不涉远祖,也不涉近祖,只是单纯地祝福南八公一脉康氏英才辈出,人烟腾茂。

   始祖昭明德出谷迁乔江右谋经千里路

   前贤启后人传宗接代资东誉满万家春

前一句引用《诗经·小雅·伐木》“出于幽谷,迁于乔木”的话,赞扬祖上由豫章迁湖湘是非常英明的决定。《孟子·滕文公》里亦有“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也。”咱们现在还说人往高处走。后一句说明迁居湖湘后,家族发展顺利,成为名门望族。

    寻根周卫淇水豫章南楚茂

    繁衍湖湘梅山巴蜀北秦多

前一句说明康氏之根在周卫,南八公一脉在江西、湖南时已成为旺族。后一句说明由湖湘繁衍开来,子孙遍布巴蜀关中。

《康氏八修族谱开盘祭祖歌》言简意赅,可看作是对一修至八修谱序关于族源问题的核心要素的概括和总结。湖南新化《康氏八修族谱》在研究会收藏的200余部族谱中,属于质量上乘的,是南八公一脉康氏历代修谱的先祖用心血凝结而成的,值得后人认真研究,特别珍视。家族编修家谱是为了尊祖、敬宗、收族,一部好的家谱,它的文物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寻根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弥补了国史、方志的某些缺失,也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常说要尊祖敬宗,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忘祖宗遗训。对祖宗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要认真研读,领会要旨,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笔者因喜欢这部质量上乘的家谱,曾多次拜读,因而形成了一些看法和感悟。由于视野有限,理解能力有限,文中可能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希望大家能批评指正。作者的初心是宣传这部家谱,引起大家对它的重视,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对这部谱的讨论和研究,让南八公一脉几十万后代子孙都了解它,珍爱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