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中国青年艺术家海上邀请展研讨会

 玉韫珠藏 2021-11-27

总 策 划

王远

学术主持

李昌八

特邀嘉宾

尹呈忠(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翁纪军(上海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主任)

马俊营(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王师军(上海海派漆器艺术馆馆长)

张立行(文汇报创意策划总监)

裴满意(独立艺术研究者)

姜丹丹(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研讨专题

1 “漆艺术与传统、当代艺术”

2 “综合材料、媒介与当代艺术”

图片

研讨会

李昌八: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2021中国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的研讨会正式开始。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这次的学术主持人,李昌八,也是参展艺术家之一,今天由我来主持学术研讨会,我先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原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大艺术家尹呈忠老师。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远老师,上海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主任,大漆艺术家翁纪军老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老师,上海市普陀区文旅局副局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马俊营老师今天坐在访谈席的几位嘉宾,也是我们今天研讨会主要的思想分享者我们台下也坐了一些专家学者,我也简单的介绍一下,首先是上海交通大学姜丹丹教授。还有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漆艺专委会的主任王军老师欢迎大家的到来!

今天我们研讨会的主题,大屏幕上也看到了,第一个就是漆艺术与传统、当代艺术,第二个是综合材料媒介与当代艺术。先开始由专家做一些分享,对每一个主题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然后我们同学也认真去听,后面会有一个提问环节,大家也根据专家们的分享做一些思考,然后有问题可以提问交流。
么首先第一个话题漆艺术与传统,这个漆材料,距考证已经有8000年的悠久历史了,在座的同学可能也不一定是这个专业的,也不是特别了解,不过也没关系,我们的专家等会给我们做一个很深入分享。关于漆艺术与传统这个话题,我想去问问翁老师,翁老师因为从事漆画艺术创作也有非常的时间了,那么我简单的介绍一下翁老师,翁老师原来是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漆艺术学科的开创人,然后也是工艺学院的院长。现在退休了以后,应该说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创作里面去了,每年也有很多的展览,我想说的是,他不仅是在工艺美术学院作为一个研究传统技艺教授传统漆艺的艺术家教育家近年来,他每年有几个展览都是做的非常当代的,甚至做了很多的跨界尝试,所以我觉得他去谈这个话题也非常的合适,所以我们先请他去谈谈漆艺术与传统这一块,当代艺术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可以接下来再谈。

图片

翁纪军:

非常感谢,感谢主办方,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我对漆画,尤其是传统对当代之间的关系,因为我看了研讨会的命题,那么我是这么认为的,我们天天在讲传统,几乎离不开传统,传统可能是历史上的一个时间跨度,而且传统是相对的。现在我在讲话,我前一句话对我后一句话来说,前一句话就是传统,因为人类历史往前推进的话,它虽然是一个活态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讲传统的时候,首先一个定义就它是一个活态的传统,是一个时间跨度,相对于今天和昨天来比,昨天就是历史,就是传统,那么基于这样的考虑的话,我们对前面的东西,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和观点去对待这个现象,首先应该有一个站在现在的观点去看历史上的东西,它是一个活态的机制。

明清和宋代比,明清就是现代吧?今天我们讲当代的事情是现在的,那么明天的人讲我们就是传统,从这样的一个发展观点来看,传统可能会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认识。那么做漆艺术确确实实在传统里优秀的东西对我们今天产生的作用肯定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停留在固有的观点上。博物馆的东西我们要去看的目的,就是为了我们做今天的东西,这个是必须的,否则博物馆就失去了意义,我是这么认为的。

李昌八:

这里我再请教一下翁老师,刚刚说的这个传统,我在想从传统艺术里面演变出来的艺术其实蛮多的,比如说我们知道的陶瓷玉雕也好,甚至剪纸,包括漆艺,所有这些传统的工艺美术的门类,其实我觉得就是漆这个专业真正的能跨入当代,就现在大漆哪怕放在一个非常好的当代美术馆,也是放得住的,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陶瓷器皿也好,或者是玉雕也好。玉雕可能也很贵,但是这些工艺种类和漆艺的当代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我也想请教您,您觉得为什么漆会在那么多的传统艺术里,能够跳脱出来,最终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当代艺术存在?

翁纪军:

我是这么认为的,从两个方面来看,传统历史最经典的部分就是符合人性的部分,而大漆恰恰相对于别的材料来说更突出,因为大漆本身的材料本性,从物理现象来说是从液态到固态,那么这个物理现象变化对于一个视觉艺术家来说,他就会很惊讶。还有从哲学层面来说,它符合中国的一种哲学现象,比如说融合,它也可以就甲和乙之间做一个连接,那么它材料本身的特性,也具有符合中国的人文现象——包容,包容联合了甲和乙之间的连接,从这方面来说,恰恰符合了当下的探索和思考,所以它可以延续到现在。我们讲传统的东西,找到里面的审美本性的东西,这恰恰从某种程度上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的要求。他反复反复重复重复,看似非常复杂的东西,最后呈现的现象,是很单纯的,也恰恰符合了很多,比如阿玛尼、LV,他们审美需求,这种需求并不是简单的迎合现在,其实它找到了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很本质的一个点,一个对生命关注的点,只要有人存在,那他就有时间跨度。所以有的时候你们看我的作品当代,其实我的作品很传统。

那么讲到另外一个问题,比如你尊重材料,大漆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的对话等等系列的问题,这个关系搞清楚了以后,可能你对传统和当下之间的关系就会找到一个非常好的连接点,找到这一点的话,传统和现在还是可以做很好的结合。


李昌八:

我总结一下,漆材料本身就跟其他材料不一样,可以黏合世界,黏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个材料本身就具有当代属性的符号,还有你说的传统可能就是文化的传统,传统可能会给你的作品很多营养,所以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看上去是非常现代的当代作品,其实里面有很多的传统的东西在。

从我们专业的角度来说,很多的一些技法应用以及材料的掌握,完全是基于一个技术层面或者传统层面上的一种创新,那可不可以我把它理解为材料是传统的,然后技法是传统的,眼界或者人的思想,人的维度是当代的,可以这么理解吧?

翁纪军
可以这样去理解,不同的时代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

李昌八:
但我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我相信在座的可能不一定是做漆画的,有可能是画一些油画、国画其他的,但其他的画种很少有人说看到这个画的时候,再去分析它的材料,比如说看一幅油画很少再分析材料技法,但是漆好像有一个双重思考,它的样式给你第一印象,它是当代还是现代,它要表达什么?甚至是一些文化层面抑或文学层面的表达,还有一个不可替代的考量就是材料技法。那你觉得材料可能就是我们说的传统,传统的材料,传统的技法,你觉得漆的发展或者它的当代性也好,或者走向未来,强调材料技法是好的还是不好,你有什么样的一个看法?

翁纪军:

材料本身是一个视觉固化的东西,它会给你产生一种联想或者敏感

李昌八:
那么油画呢?

翁纪军:
油画的文化背景情结非常强,像欧洲,对油画有一种情有独钟,因为根深蒂固的对油画这种材料的一种追溯。我们现在看油画的时候,我个人认为他从油画里面传递给你的内容,放在它的形式或者材料前面,要单纯的从美术史角度来分析的话,它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国外肯定做得比我们好,欧洲,尤其是有油画史的国家,它就会去欣赏除了表现内容以外的技法层面的认知和理解。那么中国是有东方境界的,尤其是日本和中国、东南亚,大漆给我们留下来的一个传统审美印记是存在的,比如说玉它很柔、很光滑,那么大漆也是的,它通过打磨抛光造成了一种很温润的质地,这种材质给你传递的感受,那一定是存在。所以我很多画里面,除了很原始的那种粗犷的像沥青这种感觉,是它的原始生命状态以外,它本身的语言,还有后续加工的人为跟发生的关系,那种精致的部分,它始终是一种审美经验,而这种审美经验恰恰是以后漆艺要去探索的,所以漆是一个双刃剑,除了你造型审美以外,对其工艺本身的探索和研究,是这部作品最基础的一个评判,我认为是这样的,材料限制了你,水墨一定是宣纸和画笔,我们如何确定它是水墨,当代水墨、传统水墨、写意工笔都可以,但是它有几个基本要素,如果我们把它变为综合材料,那么我们是谈另外一个话题。


图片

李昌八:

第二个问题就是漆艺术与当代艺术,那么当代艺术的这个范畴,我想去问问尹呈忠老师,呈忠老师也是我的导师,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呈忠老师,在80年代的时候,比我们所了解的85新潮可能还要早,呈忠老师的作品其实就已经走向了现代当代画面特别重视形式感,所以我觉得老师中国当代艺术探索和85新潮应该是同一时期,那么回过头来讲,他从80年代开始做漆画以后,他的漆画的探索,我觉得远远高于同时代的人,真正的漆画可能也就100多年,但是把这个漆艺从民间的传统工艺的脱胎出来独立出来一个现代主义漆画,可能在中国从事的也不算很多,可能近些年随着全国美展或者是一些当代艺术的介入,然后漆艺可能已经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了。

所以我刚刚是做了一个铺垫,那么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尹老师在当代艺术的探索和漆当代化的这个探索上,其实是有非常多的一些实践和思考,那我们就听听他的分享,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我们有请呈忠老师。

尹呈忠:

我觉得首先应该感谢王远老师,他为漆画搭了一个平台,让各地的漆艺术家有展现的机会。那这种事情我觉得确实要有更多的一些志士去推动,因为做漆确实是很困难的。那么我们现在是用传统的材料来做这个创作,一方面漆的材料也特殊,所以也使得我们的创作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色彩,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材料还是会作为一种媒介来表达自己。

那么相对来讲,我们自己的漆文化是一个东方的系统,那么油画是西方的一个系统,这两种文化实际上是不同系统的。但是漆作为一个媒介,他可以把东西文化中的不同进行交汇融合,你可以做传统非常成功,也可以用当代的方式去利用它。

这个就是我对漆材料的一个基本看法,那么它的可塑性和包容性,也是给大家提供一些问题,创建的一种选择和可能,因为我是学油画出身,但是我感觉漆和自己的文化更加相近,就跟自己比较贴切,所以说很难,而且开始这么做下来,需要个强大的心理因素。所以我感觉漆这一块投入更多的时间,将来会有很好的延伸。另外现在中国美术家协会计划有发展漆,那么肯定是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维度,或者是一个全国的视角。

李昌八:
我现在请教一下,刚才更多的讲的是自己的渊源,呈忠老师是77级大学生中国美院文革后第一代大学生应该说都是特别牛的一些大家了当时您是油画的,而且油画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然后转到漆画对漆画事业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就请教一个问题,您在全国这个维度上,您觉得这个,如果接下来争取往前去发展,或者它跨入当代的领域,它应该有哪几条路,或者说您现在看到的,比如全国的山西的也好,福建的也好,北京的也好,黑龙江也好,可能我们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面貌,所以漆本身它有没有一些自觉性的东西,它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会不会有比如说它材料本身,或者说它跟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像墨汁一样,像油画的产业,还是说它本身文化的符号会放大。所以我的问题漆本身这个发展会往怎样的方向,或者给我们一些建议

尹呈忠:
漆什么发展实际上取决于我们,取决于使用漆工作的人,但是他们如果说还是秉持传统,但又要不一样,那么他肯定还是要重复做出来。我就是说他可以把传统的记忆要很好的保护下来,这一块有技术的加分或者走向不一样,非遗的可以啊,它也有它的价值。但是我们如果说是要跟上现在的时代,或者是说要用它来思考,那么这个时候当代人情感,这些东西是需要你自己去体验和把握如果说一个思想者或者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纯粹可以用技术去表现的艺术家,他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思考,那么他就不会太拘泥于技术局限是吧?
他考虑的这些东西就是为他使用啊,他不会被这个东西给套住,实际上还是取决于自己,你如果是想做一个艺术家,那么漆材料很好,你可以去充分的进入它。如果跳出了我们传统的概念,从观念上去做比较神秘,或者是教育工作,就是说不是新的这一套。所以我觉得我们既要学习传统,并且我们自己的思考也一定要有。

图片

李昌八:

在华师大的时候,基本上每一年会办漆艺的选修课,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呈忠老师刚刚讲观念,首先你得是一个艺术家,你得有思考,你得是一个对现代艺术或者对自己的创作有感觉的人,然后再去有这样的机会接触到漆这个材料,那么有一部分人可能就是玩票,当然也有很多作品很不错的,参加了很多展览对吧?这个对大家来说可能也是一个启发。那还有一部分人就通过玩票喜欢上了漆,觉得这个材料太好了,真的是如胶似漆,天天去玩,可能一辈子也进去了,那也有,所以我总结一下呈忠老师刚才讲的核心的意思,就是说无论是做大漆也好,还是做其他,核心的还是人本身,因为材料和工具都是为人所用,所以怎么去锻炼我们自己对当代艺术的敏感性敏锐性,怎么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而这些可能才是真正决定了我们大漆艺术能走多远,对吧?

现在各个高校各个研究机构学者都去关注漆画,然后参与到这个领域,推动漆的发展,所以让我们的技术有了一些长足的发展,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现在有很多大艺术家,跟传统的玉雕还是不一样的,玉雕最多说工艺美术大师是吧?工艺美术大师,但还不能去把它定位成一个艺术家,当然材料本身也不一样对吧?你也不可能弄一个特别大的玉做一个装置艺术,这个成本太高了,那漆也是不便宜的这个题外话刚刚呈忠老师给我们分享一下他自己的观念,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我们表示感谢。

那么接下来一个问题从综合材料这个层面上去有一些思考和探索,那么马俊营老师应该说是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么他也是画油画,包括一些综合材料的使用、探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那么有了漆媒材的介入以后,也参加了很多的大型的展览,也入选过国家的艺术基金,所以我相信马俊营能够给我们青年的学生青年的老师能够带来很好的启发。

所以我们也听听他对这个大漆和综合材料这一块的一些思考,有请。

马俊营:
好,谢谢主持人。今天我其实坐在这个台上是有点忐忑的,前面像翁老师、老师、王老师,我属于小辈,因为我当年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对其实还搞不清楚,我觉得最早知道漆是什么时候呢?也就是当年棺材上面会修漆,但是真正说用漆作画,其实之前一直没有什么概念,觉得这个漆怎么做画呢?油画似乎感觉更加高级一点,我记得我们当时学习的时候认为油画中国画都比较高级一点,漆似乎是一种手艺活,当时确实就是这种概念。后面随着一段时间学习,这个学习过程慢慢慢慢才真正走入了正题。刚才主任讲了一个,现在普遍大家都在讲大,但是我们当时大漆太贵了,说白了买不起,到目前为止大的价格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在那个过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东西呢?就是综合材料,就刚才主持人提到一个概念。
那么作为当代的艺术家来讲,我个人感觉材料也好,工艺也好,都是你做画创作的一些手段而已,它并不是说你用了大,你就代表着你具有漆艺的历史社会的文化的精神,也并不意味着你用了它就是当代艺术家,我认为他这个还有点不一样,它更多的是你要有当代的意识和观念,有这个观念的基础上,再一个各种媒材的选择,所以在我自己创的过程中,我是把大作为一种材料去看,因为这几年我们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抓了三个点,第一个点是大漆艺术,第二个我们抓了实验艺术,第三个是抓中国表现,这是我们在华师大美院的一个学科发展这三个基本点具有一个代表性,它能够代表着对中国现代艺术或者它的一个未来的可能性。
而在艺术这一块,我们通过调整,从老师那个时代,从2000年左右开始,做漆画开始,或者慢慢我们从2019年成立的当代漆艺术中心,然后紧接着我们把招生方向也进行了调整,我们现在华师大一个招方向是叫艺术与综合材料方向,现在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是第二届研究生招生,我们通过这样梳理建立起一个学科系统,那么同时也基于当年,我们在80年代间隙之后,我们的学科发展总体是偏向于现当代的艺术,我们始终是主打现当代艺术,就是我们在学科发展中,就不分中国画还是油画,还是漆部分,大家都可以共同来学习,哪怕你学中国画的同学,你也可以学漆作画。那么同样道理,我们用漆的同学呢也可以去把油画或者其他画种融合,这是多元化的。所以我们提出这个漆艺术与综合材料这个概念,也就是和我们整个美院的学科建设内容

李昌八:

还有一个问题,在这次的展览中,我们马老师也是策展人,那么他也是从全国的一个总盘来考虑,也邀请了很多的除了上海以外的外省市的一些漆艺术家去参与,那么我想也请教你,也代表大家去问一下,您是怎么去考虑呢?是从一些维度或者是希望给大家传递什么样的一个观念可以给大家去分享一下,然后这次漆艺术的展览其实是个命题作文,我们总的策展人说上海既作为一个码头,但同时也是一个源头,所以我们在讨论这个展览的时候,也是反复的去讨论这两点,就是作为码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事情,那么作为源头我们又应该做什么事情?

马俊营:

作为码头来讲,我们要问我们能够为漆为我们艺术家上海以及全国的艺术家能够做些什么事,那么其实很明显就是搭个平台,那么搭平台的过程中呢,我们也在想怎么能够既带动了全国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激活本地的艺术发展。所以我们这次在人员选择上面,我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全国,我们从全国各个省市我们选了二十几个艺术家,大部分都是做漆的,而上海艺术家,就上海和外地对半,而外地的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平面的漆,同时包括装置的、综合材料的,其实也是想打造一种综合性。

然后为什么选择普陀?中国上海最早的一个工人新村就在这里,就是曹杨新村,今年和我们华师大一样建成70周年。我们正好也是在推,要把漆作为普陀区的一个文化品牌,再加上我们全国各地的漆艺术家都比较积极的响应,觉得这件事也比较好玩。更关键的是像王远老师所提出的码头文化和源头文化,我觉得我们所有的青年艺术家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码头文化建设,因为中国上海在十四五发展期间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标杆是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参与到里面去,都应该能够为他做点贡献。


图片

李昌八:

马老师讲话,马上感觉政治高度政治定位已经非常鲜明了,非常感谢马老师能够把全国的青艺术家给这个召唤到普陀来坦率的说,把全国的艺术家召集起来,能够在普陀开这样的一个展览,我觉得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本身漆可能跟油画国画比影响力还是弱、不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相信后面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所以大家去看这个展览的时候,一定要抱着一个珍惜的态度,这个机会也是很难得的。

接下来一个问题,关于媒介与当代艺术,这个题目出题人是王远教授,把这个话筒再交给王教授,解铃还须系铃人,王教授给我们分享一下这个媒介与当代艺术

王远:

我们这个展览举办方主要是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次莫干山做了青艺会的第一次展览,叫惊蛰展,这是第二次是由马俊营策划,他们正好是做漆的,主要是做一些幕后的工作,其实也得益于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才形成了今天这个展览,我想,是一个开始。

今天来了很多漆界的专家和艺术家参加这个展览以及各个高校,艺术创作很专业,但艺术交流更重要。本身是中国悠久的一个传统艺术组成的要素,但是相对比较小众,我们把小众的艺术让它发展到当代平台,然后延续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刚才说的一个题目,关于当代艺术和综合材料,我个人的感觉,很多人对当代艺术有可能有误解,不是认为当代艺术就是西方的艺术,就是认为和传统艺术对立的这个可能有偏颇我认为当代艺术其实更多的是一个时空的概念,它其实是不牵涉到文化属性比如说我们800年前,就是唐朝或宋朝,其实在他们当时的艺术当中也有所谓的当代艺术,只是当时没有这个,比如说像梁,其实他当时做的东西都是超越过去的正因为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当代艺术的这种精神,使得我们美术史的长河如此丰富多彩。

那么我们再想我们今天的当代艺术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其实就是为了做到和我们过去的人有什么差异,我们这个时代或将留下什么痕迹。再过800年来看,他们那个时候人看我们是古代,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是抄袭传统的,或和过去相像的,那么我们这代人是可以被忽略的,甚至是可以被删除的。其实我是从这个概念来谈当代它的意义在哪里,所以我们今天都在努力,其实是希望今天能够和我们的过去的前辈不一样。另外一个就是说关于材料,,在材料工具上有很多说法是有差异的,从工具材料来说,它确实是在物理上有时间的一个属性,比如说白南准他做电视装置,那么这个装置在清朝肯定没有的,他做了电视装置以这个材料这个媒介工具本身就有物理的时代属性。那么今天很多艺术家在追求用今天的材料工具,它主要是为了显现它的物理时代性,这个我认为没有问题的。但是除了一个物理的材料工具的时代性,它的意义在哪里?好像人人都可以去用高科技新材料做艺术,那就是当代艺术的嘛。这个我希望大家有一个思考。另外一个,也就是更不容易的是传统的工具材料,比如说我们的漆怎样让它既要保持基本的元素,并加上时代元素运用,这个我认为也是一个需要去研究的一个课题
漆怎样保留传统又能体现当代性,我认为都需要大家去研究去探索,所以我认为传统艺术怎样通过艺术家的创造,使它激活变成属于今天这个时代的艺术,并留下烙印,我认为这个是更难更有挑战意义的用最新的材料不一定就能够显示出当代艺术的精神,这只不过是材料的新,所以今天很多当代艺术家,你其实是问他用这个材料背后他想干嘛,用最新的材料他想干嘛,用最新的技术,他想表达什么,然后通过视觉传达他的语言的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这些都要去探讨的。所以说在谈工具的时候,去涉及价值谈价值的时候,去涉及工具如此,永远也谈不明白。

李昌八:

刚刚王老师讲了一个概念特别好,工具的现代性还是现代性的工具,可以给我们稍微延伸一下吗?我觉得这讲得特别好。

王远:
用传统的工具材料和用当代的工具材料,最终你呈现的一个视觉结果,包括现象,包括现象背后的内涵,都要有新的综合表达,显示今天这个时代的文化属性。其实人类的发展史某种程度就是一个工具的发展史曾经人也是一个工具,被奴役的时候变成奴隶也是一个劳作工具,然而人是有想法的,是有观念的,那么用观念去付诸于传统的材料也好,当代材料也罢重要的是如何使这个材料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显得具有陌生性。就我们今天看到的尹呈忠老师,包括翁纪军老师的作品,虽然有传统的工具材料在里面,但它呈现的传统漆艺是不一样是今天人在做的这个艺术。

图片

李昌八:

怎样使这个材料通过你的创造显得不一样?王老师立足的点非常有针对性,需要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思考。现在请上海漆艺博物馆的馆长,也是工艺美术协会漆艺专委会的王军主任,他在漆艺实践中,对传统和现代有自己的一个很深度的思考,包括他做收藏,自己的创作也在弄,所以他应该是对漆这个材料,抑或是对传统工艺这块有一个思考,我们也欢迎王主任给大家分享一下。

王师军:
刚才看了画展,我现在对这个漆艺理解还是这样,漆画他能够延续,都在漆的基础上不断发生衍变的,当时在1956年公司合营以后,首先对漆的工具进行了技术革新,创造了上海第一台自动化开封机器,以后每次全国都来取经学习,设备来讲,从国外的角度在日本我们近期也专门去考察过,但是我们整个机器行业里面回过来看了一下,的工具还是保留在原来的40年前的样式如何去发展现在的漆与现代工具的结合。我目前对比了一下中国和日本的这个漆器日本的漆器要比中国的好从工具和材料来讲,我们是有差距的。我们漆器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是差的很多,也就是讲日本的闻名海外的大家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我觉得,在人工的漆器方面,我相信我们国内的漆器做得好,其实从我们中国历史来讲,漆器是一个很大众的东西。我们漆艺术为什么说和其他比较小众,如果按照我们现在这个漆器,从现在这样的发展,我们自己漆艺如何走向市场,如何实产业业绩,这就是需要去探讨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个漆艺术不仅放在家里去欣赏,让他走入市场,让大家都能形成认识,这样才行,那么这样才能有一个市场流通。所以说刚才从几个片段来讲的话,我们要发展漆艺术,一定要有先进的漆材料和工具技术,再加上我们自己要融进去,特别是要和人们喜欢的艺术形式结合,毛主席曾经也讲过大众都能接受了,我们这个行业才能够发展所以这是我的看法。
图片

李昌八:

王主任专门给我们讲的比较多的是漆艺术的一个分类,那么漆艺术中有一个漆器门类是偏向于传统这一块,当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念不光有这些专家学者的艺术的高度,那么从这个工艺生产的角度,工具的先进性导致的产业化的生产,可能对社会也是有很大的贡献,对这种雅俗共赏,对这种漆艺走向寻常家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我们再次感谢。

刚刚聊下来,大多数都是漆艺行业里面的从业者也好,或者是作者也好,当然我们在谈漆的时候难免不会不落窠臼专业既是壁垒也是围城。那么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今天有幸邀请了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张立主席,然后我也想听听张主席的一些对漆的这块的思考,或者是能够给到我们一些这个发展方面的一些建议也好,有请张主席。

张立行:
因为我对漆确实不了解,但是现在来了以后,坐在这个位置上不讲也不好,我还是觉得从我的这个角度,从另外一个视角谈谈我的想法。谈谈学习的体会,王远老师刚才也说了,他之所以来选择漆作为一个主题展览,是因为我们主要是搞漆画的技术创新,那么王老师在前几天也给我定了一个问题,就是帮这次展览做一个传播和宣传。但是后来我把稿子发给主流媒体的时候,有8个人来讲,就是漆画到底是怎么回事?漆画确实不一样,不像主流的一些画种啊,还是比较小众,但是他们看图片也觉得有些做的非常好,作品也是非常好。
这里也批评王老师,刚才马老师给艺术展览的码头文化做了很好的阐述,那么在这样一个平台的宣传上面,还是不够的,我提出王老师以后的展览,希望王老师的本体的特征还是要做一些很好的形式。王老师前几年叫我参加一个青博会,他说你买一张作品,我就买了一张漆画,我是觉得很好,我是真的对漆画不是太了解,但是我也喜欢大漆,最早是学校认识马老师,发现漆画有它特有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我觉得也是非常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
漆画确实有自己的一种材质表达,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意思,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对话的语言来表达出来,他们所要表现是当代人的情感对吧?包括他的语言方式,一种表达的方式,包括他也可以传递东西啊,我觉得当代艺术更好表现,传统的东西还是很大的,它的工艺上也是需要有经验是吧?关键他给我们传达那种当代艺术本质的东西,他就会对未知作品背后的东西想一想,这就是当代艺术最大的一个特征。
那么“”想一想“”我就觉得和传统的东西是一个很大的区别,它这种未知性、思考性,还有一种模糊性那种丰富的东西,到底表达一些什么东西,我不是太能够确保,但是刚才我看到很多漆画有一些稍稍具象的东西,让我有更丰富的一些联想。然后我觉得大漆,我觉得他表现力非常的强,刚才我跟崔灏说我看了以后,我觉得好像漆画让我能够感在审美上,对漆画作品进行思考,那我是觉得就是漆画很好的一个价值所在。
第二个讲讲刚刚马老师的话题,现在你们华师大,我是觉得漆画和社会领域的资源上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战略。因为普陀区原来是大家认为是一个比较边缘的,实际上华师大现在已经上海中心城市在内环里面,那我觉得一个大学,特别像华师大这样一个顶级的一个大学,它的美育,不管校内和校外,它本身的一个美育的资源,一个是对自己整个学校的学生他承担着这么一个一种责任有一定功能。第二个刚才马老师也说了,他说华师大的学科三个方向,一个是细化,那我是觉得细化是抓得很好的,是因为实际上漆画比实验水墨更能够被一般民众接受。那么然后就是中国表现,当然这次都是有意思的,但是我觉得也是无心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比如他们搞影像的东西,我是觉得这个做得非常好,非常牛逼的,今天这个展览看的确实是非常好,但是我是觉得在美育的艺术效应上还不够好,尽管这是以中外文化交流协会,但是办理还是华师大,今天实际上我是觉得最大的还有一个可惜啊,刚刚王老师他们几个人讲话,马老师啊,我是觉得应该有更多的到社会上来,实际上完全是可以跟他们结合起来的。
刚才他们实际上都是讲到的,就是不取决于媒介本身,对吧?关键你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当然了通过不同的媒材,你接触到这个当代艺术的途径是什么样的,那你从大漆这种特有的材质和油画的材质或者水墨的材质进入到当代艺术的途径路径是不一样的,那最后给你观者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思考也是不一样的,那我是觉得要把这些不同的特点,我是觉得现在有很好的展览平台把它讲清楚,刚才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讲座,我是觉得一个遗憾就是王老师下次除了源头把握,把握后续材料工作。第二个我是觉得这么好的东西,真的应该是有些有外部听众来听一下,起到美育的作用。

图片

李昌八:
谢谢张主席。讲得非常好,我简单总结一下,必须要把自己的学习的这个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个他从理论家的角度,把当代艺术阐述得非常的直白,讲得非常明白,就是当代艺术是讲不清楚的,没有定义的,当代艺术也是在现在发展和变化当中的,是一个动态的,虽然我们讲不清,但是我们都能看得出,好的作品大家一看就能看得出,所以我觉得可能对我们大家都非常有启发。当然他提了一个建议,我觉得也特别好,作为我们主办方来说,或者对我们主创人员来说,其实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点,既然我们做的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让文化馆也好,承担普及美育,让更多的社会效应发挥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漆艺,感受到当代艺术,所以我觉得这个建议也特别好。同时我也提出两个小请求,第一个希望您作为媒体人能够去多帮我们漆去发发声多去推广推广。第二个也期待您作为收藏家,那么以前在不懂漆的情况下买了一件今天这么多大咖也去分享漆了,那你应该是对漆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收藏更多的漆作品,这可能对我们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那我们再次感谢。
今天除了我们在台上做的几位大咖以外,我们也来了一位青年文化学者裴满意老师,也请他去分享一下对漆或者是当代艺术的一些思考,我们欢迎!

裴满意:

我先讲一下自己漆艺术上的因缘,大家都知道江西福建两省漆艺术比较多,刚好我老家也是江西的,故此对漆多少有些了解,此外,2017年的时候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我当时与漆画界的朋友一起做了一个漆艺术当代转化的展览,我们一批80后90后在一起探讨漆的当代转化问题,故此让我慢慢进入漆艺术研究的语境。我也加入到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一些策展工作,所以总的来说对漆还是有些体悟的。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我们今天谈的是漆艺术,这个概念,在传统艺术中可以用,当代艺术中也可以用,并不冲突。其次,什么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它是活的,我们不要机械地去理解它,就像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传统一样,传统也是变化的。还有就是当代艺术不一定就是专指西方的艺术,这个前提我们要搞清楚。再就是,当代艺术它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当代艺术也要超越。你看,我们张院长提出“超当代”就是一个例子。

传统也好,当代也好,它看上去是一个时间问题,其实也是一空间问题,更是一个精神维度问题。“当代”不是说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叫当代。而是说我们要用当代的语境,当代的文化理念,当代的精神,当代的空间气质来凝思当下。对于“当下”的理解,我个人更倾向一种“局外人”的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它。如果我们是局中人,特别是在一个非常短的历程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是看不清楚的。我觉得今天中国人做当代艺术,其实是陷入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国艺术要当代化,这是必然的,关键是怎么当代。我们总是会习惯性的做得像西方一样,以为向西方靠拢就是当代艺术,好像当代艺术只有西方一种,这个是很糟糕的一种认知。我可以打一个比方,我们把当代艺术比作一盘菜,美国人有美国人的做法、吃法,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做法、吃法。就看谁做得好吃,做得美味,做到顶级。我们做菜,有一个说法,叫“地道”。如果我们今天想吃地道的四川菜,在上海当然也有一些好的店可以吃到正宗的四川菜,但是我告诉大家,如果我们真的去四川旅游了,必然去成都了,你才能在那里尝到地道的四川菜,不是因为上海做的四川菜方法不对,而是环境不同,你感受不到在上海吃成都菜的那种氛围,艺术就是这种独特的氛围,那种味道。就像成都与上海两个城市,它的气质,它的风气,它的“味道”是很不一样的。

那么什么是当代艺术呢?我认为就是那种地道的东西,地道的东西它就能做到高级,获得一种独特的气质,它是完全不同于他人的。我们要学西方的方法,学西方的理念,但是如果从西方学回来之后,四川菜还是做得不好吃,甚至比原来做得更不好吃,还不健康,那就说明我们有问题。之所以不对,那不是西方的方法有问题,而是我们自己不能将它转化,是我们自己没通,而不是西方的东西好不好的问题。这就像禅宗如果没有中国化,它不可能在中国达到一个高峰,艺术就是探索并攀登高峰,它也必然要中国人去转化它,去创造它。

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搞漆艺术的当代化,整个脑子与思维方法,都是西式的,不是说不对,而是这种方法它很局限,太单一了,我们要学西方,但也不能丢了自己的优势,否则就是拿自己的短处去跟人家的长处拼杀,这样“杀”下去,我们只会越来越不如西方。

这里面还暗藏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人会遇到的困惑,那就是到底是以中为体,西为用呢?还是以西为体,中为用呢?我认为都不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从来都是体用一如的,体用都是为我心所总摄。该用西,就用西,该用中,就用中,亦东亦西,非东非西,混为一体,合于太极,融于心神,这个才是中国思维的精髓。如果我们总执着于名相,就会陷入中西古今新旧这种矛盾当中无法自拔。中国人是讲究心法的,心的境界的,中医《黄帝内经》上也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国的艺术,牛在哪里?不是因为它视觉怎么样,而是因为它是讲究“神”的,气里有神,神中有气,即气即神。神中,气中,都是道体,都是太极。你的神在哪里,你才能“立”在哪里,否是就是孤魂野鬼,中国当代艺术家,之所以没有方向,就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神”。我们的“神”总是跟着人家跑,以为人家的神才是我们的神,这从根本上就错了。所以我常说,中国当代艺术没有自己的“元神”。

东方大漆艺术,牛也就牛在这一点上,它也是讲究神性的。古代楚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你去看看楚国各大墓葬的出土漆器,多精致绚烂,但那也是敬神的,是用来超越生死的,而不仅仅是漂亮。千万别以为大漆只是用来做日常所用的锅碗瓢盆的,在古代大漆是有神圣性的,也可以用来作为祭祀器物,这一点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古人死了之后,为什么要用漆器装饰?特别是在汉代,因为那时候人视死如生,大漆是超生死的,超越时间的,是可以穿越的,是用来升天的,这种超越性背后的神性追求才是大漆的精神底色与内核。我为什么说搞当代艺术,光学西方那一套不行呢,特别是用西方的思维方法来搞我们自己的当代艺术,那更不行。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医现代化,吃亏就在这里,中医是现代化了,但是精神却没有了,我们培养的中医博士,学了十几年,却不会用中医的方法看病,还是用西方那一套,连个感冒都看不好,你说这是哪门子的中医博士?古代人学中医,在老师傅那里跟着学一两年,基本就可以看小毛病了。聪明的,五六年就可以出师。我再说一个例子,日本的物派艺术为什么能够成为国际艺术史当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为啥,因为人家是有日本本土的精神内核的,它是日本哲学自我现代化后的结果,是自己的现代化转化,而不是学别人的现代化。它 是有日本本土的哲学与自我脉络化的美学为根基的。李禹焕自己就是学哲学的,而不是挪用西方哲学家,给自己的作品增色,这种挪用别人的思想的套路,在全球艺术史上是没有意义的。

再说一个小故事,前天我跟保利拍卖古代书画部的一个朋友聊天,他告诉我,美国很多顶级的富豪,其实更喜欢中国的古代艺术,而不是我们认为的“当代艺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当代艺术,远不如他们的当代艺术,在中国宋元绘画面前太“肤浅”了,那才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所以西方人特别喜欢中国的古画。当然我不是说,我们要回到古代,回到宋元,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不可能回到古代,而是说我们当代艺术背后的精神积淀与精神高度,还要上一个台阶,要有我们自己的精神道,我们的当代艺术,远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高峰,我希望在座的年轻人能比我们的上一代走得更好,走得更深,走得更远。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东方与西方都可以为自己用,自己达到一个高度了,自然也就在当代艺术史上立得住。

说白了,艺术还是个人的问题,是个人的修行,是个人的觉性智慧。

所以说,传统也好,现当代也好,你只要走深了,它都是最当代的,最优秀的,我就说到这里,谢谢。

图片
李昌八:

好,我们谢谢老师精彩的分享,其实他的每个话题每个观点都是很好的课题,我觉得都可以研讨很长时间的,所以确实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再次感谢那么我想说的当代艺术就像哈姆雷特,100个人1000个人眼中有100个、1000哈姆雷特,当代艺术就是他们的哈姆雷特,这也是当代艺术的特点所在,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当代艺术的魅力所在。

那么接下来,我们有请上海交通大学姜丹丹老师来给我们分享他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姜丹丹:
此前有机会在华师大王远老师的带动下,参加过上海抽象画会的画展,与马俊营老师有机会也一起展览过。感谢王老师的邀请。
刚才我听各位老师们、朋友们讨论,其实是通过漆艺术这样一种视角,来讨论传统的工艺在当代的语境下如何重新再生,与当代性产生链接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而且,我今天上午到场之后我先去看了这个展览,也感到非常的惊喜,所以我简要的谈三点感受来回应一下,包括前面的各位专家们的讨论和思考。
那么第一点是如何成为当代的人,涉及到我们对待传统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漆不仅仅是限于一种技术,而且重新延展出来当代性可以回应从现代到当代经历过的各种思潮,包含现当代艺术当中的各种风格类型也就是说艺术的现代性对我们的冲击,我们的本土的思想和艺术领域都发生过了,必然不可回避文化的融合,在上海这样一个艺术之都就显得非常的中西的这样的一个交汇,显得特别的明显。
所以,今天结合这次的展览,我归纳一下线索,在中西的会通到传统在当代的一种再生视角当中来看,我们通过漆这样的一种传统工艺材料重新的调用,会发现这样的线索。从抽象的艺术的角度来讲,像蒙德里安到当代的抽象画比如皮埃尔·苏拉热、托姆布雷等,类似的抽象的表达, 其实我们在这些细化的当代的创造当中,都可以发现一种影响或者一种中国当代本土的再生。这一点其实特别有意思,因为漆这样的一种材料,如何运用它本身内含的特性又怎么样能够调动其中的一些特殊性那么这个方面所发生的文化上的碰撞,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延展性,在材料本身上我觉得打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当代线索,可以值得我们去继续探索。
第二点通过漆艺材料的特殊性,比如它精细圆润但又不琐碎,所有特殊性当中,又怎么样去体现传统意境,或者是说像传达中国古典文人的那种气息、气氛,可能汇通到中国古代诗画的这样的一种意境。发现通过漆这样的一种材料,其实还是说媒介本身的那种特殊性来进行加工,在生产,在创造的时候,会与传统的一些意境发生汇合,所以,我们发现在同时代发生的,比如说其他的像抽象画、丙烯艺术等等这些方面所经历过的,或者是和西方的现代到当代的,都在走一些相近的探索。这当中的一些线索,通过漆这样一种媒介的再创造,可以发生一些汇合,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第二个线索。
第三点,其实这样的一种材料,与其它的艺术类型或者其他的媒介、材料之间的对话,这样的一种当代性,纯粹就是材料本身的视觉语言中新生长出来的。于是,这种在创造那也不同于之前的中国古代或者是日本、越南这样的传统纯粹漆器艺术的一些材料的限制,我们把漆艺那种本身的限制打破了,又充分发挥内在的一些优越性、特殊性。当漆这样的一种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类型可以发生汇合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了在这次展览当中的惊喜,可能是这种交汇,不同类型边界的打破可能是有不同层面的、多种维度的,因为也可以是从丙烯或者其他材料的层面上来产生漆的效果。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当代的尝试与创新。所以,通过漆这种艺术的再生和其他的类型,在不同媒介之间发生的那种穿越边界的一些尝试,都展现出了漆艺术的一些当代的新的可能性。
我这次就谈这三点,非常感谢此次活动的策划人、主持人。

图片

李昌八:

谢谢老师。老师是从美学的角度,把漆和当代的融合漆材料的媒介属性表达的特别清晰,再次感谢!
美好的时间过的是很快,很不忍心把大家从尽情思考的深度拉回来,我们嘉宾们们的分享就结束了,当然我们还会留一点时间给在座朋友们,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问环节,如果有问题可以举手提问,可以指定我们的哪位专家去回答问题,或者是由我来指定也可以,我们先线下提问

提问1:

因为我也不是在艺术圈的,但是我比较喜欢收藏,其实我在很多场合遇到裴满意老师,因为他的活动范围挺广的,我觉得他的这个思维比较正确,就比较符合这个收藏者的角度,就是只有高度没有种类之分的观点
从传统的技艺,虽然说传统很多从育人的角度,从艺术教育的角度肯定是不要雷同的,有一个创新,有一个推动,有个发展。可是对于收藏者来说,传统肯定是最经典的,那当代艺术不是说不好,而是它在处于一种探索摸索的状态。100年以后多少人可以在现当代艺术上留下名的,我是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所以从收藏的角度肯定是收藏传统的好,传统不一定是要搞当代的,那我觉得就是当代也好,传统也好,一定要找好的有一定高度的东西,这是我觉得裴老师讲的最精彩的一句话,我觉得漆器主要还是一种记忆的东西比较多,你往艺术方面走,其实当代艺术不少,漆这一支它也很丰富多彩,而不是说有人搞了漆艺也应往当代艺术上,我觉得这个都有点很勉强。
我的问题是:漆在传统的这个发展方面有哪些突破,或者有哪些传统信息的突破?
图片

王师军:

我尝试着回答一下,传统刚才我们已经定义了,每个时代都有,比如说最早出现了河姆渡,对我们来说是经典的传统,那跟汉代的漆器它是有很大的差别,材料也不一样,你要收藏经典,收藏经典经典是什么?不仅仅是传统,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经典,主要是你的价值取向,你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收藏,就是我要让它升值,为了以后有价值,价值是什么?价值就是经典,经典就是人性,人性是没有时间跨度的,每一个时间段里面都有最好的东西,你再过100年当代的东西也是传统,那么要看你眼光了,如果你现在去买这种古代的,那可能实力也是很牛的,那就是实力对吧?但是如果你能够从当代艺术家里面能找到你的群体,找到让自己收藏价值显现出来,那我觉得真正的是一个大的收藏家。

王远:

我补充一下,就是说在早些年我们挨打,突然没有自信了,现在我们有点实力了,突然民族主义情绪就出来了,可怕的或将导致民粹主义的抬头。我认为这都是有偏颇的。我们怎样去客观的看待这个时代?文化自信也好,西方文明也好,我认为,我们怎样既能够保持自己的文化主体,又可以把各个人类优秀的文明吸纳过来,这个是唯一的出路所以我们尊重古人,能完全像他们那样去做我们喜欢西方文化,但也不能照搬。重要的是怎么去对待今天我们的生活,当代人怎么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我们敬重那些给我们带来具有陌生意义的艺术,起码带来了你生命体验中不曾经有风景

王师军:

所以像我们从事漆行业虽然也已经很多年,但是我最早的时候也是从这个收藏开始,我其实从生产角度来讲,我对市场是这么理解的,首先让我们有一个对这个东西会有一个冲动,值得收藏。但可能我的这个感觉和你的感觉可能不一样,这是每个人的喜欢,对吧?所以首先这个东西要让人家有一个冲动的感觉,是吧?其实今天展厅里我也有几件愿意收藏的但是从我们这个市场角度来讲,我一定是要考虑的一个是什么?你有些思想是今天是当代的,到了明天就不是了,但是这个漆是有可能的,做的比较精致的,做的比较经典的,为能让世人能留住这种记忆的东西,那就是最好的一种感觉是吧?

我现在自己也在做一些作品,如果说我自己收藏了,我只要我喜欢就可以了,但是你作为艺术家来讲,作为是走向市场来讲,你一定是要考虑的是让大家都喜欢的一种艺术。

李昌八:
好的,谢谢,我们因为时间关系啊,我们的后面线下提问,还有准备两个问题的时间,看看哪位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

提问2:

代表frank,来问一下老师,因为他是欧洲人,他是比较关心的是关于中国和欧洲的当代艺术的交流,您认为彼此可以带来带来哪些好处?还有接下来有相关的交流计划。

王远:

Frank也是我们参展艺术家,现在欧洲不能前来现场。10年前在巴黎住过三个月,也俄罗斯待过一年。我印象当中他们对我们的了解,不如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西方100年的现当代艺术在改革开放,一下子全部弄进来,致使我们有的应接不暇,更无法进行深入思考

西方艺术进入中国,好处当然是有的,使我们认识了世界也知道了我们的位置在哪里。,换个思维去看看人家怎么去思考他们的问题,然后来听听他们怎么来看待我们的艺术。我认为有些东西就是像历史学那样用不同的维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可能会更有意思。因为疫情这两年我们其实也无法开展国际文化间的交流。2019年我们去斯坦福也和他们合办做了展览,上海全国的一些代表性的艺术家也去了,也看到了他们的作品,通过相互之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我还是认为文化主体的重要性,否则世界的文化发展必将趋同也将失去各自的文化属性。


图片

李昌八: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把最后一个机会交给线上观众,线上有人提问老师是如何度过漆画创作的瓶颈期的?

翁纪军:

做作品时候一个过程可能有相对的顺畅,碰到问题、碰到困难啊这是肯定是每个艺术家在做作品的时候可能都会有这种阶段性的东西。我一般会采取就是把它放下去做别的事或者散步、养虫啊,回过头来以后再审视这作品应该怎么来做些变化,每个人可能处理的方式可能有点不一样,就把它放掉,先放一天这样子,这是我个人的有效的做法

李昌八:

我们这个研讨会从传统漆艺开始谈到了当代艺术结束,这冥冥中也昭示了我们漆艺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啊,那么研讨会的主要环节就结束了,最后做一个小的广告,尹呈忠老师的大型漆画展,10月16号在普陀美术馆举行,也是下午2:30的开幕式,希望大家能够光临现场。那么最后感谢专家们的分享,也感谢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参与今天的研讨会,我们共同期待下午的展览的开幕,最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谢谢大家
图片

主办单位

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

协办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远教授工作室

承办单位

上海中外文化青艺会

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馆

支持机构

上海八哥美术

Qualia Contemporary Atr(美国)

学术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时间

2021年10月8日上午10:00

地点

中国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馆一楼

城市创艺空间(兰溪路138号)

参与研讨

特邀专家、参展艺术家、展览学术团队、各高校师生等

(微信视频号现场直播) 

文字整理 | 骆冠豪、施小宝、王韫纯

校对 | 骆冠豪、施小宝

摄影摄像录音 | 张子恒、张捷愉、余天翔、魏慧军、施小宝 等

设计 | 张子恒、毕佳敏、张捷愉 等

注:文字内容已经通过与会专家核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