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具一格的潮汕风味

 芸斋窗下 2021-11-28

作者:陈国贤

本文系作者根据潮州菜馆朱国华经理口述和提供有关潮州菜的资料,结合本人的亲历和见闻,整理而成。

----------------------------------------------

  “食在广州”这句话是对广州烹饪技术之精妙,菜式之多样,调味之讲究,原料之广泛,味道之鲜美,色、香、味、型之统一,以及厅堂、餐具、菜式之配套等食经、茶道的一种美的概括。

  粤菜分广州菜、潮州菜(潮汕地区)、东江菜(又叫客家菜,原指惠州一带)等三大菜系。潮州菜起源于潮汕地区。潮汕地处亚热带,气候暖和,雨量充沛,物产富饶,盛产名贵海味,可供食用的动植物繁盛,蔬果品类众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在这个聚宝盆中,人们可以找到赖以生存的一切,这就给潮汕人饮食多样化提供了可能,而高温多雨的气候,又使人们的口味好清淡、忌浓烈,饮食讲求少而精,独具风味。驰誉海内外的潮州菜,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建国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潮州菜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博取各地名菜风味和烹调技术之长,不断创新,从而发展成为今天风味独特,菜式丰富,色、香、味、形俱全的我国地方名菜之一。

潮菜特色

  潮州菜,潮汕小食,历史悠久,自成一派。它之所以久享盛名,在于制作精巧,选料讲究,加工多样化,保持地方菜式的特有风味。

  潮汕地区,海岸线长,海产种类繁多,所以潮菜尤以海鲜见长,如:红烧大明翅、杂锦乌石参、干焗蟹塔、生炊龙虾、白灼海螺、干炸虾枣、爽滑大鱼丸以及别具地方风味的小食“蚝烙”等名菜,是用新鲜海味作为主要原料,以保持海鲜的鲜味而著名。吃海鲜讲究季节性,每年入秋,鲜蚝肥美,是煎制“蚝烙”、“蚝蛋”的旺季,制法是:每二斤优质小海蚝,加薯粉半斤,葱花和少许胡椒粉,用水拌匀,然后倒入平锅里,用油(一般用猪油)猛火两面翻煎,用鸭蛋打匀铺面煎至金黄,边缘酥脆,便可盛碟,配一小撮芫荽,洒些胡椒粉或佐以鱼露、辣椒酱食用,鲜香酥脆,大受欢迎。潮汕人好食“生蚝”,把鲜蚝洗净后,配以白醋蘸之生食,另有一番风味,外地人对此道是不敢问津的。

  沿海渔民有个忌讳,就是吃鱼最忌把整条鱼翻过来。他们认为“翻鱼”就意味着“翻船”。直到现在人们在吃完半边鱼后,如要翻过来,因忌讳一个“翻”字,把它叫做“顺过来”。“年年有余”,“鱼”和“余”谐音,象征生活丰足有余。所以潮州人过年,每逢除夕,家家户户尽管已有丰富的鸡、鹅、鸭等菜肴,还要有鱼,或煎好留着,或“鱼块煮萝卜”分碗盛起,待冻结成固体状,俗称“结冻”,留明年再吃。这个“明年”实际是“明天”。

  以蔬果为原料的素菜是潮菜的另一特色。潮州的素菜取其清淡之意,并非广州所称之“斋菜”。如:甜芋泥(茸)、马蹄泥、羔烧白果、玻璃白菜、甜瓜、护国菜、凉冻菠萝羹、原盅萝卜丸、北菇芥菜、八宝素菜等。而甜素菜则多用于生日寿宴、结婚喜席、生儿满月、店铺开张等喜庆饮宴。在盛宴开始与殿后,各上一道“甜菜”,寓“头尾甜”之意。海外侨胞回国探亲观光,乡亲们为侨胞接风、洗尘的喜宴,头道菜也是要甜的,俗叫“请食甜”,如糯米汤圆、荷兰薯圆、甜面等,还必须加上两只染红的熟鸡蛋,象征着“甜蜜团圆”。

  潮菜上席以双数为吉利,一般以十二款菜肴为多,意在“好事成双”,比广州菜上席之“九大簋”(比喻长长久久)更胜一筹。宴席间习惯泡上几巡程式讲究的“潮州工夫茶”,小杯低斟品尝,其味无穷。

  潮菜佐料品种繁多,常用的有鱼露、红豉油(珠油)、桔油、梅糕酱、沙茶酱、咸柠檬、咸酸梅、南姜等。鱼露,也叫鱼水,是潮汕人不可缺少的调料,它是用鲜江鱼、卤盐沤烂,经过蒸煮提炼而成,味极鲜,但带有鱼腥味,一般外地人吃不惯,当地人常以它代替豉油作调味品。沙茶酱,是一种合成酱料,它的主要成分有辣椒、蒜茸、虾粉、白糖、玉糠、花椒、八角、肉桂、花生油等。一般用以制沙茶牛肉、串烧等。

  潮菜讲究佐料的搭配,同一道菜配以不同的佐料,食法就不同。以牛肉丸汤作例:在上桌之前,碗里已撒了鱼露、味精、胡椒粉、猪油炸蒜泥(茸)、冬菜、几滴小磨香油,最后洒几片切碎的芹菜,或几叶生菜。上桌后,还外加一小碟沙茶酱,供蘸牛肉丸之用。所有这些调料都不是事先调进汤里的,而是采用逐碗调配。调配佐料时,顾客可随自己口味指定档主多添什么,少下什么。又如摆下一碟白切鸡(斩件),四周就要同时置放几碟佐料:香油、豆酱、鱼露、桔油,还要在盘正中撒一把翡翠样的生芫荽,任君选用。各样大菜上席时,配以咸、甜、酸、辣等材料。如生炆龙虾,必配桔油;生炆膏蟹,配以姜末、浙醋;烧海螺,配以梅糕芥末;清炖水鱼、白鳝,必配以红豉油等。潮汕人一般夏秋季喜食清淡,冬春季偏重浓郁,佐料起到调剂人们口味的作用,使潮菜增色不少。

  “烧腊卤味”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这些是广州宴席必备的佳肴,成为“大拼盘”的主料。在潮汕地区,烧腊不甚普及,但卤水鹅、鸭却是普遍的食品,在宾馆餐厅、饭店酒楼、大小食档,甚至市场摆卖、肩挑叫卖的都有供应。潮州人在“迎神赛会”、喜庆筵席、家常待客等多以卤“澄海狮头鹅”为上菜,这与广州人请客“无鸡不成席”的习俗大抵雷同。还有一种叫“熏鸭”的,潮汕人称为“鸭脯、鸭豉”,是把整只鸭调味后用蔗渣烟熏,焗制而成,状如“南安”腊板鸭。老一辈的潮籍侨胞,惦记这一家乡特产,极喜品尝。过去曾一度停制,几至失传。现为保留传统食品,已由老名师的下一代人恢复制作,以满足广大侨胞和消费者的需要。

溯古论今

  汤碗里,绿茵茵的一池清萍,用汤匙舀食,味道鲜美,连外宾尝过后也赞不绝口。初尝不知为何物?它就是已有700多年历史的“护国菜”。这汤菜的用料不过是番薯(北方叫红薯)叶,但数百年来屡经厨师们不断改革创新,粗料精制,已成为饮誉中外的潮州汤菜中之上品。

  传说“护国菜”是宋朝的一位皇帝封的。当时宋帝兵败,被元兵追杀,南逃到潮汕,寄驻在一禅寺内,僧人们在兵荒马乱中无以供奉,只有献上用番薯叶制成的汤肴。宋帝正在饥渴不可耐之时,吃后竟大赞好吃,并感慨地说:“大宋危难,这小小番薯叶,也能助朕,就将它封为'护国菜’吧!”于是,潮汕民间相沿成习,越做越巧。沿至现在其主料不仅是番薯叶,而苋菜、菠菜、通菜、厚合菜(广州叫君达菜)叶皆可做。做这道菜,讲究技艺。先将鲜嫩番薯叶,取前三分之一部分,去掉脉络纤维,用刀细切如烟丝状,再横刀切成碎萍状,用碱水浸泡后压干,再用浓缩鸡上汤煨制,并配以北菇、火腿茸。汤的色泽碧绿如翡翠,喝起来,清香美味,凉快可口,滑而不腻。现在人们还是沿用历史上用过的名称,此菜已成了席上极品。这一道典型的清冽芳香的潮菜,令吃者回味无穷。

  潮汕鱼圆(广州人叫鱼蛋)也称“鱼丸”,因其状呈圆形而得名。它算是潮汕小食中的佼佼者。相传制作鱼圆,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楚平王嗜鱼,每餐无鱼则不食。因此厨师们顿顿煮鱼为餸。但楚平王生性残暴,一旦发觉有鱼刺或鱼骨鲠喉,就恼火,下令杀厨师,许多厨师成了刀下鬼。后来,有个来自南方的新厨师,自忖难以幸免,就狠狠地用刀背剁鱼泄愤,谁知这一剁,却奇迹般地使鱼骨与鱼糜分离,于是灵机一动,就用这无骨的鱼糜(茸)搓成一颗颗圆形的“鱼圆”献上,楚平王吃了大加赞赏。从此,厨师们照样制作,才得以免除厄运。自此“鱼圆”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餐馆、饭店、小食摊档必备的食品。潮汕村镇,遇有喜庆大事,摆酒席,大都以鱼圆制品为主要菜肴,不下十多种,以奉献宾客。

  “鱼圆”的制作,潮汕民间向来都靠手工操作,俗叫“拍鱼圆”。现在运用机器操作(绞肉机),大量制作,但都不及手工精细。手工制作是先将鲜鱼如:链鱼、马鲛鱼、鳗鱼(广州叫大门鳝)、草鱼(鲩鱼)等,斩头去尾削鳞,切肚,起皮,去红肉(即鱼瘦肉),留下净鱼肉,洗净后用刀角把鱼肉一点点细细地刮下来,运用腕力用手掌频频顺向搅动,均匀有力地不断撞击拍打数千下,这是制鱼圆的关键技艺,使鱼糜起胶成粘糊状,加上蛋清、味粉、适量精盐、少许雪粉等佐料,搅拌后,用手抓起一把鱼糜,握在掌里,用力把鱼糜从食指与拇指间挤出小小圆球来,另一手用“匙羹”,把挤出来的小圆球,刮落到滚汤里去煮,也有刮落到准备好的竹筛上排列成行,酿以冬菇、虾米、芹菜、芫荽叶等,这叫“酿鱼圆”。这些鱼圆外脆肉爽,富有弹性,如加上味汤和几片生菜,或茼蒿、紫菜,或少许冬菜,便成一碗鲜味的“鱼圆汤”。

  人们受鱼圆的启发,用牛肉、猪肉、墨鱼、鲜虾等参照鱼圆的制法,制成了各式各样的丸类食品。如牛肉丸,选用新鲜牛肉,剔尽牛筋(牛筋可另制牛筋丸),在木砧上用两根铁棍(方、圆均可)连续捶打一段时间,成为肉糜酱状,用手挤成圆形煮熟即成。牛肉丸既脆又香,极富弹性。又如“鱼饺”,用鱼糜加蛋清,擀作饺皮,压平如云吞皮状,剁猪肉为馅,包成小巧玲珑的“鱼皮饺子”。蒸熟后,既有鱼的鲜味,又有肉的香甜,皮爽、馅松,很受人们喜爱。

占席羊城

  解放前,广州地区专营潮州菜的餐馆首推沙面胜利大厦,经理是潮州人,特聘潮州名厨精制潮州菜式和美点,当时达官贵人、各界人士,多为座上客,颇负盛名。又如有园林特色的南园酒家,并有潮州风味菜供应,如彩图豆酱鸡、冷脆烧雁鹅、咸酸菜鹅肠等,吸引不少顾容品尝。另有一家叫“侨合”的小店,位于一德东路,店容不甚雅观,有似家庭式的“潮州店铺”(即小食店),专门经营潮州小食,如煎蚝烙、炒粿条(即肉类炒粉)、沙茶牛肉和一些适时小菜等,并兼营代办筵席,潮汕人多往惠顾。

       建国后,50年代末,位于广州海珠广场东侧的华侨大厦,是当时较上等的华侨旅社,内设富丽堂皇的大、小几间潮州餐厅,特聘潮汕名厨朱光耀、朱彪初两昆仲主理潮州菜。他们均是烹饪潮菜的名家(后来荣任广州市特级厨师),由于所制潮州菜款式多,家乡口味醇厚,称得上是正宗的传统潮菜。许多潮籍侨胞虽下榻别的宾馆,也常常驱车到华侨大厦品尝家乡菜,故宾至如归,素为海内外人士称道。

  朱师傅兄弟俩,从事烹饪工作40多年,曾先后在汕头中央酒家、海云天菜馆、兴宁光华楼等做厨师。初从打杂做起,勤快好学,深得师傅青睐,渐得真传,对烹调、砧板、采购样样皆精,成了身怀技艺的“无名师傅”。后来,兄弟俩来到广州,初在惠福东路大佛寺的街口,开设“朱明记”大排档,专营潮州鱼品粉面、煲仔饭和包办潮菜筵席。那时广州还没有潮州菜馆,在一德路、十三行、天成路一带的潮汕行,每每宴客都请他们办席。因手艺高超,光顾者日众,渐有名气。如潮籍侨领蚁美厚先生,也常请他们代办酒席。1957年秋,华侨大厦开业,朱氏昆仲便被聘往执掌厨政。朱师傅等精通潮菜各种烹饪方法,吸取广州一些酒楼、饭店的名菜之长,并加以创新,除善于烹饪海鲜外,美味烟香鸡、豆酱鸡、云腿护国菜、巧烧雁鹅、生菜大明虾、玻璃芋泥(蓉)、酿水晶田鸡、红烧大白菜、潮州大鱼丸、红烧鱼翅、清炖海螺、八宝素菜等都是其拿手烹制的菜肴。在60年代,曾两度受到周恩来总理特邀,上北京主持国宴,烹制佳肴,深得国际友人赞赏。一次同广州几位厨师到北京、上海、南京、苏杭等地交流烹饪技艺,朱彪初师傅用竹笋雕出20多种笋花,获得举座南北名厨的赞誉;又在冬瓜盅的瓜青上,雕花刻字,令宾客叹为观止。有一次,一批日本友人在华侨大厦摆“全鸡宴”,他用鸡作原料,制出金牌豆酱鸡、龙凤鸳鸯鸡、水晶菊花鸡和百花彩鸡等十多款色、香、味、型皆异的潮菜,使满座宾客赞叹不已。朱彪初还善制潮州糕点,所制“水晶包”尤为精巧,一位日本华侨吃后,特地带几十个回东京去。现在他们均年事已高,前几年已退休,但还不时到深圳、拱北等地的华侨大厦传艺。朱光耀师傅的儿子朱国华,现任潮州菜馆经理,也是潮菜中能手。潮州菜馆处于繁华市区的中山五路广大路口,专营有代表性的潮州菜式,如:红烧鱼翅、明炉烧螺、生炊龙虾、清炖燕窝、卤水雁鹅、干煎虾枣、酸甜果肉等,各界人士光临品尝,同声赞好。现在该馆许多菜的款式味道偏甜,据说是为了适合广州人的口味。难怪有些潮州人品尝后,认为此乃“潮菜粤做”。也可说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入乡随俗”吧!

  另在沙园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南园餐馆,亦系潮籍人士开设的。该馆专门精制正宗潮汕传统风味的“鱼蛋”、“牛肉丸”、“鱼皮饺”等食品,大量供应东方宾馆食街、广东迎宾馆和新大地、广州、爱群、红棉、北园、三寓、小观园等宾馆、酒家,并送货上门,大受顾客欢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