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红帮裁缝”到智能制衣,细数中国服装业发展三十年

 弘毅供应链 2021-11-29

过去三十年我的购衣经历

随着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儿渐渐浓了起来,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

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改善了,过年不再像以往那样,待在家里吃吃喝喝好几天,而是更注重与家人团聚,共度春节的仪式感。

说到仪式感,在我小时候过年是要穿新衣,这和贴春联、放鞭炮一样,有除旧迎新的寓意,是节日庆祝中很重要的元素。

以前我们家还住在上海老城区弄堂的时候,我有一位远房亲戚也居住在隔壁里弄。老先生在退休前是一名裁缝师傅,曾在南京路上一家老字号西服店工作了四十多年。

在过年前,我母亲常会带着我去老师傅家中,请他为我量身做一套新衣服。老先生满头银发,身材不高,但腰板挺得笔直,他笑容可掬,亲切的模样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小朋友今年又长高了,肩膀这里要放宽一些….. 听你妈妈说你在学校里成绩很优秀,老伯伯为你感到骄傲。”

在不经意的闲聊中,老先生飞快地帮我量好了尺寸,画好了纸样,又隔了十来天,我就能穿上新做好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合身,别提有多开心了。

后来我问了母亲才知道,老先生就是著名的宁波“红帮裁缝”的传人。“红帮”是十里洋场上海滩的服装界传奇,裁缝师傅们用剪刀尺子和工匠精神,创建出了一大批民族服装品牌,享誉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

几年以后,老先生年事已高,也终于放下了手上的剪刀,回到宁波乡下老家颐养天年,我也再没机会穿上他定制的衣服。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渐渐涌现出许多服装品牌连锁店,比如早期的G2000,班尼路,ESPRIT等等,解决了我很多的购衣需求。

在进入千禧年后,更多的国外流行服饰品牌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像是H&M,优衣库,ZARA,大众消费者的选择就更多了。

最近这几年,在电商发展的推动下,我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手机APP或网上订购衣服,去实体店的购物机会寥寥无几。

虽然网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有时衣服的尺码会有些尴尬,比如我穿着中号略显得大,而小号的衣服穿着像是紧身服,比较难找到合身的版型和尺码。

穿在里面的衣服还可以凑合一下,但是西装外套就不能马虎了。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在一家老牌西装定制店里定做了一套西服。整个定制过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设计师对于细节方面专注超出了我的想象。

虽然价格不菲,但感觉物有所值,穿上后感觉更有自信了,难怪人们说西装就是男人的铠甲。

纵观我这三十年的购衣经历,是从“红帮裁缝”定制到品牌连锁服装店,再到高端定制,完成了一个轮回。细细想来,我的这些经历和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轨迹几乎是同步的。

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和制造模式

1. 自然经济下的个体裁缝

以“红帮裁缝”为代表的裁缝师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服装行业主流的生产模式。

虽然裁缝师傅们凭借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打造出了一个个传奇品牌,但是时过境迁,随着工业化流水线制衣的兴起,个体裁缝在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无法与之竞争,只有极少数走高端定制路线的精品店才能生存下来。

2. 流水线下的成衣工业

流水线批量成衣模式,是以标准化的制造来提高生产效率,以批量化的采购来降低原料成本。

中国80年代开始的服装制造业是以外贸订单模式为主,使得服装生产厂家都是习惯了大批量生产,高库存积压的经营模式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国内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内贸订单的比重开始上升,与之而来的订货模式又加剧了库存高企的困境。以国内某著名服装公司为例,在2004年的订货流程是这样的:


在这种模式下,该公司每年销售额大约是2亿人民币,但是每年从省级代理退货服装价值高达4000万,退回的服装先进行打折促销处理,最后没卖出去的只能报废销毁掉了。销售流通渠道层级越多,公司的整体库存也会相应增加。

造成服装业退货报废和库存积压的原因可能存在于这几个方面:

1.个性化需求强,市场难以预测。

2.服装设计落后于市场流行元素。

3.产品生命周期短,款式更新快。

4.生产模式不适应多品种小批量。

5.销售渠道过长,库存层层积压。

在众多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传统服装行业供应链模式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盲目生产,最终造成了库存的增加,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成为了勒紧企业脖子上的绳索。为了生存下去,服装企业急需要进行一场变革。

3. 信息化技术下的升级转型

在工业4.0时代,随着工业互联网、信息系统技术和全供应链流程的理念普及,服装企业开始使用智能制造和柔性化生产的模式,来对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一方面快速响应订单,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库存和提高生产效率。

有些服装企业开始引入了一些信息系统,比如客户管理、生产制造、产品设计、财务管理、客户订单和销售管理系统,但是由于缺乏一个整体的架构思维,受制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这些系统还都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数据没有被全部打通

现在服装企业有机会使用整体化和数字化的信息系统来打通信息孤岛,真正地把供应链上的设计、计划、制造、交付和运维的全流程链接起来,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

目前中国已经有服装企业开始进行数字化制造的实践,搭建智能化服装供应链平台,为客户提供大规模定制的服务。

全智能女装供应链平台的诞生

传统服装制造企业的一个经营困境是成衣库存积压,而库存积压的原因是无法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盲目生产

随着商品的种类和购买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年青一代的消费者可以随意挑选中意的服饰,进行个性化的搭配。

如果还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服装企业的库存积压问题将会继续恶化。由传统的以产定销模式,转变为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驱动生产,这是服装制造行业的必然趋势。

谁能够抢占先机,就能摆脱库存高企的困局,率先从传统红海中杀出重围,成为重新定义服装制造生态系统的领头企业。

2017年2月,深圳市赢领智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同时在深圳和江西于都建造了22万平方米的智慧工厂,目标是打造全智能女装供应链平台

赢领智尚的母公司,深圳市赢家服饰有限公司创立于1994年。在赢家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由服装品牌制造商,升级成为女装供应链平台。

赢家服饰能够成功转型,主要是依靠经营模式创新和信息化系统建设,比如在2005年就上线了ERP系统,2011年又上线了DRP系统,逐渐把供应链延伸至前端,靠近终端的消费者。

在这些信息系统成功实施的基础上,赢家服饰顺势创建了赢领智尚,以制造作为服务,用平台对接用户

赢领智尚已经搭建起了全流程供应链架构,包含了研发CAD/PLM/MTM系统、制造ERP/MES/GST系统,再加上交付管理的WMS和CRM,完成了数字化供应链的关键模块构建。

在数字化供应链的协助下,赢领智尚在生产工艺上使用智能生产系统,实现了大规模定制业务,做到了定制与大货混合柔性生产。

在生产模式上,智能流水线改变了传统服装行业劳动密集型模式,使用智能排产和导轨辅助系统,让员工根据系统提示进行柔性化生产。在减少对熟练工人依赖的同时,还可以精简现场管理人员。

赢领智尚智能生产车间

传统的服装制造行业是重资产运营,库存金额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如果服装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一亿,它就可能有一亿的库存成衣,这给企业的良性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

库存积压是传统服装企业所有弊端的集中爆发点,从服装设计开始的反应迟缓,到生产过程中的流程僵化,在多层经销渠道里积存了大量库存。

由于服装的时效性很强,过季下架以后就要退给服装企业,最终的库存处置长期是个难题。

智能服装制造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以上的难题,通过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工具,加快从设计、制造到交付的过程,同时还可以缓解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赢领智尚通过打造智能研发和制造平台,构建了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了从需求到交付的全过程服务,实现了个性化定制和大货订单的柔性生产及快速响应

在减少了缺货销售损失的同时,又避免了呆滞库存的风险。自全智能供应链平台上线以来,赢领智尚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和设备使用率提高20%

4

回顾

回顾过去,我国的服装制衣业从“红帮裁缝”的手工作坊模式,已经飞速发展到了“智能制衣”的数字化运营模式。虽然时代在变迁,技术在革新,但恒久不变的“匠人精神”得到了传承,通过注重服装品质和用心服务,赢得个性化消费者的青睐。

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供应链正在助力中国服装制造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脱离低成本的价格竞争,转向为客户提供智能定制的价值竞争。

参考资料:

[1] 程晓华,制造业库存控制技巧(2013),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