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宁锦防线的结局,吴三桂在宁远无奈的孤守

 炫叶楓雪 2021-11-30

本文为“明末辽东的大员们”系列图文的补充内容,如有兴趣还请关注笔者一并阅读。


崇祯十四年八月,明清两方于松山决战,结果明军大败,十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至此明军已经丧失了全部机动力量,不但救不了尚被围在锦州的祖大寿、松山的洪承畴,甚至连山海关都无余力去防守。

迫于形势,崇祯只得不追究吴三桂临阵脱逃之罪,并给他加升提督职衔,让其收拢溃兵并全权负责辽东军务。

说明:关于吴三桂无罪升迁的详细说明可查阅前作导致松山惨败的逃兵,王朴和吴三桂为何一生一死

为了收拢力量,吴三桂和朝廷放弃了尚在明军手中的塔山、杏山,撤回宁远。虽然此时锦州城尚在明军手中(锦州和松山于崇祯十五年二月被满清占领),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失陷或者投降是早晚的事情。

这是关宁锦防线最完整时期的明、蒙、后金势力概图

严格来说此时关宁锦防线就已经不存在了,防线只剩下一半又回到了天启初年袁崇焕修宁远城时的状态,又变成了关宁防线

升任提督的吴三桂积极工作,安抚关宁军残部、收拢溃散的逃卒、招募兵勇等。虽然朝廷的财政基本已经处于破产状态,但是也尽其所能支持吴三桂。崇祯从内帑中拿出十二万两,户部也发折色银三十万年,作为军饷。

这样吴三桂很快就重新募集了二万五千人,宁远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说明:折色银即为白银。古代税收是两税法,实物和白银。上缴实物一般也会折算成白银来计算统计,所以实物税收又叫“本色银”。如果将需上缴的实物折算成白银来缴纳,这个税收被称为“折色银”。

崇祯十五年二月满清攻占锦州、松山后,也将目光转向了宁远,怎么攻取宁远成了满清的重要议题。满清诸王公大臣和明朝的降将们都纷纷鼓噪应该乘松山大胜,一鼓作气拿下宁远。

今锦州既下,宁远惊骇,山海溃乱,燕京震动,明总兵吴三桂以松、锦失守之故,既踏可杀之罪,今祖氏全归,吴镇自不能安,又必有脱死之术。祖氏之子妇在宁远者,已心切来归矣。况其为祖镇之遗类,与其在门墙者,岂不畏死而求生乎!

《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九

皇太极画像

而皇太极还是对自身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虽然大明军事上已经完全失败,但是满清的一大战略劣势仍然没有改变。这个劣势就是人力严重不足,并且随着满清地盘的扩大,这个劣势也越发地严重起来。所以皇太极认为最好是能招降吴三桂和他麾下的关宁军

首先出场的是新降的祖大寿。他派亲信去宁远,以联系家人为由希望入城说话(不光祖大寿,大部分明朝降将的家属都还在大明控制区)。吴三桂对自己舅舅使者的目的自然是一清二楚,根本就不废话,直接把人赶了回去。

见祖大寿不行,皇太极决定亲自出马。他给吴三桂写招降信,劝其“识时务者为俊杰”,希望吴三桂认清形势,早日归降立功。为了加强效果,他还同时给宁远的其它高级将领也发了同样内容的劝降信。

吴三桂却像没有收到信件一样,没有任何反应。

见皇太极的信没有作用,降将张存仁就动员清军营中吴三桂的亲朋好友,故交旧识,一人一份劝降信。这里面有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表兄胡弘先、好友邓长春、陈邦选、姜新等,当然也少不了舅舅祖大寿。(这个时候原关宁军中大部分将官都已经投降到清军那边了

这些关宁军旧人虽然无耻,但是毕竟亲身经历,他们劝降的理由倒是都切中要害。

“岂有松、锦、杏、塔四城不存,而宁远尚得乐太平、仍图长久者!” – 陈帮选

“大军已丧矣,松锦已失矣……宁前数城皆笼中鸟、釜底鱼,不过迟延旦夕耳” – 姜新

“各镇集兵来援辽左,未一月,而四城失陷,全军覆没。人事如此,天意可知……” – 祖大寿

确实,如果满清再像打锦州那样围点打援,围困宁远,那么宁远凭什么守?大明又凭什么来救呢?大凌河、锦州之战已经明白无误的说明了结局。

就这么发了一大堆劝降信,但是都如泥牛入海般,吴三桂没有任何反应。这让祖大寿倍感没有面子,于是他向皇太极献上了一条阴毒的绝户计。

“先攻取中后所,收吴总兵家属,吴襄必为之心动,吴三桂亦自然扰乱。”《清太宗实录》 卷六十四

祖大寿降清后的官服像

皇太极也觉得这条计策很好,就在准备实施的时候,祖大寿收到了一封来自吴三桂的回信。信的内容已经不得而知了,只是知道皇太极读信之后暂停了那条绝户计的执行。

一种说法是吴三桂回信中表明了他已动摇,只是目前时机不成熟,所以皇太极选择继续等待。一种说法是吴三桂意识到了满清的策略,他只是故意放出烟雾弹,拖延时间罢了

后一种说法有些朋友觉得是凭空的猜测,因为吴三桂并没有转移中后所的亲属家眷。其实不是他不转移,是他没有地方去转移。中后所是关宁军的重要屯所,不光他吴三桂的家眷在,关宁军上下很多人的家眷都在。

吴三桂能往哪里转移?向宁远以北转移,朝廷是不会有啥意见,反而会觉得是复土,但那不是羊入虎口么。转移进宁远,先不说宁远能不能安置下,一旦宁远被围,那不就被包饺子了么。

至于向南转移入关内,家属安全,关宁军也放心,但是朝廷会同意么?朝廷容忍关宁军上下圈地当地主,不就是希望关宁军死守自己的田产么(这也算是死守防线了)。

不管那封信里到底写了什么,时间是被吴三桂拖了半年。但是该来的总归会来,半年后皇太极病逝,济尔哈朗、多尔衮等王公贝勒们商议后决定执行那条绝户计。

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与宁远的位置

崇祯十六年九月,济尔哈朗和阿齐格率军直奔宁远而来。清军到达宁远后并未停留,只是留置了部分兵马监视宁远,主力则绕过宁远前往中后所。

九月二十四日清军开始围攻中后所,二十五日大炮轰开了城墙,清军蜂拥而引入,“擒斩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等二十余人,歼灭明马步兵四千五百人,俘虏四千余人。

稍事休整后清军继续南下攻击前屯卫,二十九日开始攻城,十月一日破城,“斩杀明总兵李辅明、袁尚仁等三十余将官,歼灭四千余人,俘获二千余人。

然后清军马不停蹄,继续南下前往中前所,守城的总兵黄色,弃城逃遁,清军俘获千余人。

丢失了三城后,号称四百里的关宁锦防线只有宁远一座孤城。这座孤城能代表什么,能守卫什么?除了它自己什么也代表不了,什么也守卫不了。

如果此时清军进攻山海关,吴三桂在宁远也一样只能看着。就如同他看着清军攻陷前屯三卫城而不能救一样。而且三卫城里有关宁军将士的家属,山海关里有他们认识的人么?

虽然关宁锦防线已经名存实亡,但此时的吴三桂仍没有献城投降的打算,他给崇祯写了一份决心书。具体内容不知道了,因为没保存下来。但是有人看过,并留下了读后感。

吏科都给事中吴麟:“边臣不可令有俱心,不可令有死心。臣读吴三桂疏,言切情危,若有格格不忍言之意,臣知其有惧心。始以裹革自任,终为父弟乞恩,臣知其有死心。今寇势方张,不使徙近捍御京师,则何恃乎?”《庭闻录》

吴麟所说的“俱心”应该是吴三桂意识到他根本就守不住宁远(一旦被围攻,朝廷也没有能力救援宁远)。“死心”则是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无处可逃(逃入山海关,朝廷也要杀他),所以吴三桂想以死守宁远换取对朝廷对自己家族的优待。

所以吴麟认为吴三桂已经打算死在宁远了,吴麟觉得与其白耗于关外,不如把吴三桂调到京师防范李自成。至于吴麟说的是不是实情,笔者无法证实,大家各抒己见即可。不过当时的情景,吴三桂死守宁远对于明朝已经没有意义了,就如同松山大战后死守锦州和松山的祖大寿、洪承畴一样。

吴三桂降清后官服像

无论殉国还是降清,他们手上的那点力量再也回不到大明手中。而大明现在手中还有啥,啥也没有了。以至于眼睁睁地看着李自成扛着大刀向北京大步走来。

可笑的是这个时候朝廷还在争论要不要把吴三桂和关外明军调入京师。反对派们坚决不同意“弃土”,但是关外还有什么土可让明军去弃?不就只剩下宁远孤城了么?难道宁远比京师还重要?

朝臣不同意“弃土”也有崇祯自己的原因。崇祯当年斩杀蓟辽总督刘策,以及因与后金议和失密,崇祯就弃杀了兵部尚书陈新甲。这种翻脸不认人的做法,让朝臣们做事各个以自保无误为第一要务,以免日后被揪辫子。

现在把吴三桂调入京师,等同于把宁远拱手相让于清军。朝臣们怕京师危机解决后,崇祯又秋后算账,追究“弃土”的罪责。

说明:刘策在“己已之变”时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总督蓟辽,是督师袁崇焕的下属。刘策与袁崇焕在蓟州会和后被袁崇焕派回了密云,后来崇祯追究蓟州城被后金潜越之罪,刘策被定了死罪。狱中刘策喊冤说自己有袁督师的手令,崇祯不予理会。第二年正月被斩首弃市。

现在回头来看崇祯的错误,就是他总抓不住重点。该乾坤独断的时候不拿主意,例如迁都、送太子去南京、放弃宁远守卫京师等;有些应该多方考虑的他又喜欢直接拍板,比方说袁的“五年平辽”、频繁地更换内阁、松山决战催促洪承畴出兵、陈新甲的议和等。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已经摸到了北京城边。在李自成的逼迫下,崇祯终于下定了决心,三月六日崇祯下令弃守宁远,召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督师王永吉、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兵勤王。严格来说这一天,关宁锦防线就被官宣放弃和终结了。

说明:王永吉和吴三桂没赶上,刘泽清称病不奉诏,只有唐通率八千人马抵达京师驻守居庸关。但是李自成大军三月十五日抵达关下,唐通发现前来勤王的只有他自己,就当机立断投降了。

吴三桂接到诏书本来是可以像“己已之变”中的袁崇焕一样快马加鞭驰援京师,赶在李自成之前到达北京。如果这样,也许还有那么一丝“扶大厦之将倾”,立下盖世奇功的机会。

但是这次是弃守宁远,吴三桂先筹备了几日才出发,随行还带着几十万关宁军家属和关外百姓一同入关。这行军速度就奇慢了。

另一方面是明军将领们已刻入骨髓的习惯在作祟,吴三桂又习惯性地想保存实力,故意慢行。他想让其它军镇兵马先与李自成拼杀,自己坐收渔人之利的意思。但是这个时候谁又会比谁傻呢?

结果吴三桂到达山海关的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占领北京,崇祯于煤山自缢殉国,大明亡。

换个角度来看,关宁锦防线正如不少人说的那样,坚守到明朝灭亡仍未被完全攻占(清军到四月份才占领宁远空城)。这是事实,但是凭此说这条防线堪称铜墙铁壁,吴三桂可能都不会认同。如果说这条防线堪称护卫大明最重要的屏障,只怕法国人要为马奇诺防线喊冤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