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中人物形象、典型形象与作者倾向性

 与春天同行 2021-11-30

写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展现的社会历史有的是一个时期的社会生活,聚焦一件或几件大事,有的甚至是从清未以来中国百年的风云变幻。

展现的社会历史,有作家亲身经历的,有没有亲历的。但不管小说展现的何时社会生活,作品都有倾向性。阶级社会中,还有阶级性。相反,不存在'超阶级'的创作,'脱离政治'的创作,纯人性创作。

我从长篇小说中作家对人物形象、典型形象塑造上来说明这一问题。

为什么要以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为例呢?因为现实主义小说包括从五四以来的历史时期。当代作家,亲身经历过旧社会的不多,但仍有不少人小说中,写到五四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

这时期,离不开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大事。那时的中国人民,总体上处于'三座大山'压迫之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时代,是阶级社会。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之一。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再现客观现实与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统一。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描绘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重点。反映阶级社会的历史,不仅有真善美假丑恶,更有阶级斗争。

小说中形象塑造不是喊口号,是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矛盾斗争,各种真善美假丑恶的展现,包括选材、虚构、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都是作家安排的,都有作家的爱恨情仇。

长篇小说的作者的倾向性,集中表现在塑造的人物形象上,特别是典型人物形象。又通过各类人物形象、尤其是典型的塑造体现整个作品的倾向性。

比如反映土地改革,老作家周立波写的《暴风骤雨》,连作家在内,公开承认该作品有倾向性,有阶级性,公开表明为工农兵创作,为工农兵服务。对共产党土改队长等形象倾注爱。对地主形象满腔恨,对农民大众充满赞,展现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倒剥削阶级,翻身做主人的那段改天换地的历史。

另有这么一部土改题材小说,写的土改政策左倾,塑造的地主阶级人物形象,勤劳善良,尤其是典型人物,受到的甚至是无辜的迫害。我并不否认有个别真实,也不反对这类作品出版,但不可否认其倾向性。

还有一部长篇,展现20世纪近百年历史,内中有共产党众多形象,从抗日到改革开放后十多年,无几好人,无几好事,没多少人拥护,恶事不少。但地主财主国民党那里也有不少形象,做善事做好事,为百姓受人爱。个别也或有'真实。但有倾向性。

不承认作品有倾向性的作家,总强调'真实',总把自己打扮成'超人''圣人',把作品说成'脱离政治'纯人性创作。为什么呢?

无论哪个阶级、党派、群体中都有好人和坏人。作家对其中个体形象塑造,不可能不带个人情感选取社会中真实题材,加上虚构、并进行艺朮加工,把其刻意塑造成好人和坏人,这是对个别人物的倾向性。把某个阶级某个党派、某个群体中众多形象、特别是主要形象、典型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或广阔社会里,相对都塑造出好人或坏人,体现这个阶级、党派、团体的好坏,这也是作家决定的,这同样也是倾向性。

明明有倾向性,为什么有人不承认小说有倾向性,只有真实和人性呢?因为这类作品往往脱离生活真实,用专挑的个别真实代替整体。为表达自己情感,甚至虚构加工来片面突出个体形象或整体形象好坏。可以用这种唯心史观,'我说什么就有什么就是什么',把虚构和虚假的东西,也说成就是'真实'。

承认倾向性,就要涉及唯物史观,就要涉及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丶价值观,就要讲全面客观辩证,继而涉及为谁创作,文学为谁服务上。

其实,作家的情感和作品倾向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衡量作品质量的标准。关键在于这种倾向性不仅再现客观社会生活(源于生活),更看和情感统一后表现是否揭示社会生活本质(高于生活),我在另文中己有论述。

掩盖自己的情感,否认倾向性,实际是掩盖作品内容片面和虚假,掩盖众多形象展示的阶级、党派、群体等整体形象是歪曲甚至颠倒的,展示的社会历史也是片面和歪曲的。以唯心主义的'超人'自居,以人性创作示人,以'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个别真代全真,虚构虚假也真',以此可以为自己辩护,并哄人、骗人。

文学作品倾向性客观存在,长篇小说更是如此,这不是哪个主观意志强加于人的,也不是谁说没有就没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