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君品诗”第五辑 淮君简介 淮君,本名康怀军,网名红米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理事、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会员、略阳县诗词学会顾问。有散文、诗词、诗词理论和赏析发表。 送友人 李白(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淮君品读: 经典名篇自然有很多赏析,这里着重从写作手法特别是对比关系上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首联工对。除了字面意义上的对仗外,最妙的是颜色对,青色、白色。动静对,横、绕。方位对,北**;东。以及山水、城郭之间高下、内外之间的相对性。当然,横字和绕字之间,本质上还有直与曲的对比关系。 二联,看似不对仗,实际上也是对仗的,只是和标准意义上的工对相比,宽了一些,而宽对在律诗中一直是允许的,尤其在颔联。当然,即便是完全不对仗,由于首联对仗,实际上也构成了偷春格,这在初唐,似乎还很盛行,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即使到了晚唐、宋、元、明、清,偷春格一直是被大众承认的变格。当然,此联实际上是错落对。把此地一为别还原为此地一别为,孤蓬对此地,万里对一别,征对为,总体上就是对仗的了。除此之外,联中还有此对别,孤对万,地对蓬,体现出了远近、多少和轻重的对比关系来。 前二联赋,三联比兴。赋和比兴之间原本就是写作方法的对比。另外浮沉对比、颜色对比、远近对比、情景对比,以及自身之内,包括和前二联之间形成的虚实对比,都是不言而喻的。浮云的漂泊感和落日的留恋感,两两相对,让所有的物象都染上了离别和送别的色彩,让整个送行,也让整首作品达到了高潮点,这两句也因此成为了千古绝唱。 尾联是在前三联总写概括的基础上切换的特写镜头。从青山、白水、北郭、东城到此地一别、孤蓬万里,再到浮云、落日,从这些大写的场景,调转笔锋,刻画两件具象的事物,一为挥手,一为马鸣,一个动作,一个声音,对比之间完成了送友人的整个流程。友人骑马离去,渐行渐远,阵阵马嘶之声传来。送行者留在原地,久久挥手作别,让整首诗意味深长,绵延不绝,回味无穷。从对比关系来看,无论是总分还是对仗和散句,尾联和前三联之间也成立的。 当然,从格律方面说,颔联的半拗不救和尾联的对句救拗,也是一种对比。
感 怀 刘基(明) 新晴杨柳散春丝,长路行人有所思。 愁上容颜青镜识,寒生亭馆落花知。 高云送雨来无定,独鸟惊风去自迟。 闷对亭前紫荆树,同根那得却相离。 淮君品读: 以时代定论诗的好坏,总体来说有其可取的一面,但若是具体到人,便未必全都适用。在我看来,明朝的刘基便有很多好诗,不仅不沦于宋诗的说理,而且还根植现实,擅长用物象、景象说事,颇有唐诗的刚健与浑厚。 这首感怀,首句乐景,二句承以哀情。春光晴好的日子,行人长途跋涉,郁郁寡欢,以乐衬哀。接下来颔联、颈联进行铺展。用青镜和落花点出人的愁容和亭馆的清寒。再连续使用高云送雨和独鸟惊风两个景象,点出世事的动荡和背井离乡的无奈。七八句转合,暗接二句的有所思,带出一个闷字。闷对紫荆树,同根却分离。紫荆树时常被人分株繁殖,每一次分株,对于紫荆树来说,也都是无可奈何的别离,而且还带着彻骨的伤痛。本是同根,为什么偏要分离呢?诗人在问紫荆树,也是在问世道人心,更是在问自己。作为“一统天下”的刘伯翁,这里民本思想的体现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为如此,作品才不仅显得含蓄耐品,而且厚重大气。 首联的连韵、颔联的所谓撞韵、六句的所谓挤韵、以及七句的特殊句式,网络上有很多江湖格律派并不认可。考虑到明朝的诗人在用,唐朝的诗人也在用,便没有什么好辨析的了。 《英子评诗》微刊第377期 作者:淮君;制作:荷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