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烧肉随想

 十米阳台黄手帕 2021-11-30

好吃,一定就是正义!

从医生手中接过“多普勒”脑部诊断,即意味着同心爱的红烧肉告别,那上面赫然写着几个触目惊心的字“脑动脉硬化”……

六十年代末,文革已进行得如火如荼,街头巷尾武斗勇士呼啸奔走,大字报遮天蔽日,我读书的县一中,已处于半停课状态。

我当时成绩不大好,十分贪玩,上课时一听到某地枪声响起,心中就暗暗窃喜,就等着战战兢兢的女老师宣布休课,好出去结伙疯耍。

当时班上有三个女同学十分引人注目,每次活动必是我们的中心,不是他们三个有闭月羞花之貌,只是她们三个的背景,真是个个了得。

一个是县太爷的千金秀秀,一个是电影院守门大爷的闺女琴琴,再一个就是屠户的女儿花花。

秀秀可以带我们到威严得平日里不敢仰视的县府里去逛逛,可以坐坐明代就放在那里的石凳,那几个世纪都没被屁股捂热的石凳,坐上去仍然是凉嗖嗖的,还可以踩着汉白玉的石槛去摘几个不熟的石榴,葡萄……

到了晚上就跟着琴琴蹭到电影院门口,她宽厚的老爹会抽空努努嘴,我们几个小东西便会象泥鳅般的滑了进去做在乌黑肮脏的长椅背上。

吃着顺手摸来的瓜果梨枣,看着银幕上高传宝一脸灶灰的从地道里爬出来,把鸡汤扣到鬼子头上……

嗨!真是无比惬意!

这三个女同学里,最最能使我们动心的还只能是花花了。

在这三个姑娘里边,花花长得最有特色,富态的脸庞上一双生动的杏眼熠熠有神,丰满的体态无不充盈着营养良好的骄傲。

花花的爹是我们街上唯一的资深屠户,又是我的邻居,他腰板挺直,声如洪钟,我亲眼见到他一只手就把一头两百斤的猪放翻在地,连捆带杀,不费吹灰之力,那气势真有鲁提辖倒拔杨柳的风范。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杀完猪后,猪下水(肠子、肚子、猪肝之类)天经地义的归屠户所有。

每当他老人家在外杀完猪,喷着酒气,拎着用草绳拴起的猪下水在街上荡来荡去的走过时,真有“随郎团扇影,摇动一身香”的美妙意境。

按现实的说法,那回头率有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眼睛里闪着羡慕、渴望、嫉妒、绿幽幽的目光,不时还掺杂着抑制唾液上升的哽咽声。

那天,花花家必定要从门缝里飘出一阵令人心醉的肉香,弥漫在小街上空,谗得邻居的懒猫瘦狗奔走相告激动不已。

此时,我那可怜的肠胃便会发出种种不雅的声响。仿佛有一种信息在小城中传递。

很快那帮混小子便会以种种借口到花花家造访献媚了,什么借书、还书啦,传递某个根本不存在的老师交代啦,等等等等。

无一不掩着一个真实的目的,那就是此时去,慷慨的花花至少会给每个来访者一碗肉汤,运气好的不定还能从碗底捞出一两块大肠什么的。

此时,每个人内心里都涌动着一个强烈的不可告人的念头,那就是,长大了一定要把花花娶回来。

后来当了兵,才知道军营中也不是天天有肉吃。部队称一月一次吃肉为“改善伙食”。

平日里弟兄们正如李逵大哥所有:“嘴里淡出了鸟味”。每到“改善”的那一天,炊事班的采买便成了众人瞩目的人物。

那只驮在破自行车后面的竹皮篓子磁石般吸引着弟兄们的目光。肉买回来后,主管伙食的副连长必是在司务长的陪同下,高度警惕的在伙房里巡梭游荡,防止个别人“混水摸肉”。

当然,他自己一定要首先品尝少许,在对炊事员的手艺提出善意的批评。这是,炊事班长一定会做出诚恳的“检查”,然后抢过炊事员的勺子亲自递给连座,在连座边品尝咸淡的过程中,再做出某些“改进”。

打菜的时候,炊事班长必是亲自掌勺。从狭小的窗口里望去,那张庄严肃穆的脸犹如布施的牧师,他沐浴在人们谄媚的目光中,手腕极有分寸抖动着。

经过这一套程序,一般会有三种结果:一是运气好的,碗里漂浮着一至两块肥肉,羡煞众人。

二是运气差的,只闻肉味未见“肉影”,随即招来一阵喝骂。三是从碗底深处刨出几块长满毛的肉皮,叹一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再拔掉毛扔进嘴里,仍细细咀嚼滋滋有味。

记得每逢有大的军事行动前,连长都要同时宣布“加餐”或“改善”的消息,在当时除了“语录”的功能外,无疑是另一种鼓舞士气的力量,足可使弟兄们兴奋若干天,夜晚梦里都弥漫着一股肉香。

那年为迎接“7.16”横渡长江,部队拉到东湖集训,与我们连伙房紧相邻的是空降兵的伙房。

做为“天之骄子”的空降兵,其伙食标准高出我们一大截。每逢开饭,从他们那边飘过来的阵阵红烧肉味,直熏的弟兄们昏昏欲睡,再低头看看自己碗中的清水南瓜,不禁悲从心来。

绝对有“投诚”的企图。我们连有个河南兵禁不住红烧肉的诱惑,厚着脸皮端着碗到那边套近乎认老乡,硬捧回了一碗红烧肉。

我记得他当时端着碗阔步回营的样子,简直像个得胜的将军,穿着新衣的皇帝……

集训结束,军区首长前来验收。空降兵身背四块砖头在东湖的静水中畅游一万米,上岸后连大气都不喘。

我们身背两块砖头,还不及一半路程,就有半数兄弟被救生艇捞了起来,趴在船舱边吐起南瓜汤来。

据为首长服务的勤务兵事后讲,首长们当时用望眼镜目睹了弟兄们辛酸的一幕,无不唏嘘不已,据说,一位将军当时还掬了一捧酸楚的泪……

由于炊事班在当时有着“艰苦的地方”和“靠近组织炼红心”的美称,更有着“近肉案者先得肉”的特殊地位,许多兄弟趋之若鹜,我当时也是积极申请者之一。

由于我锲而不舍的精神,连队终于批准了我的请求,但不是去做饭,而是去猪场养猪,弄了个吃不到猪肉,但见猪跑的“残忍”差事。

从那以后,俺就落了个“红烧肉精神紊乱症”的病根。不论在那里,一见到猪,成年往事就涌上心头。

两腿便不由自主挪步艰难,唾液急剧分泌喉头上下滑动,如犯,偏方即是红烧肉一大碗,立即肉到病除。

复员后进了铁路公安,开始当乘警跑慢车的时候,餐车里的红烧肉和餐车长都成了我的最爱。

那个时候跑车是跑三天休三天,结果退乘两天后就开始思念餐车了……  

若干年过去了,生活早大大改善,海参鱿鱼王八也时常“染指”。但对红烧肉却情有独钟难以忘怀,时时梦回萦绕挥之不去。

最念的是那颤巍巍的肥膘,红浸浸的油水,飘着八角桂皮的浓香,咬一口满嘴淌油的滋润感……

后来得知,一个大人物生前也好这口,据说他老人家全靠他滋补大脑,才产生出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巨大能量。

无法去考证红烧肉的历史,他生存到如今,从内涵到外延都赋有了新的含义,成为一种满足和回归的象征。

老友相聚而酌,当点上一道红烧肉时,便会得到众口的一致赞许,那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时代认同感。

往往勾起一缕尘封的历史,一种共有的怀旧感,就弥漫在红烧肉飘香的季节里……

呵,红烧肉。

—— END——

徐晓光 丨笔名苍狼 

出生于英雄主义

恣意横行的五十年代 

闲侃长江沿线的城市性格

在雄性荷尔蒙消失的时代, 怀念一只叫黑子的狗

磨道里的驴

我演电影的经历

大九湖边,一碗米饭的爱情

在陕西太白,我们看见慢悠悠的生活

乘警往事:人贩子阿芳

乘警往事:关于黑社会和卧底,传说和现实永远不是一回事

乘警往事:铁道枪声

乘警往事:有个老兵叫老曹

乘警往事:飞翔的高跟鞋
乘警往事:一脚在长沙踢了个官司

乘警往事:挂军功章的乞丐

刑警队长老巩

盗亦有道(一)

盗亦有道(二)

贼见愁的吴师傅

大山深处去打拐

初识江湖,搏击武当

警察的战争梦

一个跳楼女孩 引发的警察体制动议

在陕西太白,我们看见慢悠悠的生活

五门堰,古风扑面的地方

千万里,我们追寻着你

从古汉源到玉带河

青藏高原呼唤着什么

留坝 留吧 沮河畔的花海小城

神秘的墨脱

行走的最高境界

【从克里雅人到尼雅遗址之一】塔克拉玛干的肚脐

【从克里雅人到尼雅遗址之二】达里雅布依村

【记录片】《野山之子》拍摄花絮

【滇西记事】从南诏古国到和顺小镇

从“末日背包”谈生存主义

【天堂的盛宴】荒漠化科考队历年“吃”的众生相--当曲漂流

【天堂的盛宴】荒漠化科考队历年“吃”的众生相--可可西里

【天堂的盛宴】荒漠化科考队历年“吃”的众生相--格拉丹东

                     【天堂的盛宴-四】新疆处处有烤馕

【天堂的盛宴-五】玉树飞走的帐篷和茅台

【天堂的盛宴】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考察队历年“吃”的众生相——当曲湿地

天堂的盛宴(七)——走西口之一

天堂的盛宴(七)——走西口之二

天堂的盛宴(九)——走西口之三

天堂的盛宴(十)——侯马故事

墨脱——走过四季

十年藏地掠影——人物篇

人文的崛起和生态的衰落——河南行小记

高原的云

土改果实最后的守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