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辣的本味主义~

 heii2 2021-11-30

01

川人的家中,老姜、大蒜和青葱,总是常有的。过去,姜葱要浅埋在土里,沾着土气,物香不散。现在,都进了冰箱,做菜拿出来用,总觉得味道薄了。还有一种食材,也是常有的,那就是青辣椒。

入了大夏,青椒的辣“硬”了。做配菜和调料,就是它的正用。要菜活泼,青椒常常喜辣可人。青椒肉丝和小炒肉,它是天设的原配。炒土豆丝、炒藕片、炒绿豆芽、干煸苦瓜或者茄子,辣而清香的青椒,入于菜中,一盘青白之素,便生出几分俏皮。特别是夏秋时节,山里林下的牛肝菌、见手青、干巴菌等野菌,这些城里难得的稀罕物,定要多多的蒜片提鲜增香,还要一些青椒同炒,让辣意烘托菌子的鲜香。对于我,这完全就是食物的勾引。

川菜中的小煎小炒,一次定味、一锅成菜,是川菜烹饪的本手。可惜的是,现在大多川菜厨师,缺的,至少是弱的,恰恰就是这一手。

图片

青椒肉丝,是一道极其平常的家常菜,但是多年以来,我几乎没有印象,有哪一家馆子让我吃着巴适,要么炒得老、柴、紧,反之就嫩得如粉,可能加了太多的嫩肉粉。我想,肉丝肉片的码味上浆,厨师们应该都会,这是基本功。可能,他们觉得这太简单了,也就上不了心。不知道他们的老师或者师父是否教过,烹饪中越是寻常、简单的手法,越是要细致用心。因此,肉丝的码味上浆,就有了一些讲究。

先要用一点盐、一点生抽、一点料酒、清水和生粉上浆。上浆不是随便把粉浆裹在肉丝上面就行了,而是要用手反复轻拌,把浆汁充分拌进肉丝里。所以,浆汁不宜太稠,水分要多。不明就里的人, 猛一看,那么多水,浆怎么挂得住?所以,真需要花一点时间和功夫,让肉汁与浆汁融合,充满肉的纤维,这样浆出来的肉丝水润饱满。水嫩水嫩,有水才嫩。

肉丝上浆后,我还要调和一点甜面酱。正是这点甜味,才能柔和青椒的辣,激发青椒的香。一定要少要薄,多了,酱成一坨,还吃起来发腻。下锅前,再用一点冷熟油挂上油膜,这是为了滑炒的时候,更好地减少水分的流失。

现在,绝大多数厨师炒肉丝、肉片、肉丁,都是在一大锅油中,用漏勺过油。过油最简单,保证不老。可惜的是,没有急火在滑炒之中逼出肉香,没有浸润着肉香的底油,青椒丝就不滋润。这样的青椒肉丝,不仅没有锅气,而且没有活气。虽然熟了,也是一盘死菜。现在,做“死菜”的厨师、卖“死菜”的馆子,越来越多了。

青椒肉丝,青椒才是正题。炒这道菜, 经常的情况是, 肉丝炒散断生,把切成二粗丝的青椒倒进锅里一起炒,椒丝熟香,肉丝却老了。取巧的厨师,是把滑散的肉丝铲出来,用底油再炒青椒。待椒熟以后,倒进肉丝,混炒几铲子,装盘上桌。可是,肉香不入青椒,椒香离于肉丝。本该颠鸾倒凤的美事,搞成勉强的凑合,这真是煞了食物的风景。

正法是,椒丝切好后,用一点盐腌渍20分钟,让青椒丝略微断生出水。在肉丝炒到散籽亮红时,便倒进滗干水分的椒丝,大火翻炒,肉丝熟而嫩,青椒丝也熟而活。肉香椒香妇唱夫随,菜与吃菜的人皆大欢喜。肉丝要保水,青椒要出水。这一保一出,相反相成,暗合了世间多少做事做人的道理。

烹无定法,做小炒肉和青椒盐煎肉, 青椒不用腌渍, 须得肉片爆香后,再与青椒同炒。炒素菜,青椒丝却要先用熟油煸香,才能让土豆丝、藕片、茄子、豆芽、苦瓜等在辣意的激发中,各得其妙,各尽其味。一根小小的青椒,因菜而变,变而生出不同的口感与滋味。一个如此用心做菜、用心吃菜的人,于我,于青椒,就都是有情有义的人。

70期四川烹饪▪烹艺云课
招牌菜家常川式风味肘技术
 东坡肘子+焦皮肘子+家常豉香肘子  
量化配比卤料,酱汁炒制/肘子炸,卤,炖,压制及装盘
12月2日下午直播,点击进入
图片
69期四川烹饪▪烹艺云课
特色小吃面条三剑客技术专场
 宜宾燃面+姜鸭面+生椒牛肉面  
配料炒制、臊子炒制、碗底调味、煮面、装碗技术
直播回看,点击进入

图片

02

第一次听说“青椒鸡”是一道老北京风味传统菜肴的时候,我跟人急了。那时的我,几乎把所有用了辣椒的菜,都自以为是的看成是川菜。最近几年,才慢慢知道,川菜中的很多经典菜品, 都能在其他菜系找到原型。川菜来自天下,今天川菜纵横天下,只是回家和寻根。

不过很多地方, 菜肴中用的青椒, 基本上是不辣的菜椒。川菜用椒, 善用其辣, 更善用其辣变与辣香。七八月,二荆条辣椒日渐露出辣的本色。除了辣口刚猛的妹子汉子,或者是有些受虐倾向的味觉艺术家,即使是作菜的俏头, 口舌也难以从容。于是,作调料就是常用。其实,无论是青椒、红椒,还是干椒,作调料, 才真是辣椒招数层出的用武之地。但是作调料,并不意味着用得小手小脚。只有作蘸水的时候,量小一点;入菜之中,常常比作配料还要大气生猛。

青椒鸡,青椒就是喧宾夺主。辣子鸡,全国都在吃,也几乎全国都在骂。调料中找主料, 辣椒堆里找鸡丁。川人用调料,的确经常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此处卖个关子,留待以后再叙。

图片

我做的青椒鸡,真是一斤青椒半斤鸡。青椒辣正,恰是秋分前后,这个时节的子姜纷纷出土上市。自古川姜名天下,嫩黄如玉,姜香浓郁,脆辣激口。所以,我的青椒鸡,还有很多子姜块与青椒联袂,从阵仗上看,就是要抢鸡肉这个主角的戏。不过,大自然中,日出时,云再多,出彩的还是太阳;满树绿叶,抢眼的依然是花朵。君臣使佐,将兵各位,川菜的一些菜品,调料多于主料,蕴涵的也许正是菜与世界的一笑会心。

鸡要仔公鸡,半只就好。取鸡腿肉、鸡翅、鸡脊骨肉。很多厨师,做这道菜,要撕皮去骨。我不,我很反对。去除皮骨的鸡肉,留着给外国人享用吧。老外不吃连骨肉, 他们觉得,吃肉啃骨头,没进化,不绅士。青椒鸡就是要连皮带骨才好吃,骨有啃头,皮有嚼头,有了皮骨的啃嚼,肉吃起来,才能筋道中吃出柔嫩,饱满里吃出润滑。顺带一句,凉拌鸡也要有皮有骨。

鸡肉斩成2厘米大小的丁,不要汆水。汆水后的鸡肉表面纤维凝结,炒出来,不够油爆。为了去除鸡腥味,正法是先腌后码。先用老姜片、拍破的大葱节、醪糟酒、微盐腌制。30分钟后,挑去姜葱,清水洗净,滗干水分。然后,再用醪糟酒、生抽、少量精盐码味15分钟。很多人要用蛋清淀粉挂糊,怕肉老。但是,青椒鸡的鸡肉,吃着要有爆炒和煸炒的口感与混合之香,而且,还要把青椒和子姜的香、辣煸炒进去,挂上糊,就内外相隔,肉椒有别了。

青椒自然还是二荆条。切成2厘米长的节或者斜刀切成马耳朵,子姜老嫩都要,老的部分切成姜片,嫩的芽姜滚刀切成菱形块。青椒一分为二,这是做青椒鸡的小手法, 也是巧心思。像子姜老嫩分用一样,让正料因菜变为调料,入菜后,部分调料又是吃食。因此, 青椒一半要码微盐微腌,芽姜也是。因为鸡肉已经码味,如果要让椒姜有味,煸炒中再加盐,鸡肉就会老而咸。所以,先腌渍一会儿,也是川菜用料的小招。一道菜,要守本求全,小招小技正是匠心。

热锅凉油,油至七成热,放入大葱节和老姜片爆香。而后捞去姜葱,加入数十粒红花椒,紧接着下码好味的鸡肉丁,大火爆炒,散籽后,再加入一点醪糟酒和生抽提香提色。然后,改为中火,放入没有腌渍的一半青椒和老姜片。这部分主要是用作调料,在接下来的煸炒中,让青椒、鲜姜、老姜片的辣与香,逐渐融浸进鸡肉。当鸡肉与椒姜的水汽基本收干,再下入另一半腌渍过的青椒和芽姜,重新改回大火,快速翻炒,鸡肉之香与椒姜之香,相融两不厌。待椒姜熟透,却还留着三分清新、六分脆香,再放七八颗青花椒,让一盘青椒鸡,吃不出半丝麻味,却隐隐能闻得出几许麻香。

这样一盘青椒鸡,你不仅要在青椒节、子姜块里找鸡丁,还要找恰到火候的青椒子姜吃。川菜中,配料与调料的互变,隐含着川菜味道魅力的哲理。

03

时至深秋, 巴蜀的青椒都老辣了。入夏后,才挂果的青椒,光阴不再给它们亮红的时间,就老老实实地青着,承受寒秋的风霜。似乎是残留于世的抑郁, 或许是无命而红的恨意, 此时的青椒, 根根狠辣。太辣了,就只能作了调料。其实,这并不委屈别无选择的青椒。辣椒生而于世,绝大多数,作调料才是正用。那些有幸冒红的辣椒,也都是被人们做了辣子酱、豆瓣酱、泡辣椒。秋末的青椒,做青椒酱,青辣的风味更加喜人。即使不做酱,也可剁碎了,做蘸水。

青椒酱,与红椒酱生腌不同,青椒需要熟油小炒。前者偏重青辣中复合的椒香,后者取其鲜辣中略带腌浸后的酱香。两种都可以做下饭的添味,更多还是做补味的蘸酱。有一罐青椒酱过冬,冬天就不太冷。没有鲜青椒的时候,炖了牛羊肉,牛羊肉汤里煮了萝卜,青椒酱做蘸水,就是稀罕惹人的辣口之香。

青绿深浸的辣椒,要剁得粗细不一,细碎的出辣,粗颗的保留椒香。还有一种土家人的方法,更得山野乡里的风味。青椒用柴火烧烤,然后放进石臼里,和着大蒜,舂成椒酱。这种带着煳香的青椒酱,有着岁月袅袅炊烟的气息。城里做不出山林的味道,就在剁碎的青椒中,加入姜米、蒜块,锅中油完全炼熟之后,油温降至四成热,把青椒碎、姜米、蒜块翻炒出香,再放进盐、青花椒略炒半分钟,即可关火装罐。加入青花椒,要的是有几许清冽的麻香,与青辣之香应和。之所以用油炒,因为青椒酱不喜生椒味。生青椒,轻度发酵后,会变酸。与红辣椒做鲜椒酱相反,红辣椒酱,要的就是微酸带出的香鲜。所以,不仅不能炒,加油,也要生菜籽油,才有生香。而红辣椒酱,定要红花椒才是正分。辣椒做酱, 一青一红,青椒偏阴,故而或用火、或用热油之阳入之;红椒偏阳,便丝毫不沾烟火,完全阴熟。贯穿川菜烹艺中的阴阳之道, 追求的永远是饮食的平衡。现在,做菜、吃菜的人,都特爱讲饮食文化。其实,中国菜的文化,就在菜中,就在祖先们传下来的技艺中。

现在,青椒酱还偶有人做,还有一种青椒做的居家小菜,城里几乎吃不着了。它的名字,可能很多人见着也读不出来,叫“鲊海椒”。这真是川人的老吃食了。更老的是“ 鲊”(zhǎ) 这个字,本义是红曲米和盐腌制的鱼。海椒以鲊名之,单用了腌的手法。大多腌菜,靠的是盐与食材在时间中暗通款曲,让天气成为它们慵懒的温床。但是,鲊海椒却可以不放盐,完全靠食材自身的发酵,产生奇妙的变化。

相传是重庆武隆仙女山上的佤族人最早做鲊海椒。他们生活在大山之上,到了秋天,就用石磨碾碎玉米与剁碎的青椒混合起来,比例是1∶2,不加盐,再加进老黄姜碎米和蒜米,装进土陶坛子。再用细稻草塞紧坛口,倒匍在清水盆中,然后,就静等自然这位大厨,慢慢完成它精妙细微的料理。30天后,各种乳化、酶化的过程,让食物脱胎换骨,开坛之时,清香、鲜香、辣香、酸香浑然一体,又层层迭迭扑鼻而来。青辣椒在它的一岁之末, 为我们揭开了自然的秘密,拿出了它一生美食的极致。

不过,鲊海椒不能生吃。还需要一点火与油的激发,才能撩动它深含其中的温柔和热烈。山里人的回锅肉,就是鲊海椒炒的。我觉得,它与郫县豆瓣炒回锅肉,各有其妙,堪称双绝。现在,大米多了,很多人嫌玉米面粗口,改成米粉匍青椒。这本无不可,只是我还是欢喜玉米面鲊出来的,更有山野的风味。


石光华/文  Hana/编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