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推文」推手比赛休矣,打手初衷归位!(上)

 tjboyue 2021-12-01

作者:罗永平

当下,太极拳推手,讲得多,讲得普遍,满城尽是推手甲,打手则不尽然。其实,古时本无“推手”说法,只有“打手”之说。

推手,准确地说,应该称为“打手”,它出自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是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创编太极拳的基础上,创造了双人推手的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服装、场地设备也能练习技击的方法,并且有效避免或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可以说,这是划时代的创造!

文章图片1

陈王廷

推手之名,追根溯源,原叫作“擖手”(擖,音qia,或jia)。《说文》中曰:“擖,刮也。从手葛声。一曰挞也。”挞,鞭挞的“挞”,即打也,所以,“擖手”即“打手”之意。

“打手”是以“粘连黏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引进落空”为原则,结合太极拳踢、打、跌、拿技击方法,练习皮肤触觉和体内感觉的灵敏度。所以才有《打手歌》曰: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

任他巨力来打我,四两化动八千斤。

此歌诀高度概括了打手应有的状态。

再看,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中头两句也说:

纵放屈伸人莫知,

诸靠缠绕我皆依。

这里的“诸靠”讲得就是两人手臂缠绕互靠的“打手”。

尔后,多名太极拳大家根据各自练拳体会撰写了太极拳及打手文章:王宗岳写出了《太极拳论》,修订了《打手歌》并增添了“引进落空合即出,粘黏连随不丢顶”后两句;

武禹襄写出了《打手要言》及《四字秘诀》;

李亦畲写出了《五字诀》、《撒放秘诀》。

同时代的陈家沟陈鑫,也根据陈家太极拳历代积累,凝12年心血写出巨作《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名为《陈式太极拳图说》)阐发了太极拳拳理拳论及打手要义,这些都成为近代以来练习太极拳打手的指导性拳理拳论。

以上所述,哪里有“推手”的影子,都是“打手”嘛!

文章图片2

武禹襄 李亦畲 陈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初的“打手”是接近于“散手”实战的搏斗技艺,只不过在技击理念和方法方面与以往的拳术大有不同。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打手”不是“散手”,不是实战搏斗!它只是太极拳实战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是通往散手实战不需护具,不苛求场地并能避免或减少伤害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说,只求技法、功法的熟练和运用,不追求胜负输赢。

所以说,“推手”何其在? “打手”乃初衷!

既然最初称之为打手、擖手,那何时称为“推手”的呢?其实源于杨式太极拳的盛行。大家知晓,当年杨露禅为适应王公贵族人士学练太极拳需要,将陈氏拳中一些高难度动作改动、改良,经杨露禅祖孙三代,尤其杨澄甫的不懈努力,创编且定型了有别于陈氏太极拳风格的杨氏太极拳,并风靡全国。尔后,众多爱好者为有助于杨氏太极拳习练,将有较强技击意识和搏斗技法的“打手”“擖手”逐步改为较为和缓柔顺,主要训练“听劲”“化劲”功夫的“打手”,但其“打手”“擖手”较强烈的名词又不大符合现实“打手”你推过来,我化而去“听劲化劲”内容,然而,推来推去的外形很适合称之为“推手”,于是,“推手”名词渐次叫了起来,“推手”也显得温文尔雅,受到达官贵人、文化人士的欢迎,“推手”的称呼就成为通俗易懂上下都接受且喜欢的名词了。至于“推手”是个人、是团体还是什么情况称呼起名的,则无从考。

文章图片3

太极推手

近多年来,推手在社会层面的表现和比赛的现状遭到许多行家里手的诟病与鄙视,以身强力大或跤法取胜比比皆是,这很是违背了太极拳打手“用意不用力”、“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等基本原则。因此,有人为规避现行推手的病态,将推手改名为“揉手”。已故杨氏太极拳大家汪永泉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直言不讳说:“为避免因用'推手’而产生猛推硬搡之误解,故在此引用前人'揉手’之称谓。”

文章图片4

汪永泉

而太极拳名家祝大彤干脆出书解惑,2011年出版《太极揉手解密》一书,他在书中说:“'推’字太霸气,有争强斗狠之意;'推’字以力欺人,欠平和。'揉’字阴柔安静,动作和缓心平气和”;“聪明的拳师以阴待阳,以静制动,绝对不先发制人,盛气凌人,也绝对不争强斗狠。”此说不无道理。

文章图片5

祝大彤

因为如前所述,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陈王廷、陈长兴们将双人缠绕练习太极拳技击的方法称作“擖手”,而不是“推手”。陈氏太极拳大家陈鑫更是在《擖手三十六病》中,明确列指“推”字为第十八病,“是以手推过”的病手。由此可见,“推手”一词在初始亦或在当今都不尽人意,甚或大有抵触。不过,以“揉手”替代“推手”还有待观察、讨论。目前,太极拳技击训练的主流还是运用“推手”说法。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字词的运用,而在于这种训练方法的本质。应该说,不论是“揉手”还是“推手”,我们都不应该违背或者脱离双人缠绕练习太极拳“打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目前,推手大行其道。其形式,就是两人合步搭手,互相缠绕伸缩打轮转圈。虽然根据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原则,练习皮肤的触觉和体内感觉的灵敏度,但往往在推手过程中互相较劲比胜负,丢掉了听劲化劲训练的本义。

推手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是定步和活步,各流派也有自己推手方式,大同小异,但“其理一贯”。

文章图片6

陈拳罗架【单鞭】之“苏武挥鞭”

打手的形式,也是两人合步或顺步搭手,互相缠绕伸缩的弧形或转圈运动。但要在推手听劲化劲基础上,练习“十三势”技法,发挥“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技巧,掷、打、跌、拿于人。需要指出的是,陈家沟陈鑫阐发的螺旋缠绕的“缠丝劲”和“内劲”贯串的作用,以及陈发科、陈照奎所展现的“缠丝劲”和“内劲”的技势技法,不仅使我们看到“打手”的本来面目,又使我们感到“打手”的“即化即打”“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成为了可能。

“打手”的形式有四种,即顺步推手、四正推手、大捋推手、乱踩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