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宏恩:古柏情缘

 故乡万荣 2021-12-01

南风广场边的文脉· 河东书房里书香伴着茶香,徜徉其中让人留恋忘返。自11月份开馆以来,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的同仁们不时会到此查阅资料。

我被书房一角吸引了,那里全是运城十三县的县志,年代不同,装帧各异,有打开着醒目地标注出重要内容的,有单本平放的,更多的是一函多册码得整整齐齐的,有序排列着。可喜的是,这里有我以前寻觅不到的珍贵史料。秘书长孙青贤老师正聚精会神地翻阅一套清代的 《平阳府志》,他自觉挖掘、研究、保护诸葛亮文化已有好多年了。一旁,武建虎老师翻阅到有用的资料总忘不了拍照保存,相机清脆的声响急促欢快。武老师是孙吉镇丁村人,之前,他多方印证明嘉靖十七年版的《荣河县志》里记载的生员武思忠就是他们丁村武氏的三世祖。

“快看,快看!”武老师兴奋极了,我们都聚拢到孙青贤老师的桌前,只听武老师激动地念道:

“《荣河县志》卷十七·孝义(二十九)

王長麟,字篤信,世居程村,以农为业,性好施予,清光绪庚子亢旱,公家颇饶,积杂粮二十余石,赈散村中乏食者;家常喂一牛,供村人使用。晚年又热心公益,于本村各庙及天兴武候庙周围植柏树数百株,时加灌溉,不辞劳苦。”

呵呵,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虽然近年对天兴武侯庙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且颇有成效,但依然还有许多未解的谜团困扰着大家。

“山门前西边一棵最粗的古柏周长约3米多 ”“大小柏树数百株,长年四季遮天蔽日”“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南赵修工事,柏树大面积遭伐”,马自成老师曾经再三提及庙上的柏树,我们试图通过天兴武侯庙周围的古柏探究庙宇的修缮年代。

“台前四棵古柏,均两三丈高,粗可一抱。东边的为名贵云柏 ”“戏台北面一行古柏,均三丈多高 ”这是马斗全老师的回忆,他还补充: “武侯庙周围又有庙地百亩,后添柏树上百株,相传系程村王仁捐栽。”两位马老师都是土生土长的天兴人,从小就在武侯庙附近玩耍,所述真实可信。但是,这里几人合抱的大柏树植于何时,后添栽柏树又是什么年代的事,程村王仁究竟是官是绅,都是谜。

孙青贤老师曾经走访过天兴周边村的高寿老人、程村王姓后人,都没有结果。今天在民国版的《荣河县志》里找到了相关记载,怎不令人兴奋呢?

这本民国版的《荣河县志》是继清光绪年间的版本之后续修的。那时候程村有这样一家人,大哥王长庆,字笃善,兄弟王长麟,字笃信。他们家世世代代务农为本。《荣河县志》里专门为大哥王长庆做了传记:

小时候喜欢读书,但因为贫穷,要下田劳作,不能常年去私塾读书,于是,春耕夏收不离农田,到秋冬季包括夜间,就拿着书向塾师问字,这样的情形也常常得不到保障,所以早早就失学了,那年月日子实在是太难熬了。到15岁的时候,他只身一人到永济县谋生,先在黄河滩租地耕种。那时候的永济县有一帮宵小之徒,专门欺负客居的劳力,肆意破坏他们的庄稼,这些外地来的耕地人深受其苦,于是大家联合起来,互帮互助,王长庆被大家推为首领,他以超人的智慧跟那帮宵小之徒周旋,保全了大家的劳动成果。由于连年歉收,乡里有拖欠的陈年赋税要用差役来顶替,乡人苦不堪言。他联络一些绅士求告新上任的知县,免除了多年积累的弊端,乡人得以直起那压弯的腰,大家称颂知县的大德,更赞美他的贤能。村里有好几个强盗,凭借力气祸害百姓,他以此为耻,在多次劝说不改的情况下,率领众人抓捕了两名强盗的头领送官治罪,村民们感恩戴德推举他为乡董,在任上从事公益事业前前后后三十年,革除陈规陋习,匡正风俗,兴建学校,做的太多的好事不胜枚举。起初他只耕二三十亩地,后来有了盈余就买地,几年以后,土地多了,家庭也富裕了,就开始经商。一些贫寒人家经常赊欠,王长庆就告诫手下人:“十分利当做八分看, 留二分利济贫寒。”二十年间外赊的银子高达两千多两,他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小时候过早辍学,没读多少书,成年后一有闲暇就手不释卷。喜欢给乡里人排难解纷,有时一个月处理几件事,有时一年处理几十件事,大家有感于他的教化,所以几十年都没有发生过争讼的事情。

治家方面,他本着朱柏庐家训,又积累他一生的经验所得,写了一本笔记俚语《雞爼》,内容很丰富,目录一共有三十六则,可惜一直没有刊印。

光绪二十五六年,天下大旱,百姓无粮,他多次拿出自己家里积攒的粮食供乡里饥饿的人食用,县里举荐他为乡饮耆宾,殁于宣统二年。到民国时,省长赠给他“孝友慈祥”匾额。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而晋南的荣河县有这么一块偏僻的地方,民风淳朴仿佛世外桃源,有王长庆这样的清流在浊世中坚守正道,给人们以希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脊梁,《荣河县志》孝友篇中,像他这样的人还有不少,是他们擎起了那个时代的一方蓝天,他的弟弟王长麟也是其中之一。

王长麟具有急公好义、恤老怜贫的美德,家里养头牛专门无偿供贫寒人家耕地、磨面使用,一百年前,就有如此的乡里贤达,真值得骄傲。王长麟给天兴武侯庙捐栽柏树,也是功德一件。世传武侯生于天兴,人们口口相传的“宗儿破塔”的故事就记录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山西通志》中,其后整整200年,民国25年版的《荣河县志》又录了王长麟捐柏树的事,看来,千年天兴武侯庙早已成了乡人的精神家园,武侯生于天兴的事实早已深入人心了。那时候丞相祠堂虽也是柏森森的景象,但感念先贤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为国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还要给庙上做点什么。征得兄长王长庆的同意,他除了在本村的各个庙宇周围栽植柏树外,给天兴庙捐栽柏树上百株,一时间,百十亩地郁郁葱葱,给千年古庙平添了一段神秘。“我小的时候,柏树密密麻麻的,阳光照不进来,夏天路过,凉森森的……”马自成老师还在深情地回忆,“程村的王家弟兄都是善人啊。” 仁者,是有德之人,有恩之人,乡人不忘他们捐栽之功,感念他们的仁义,把他们的事迹口口相传,“程村王家是仁人捐栽了古柏”,就这样民间讹传为“王仁捐栽”,看百年前的王长庆、王长麟两兄弟的作为与担当,可不就是仁者吗?

我们要离开文脉·河东书房了,摩挲着手里的古籍,怀想那古代的先贤,追念着远逝的仁者,再看看身边几位白发老师,他们研究诸葛亮文化不计名利,潜心挖掘,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精神,想到这些我心潮起伏难平。

衷心感谢你的阅览和留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