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画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事!

 昵称52576270 2021-12-01
本文授权转载自“田艺苗的田”

图片

艺术并不是很多人描述和想象的样子,那些广为人知的世界名画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难懂。

相比那些画作的艺术价值,其背后的故事更有趣,尽管有一些是很悲惨甚至荒唐的,可真实的世界不就是这样么?

名画故事

《美国式哥特》

图片

作者:格兰特·伍德

创作时间:1930年

材质:木板油画

大小:78cm×65.3cm

收藏机构: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美国哥特式》一画描绘了在白色哥特式农宅前站着的农夫和他的女儿。农夫鼻梁上架着—副圆眼镜,眼睛直视前方,神情严肃而坚定。农夫沾满泥巴的手里拿着干草叉,象征着艰苦的劳动。

从构图上看,农夫椭圆形的脸及脸上的皱纹,手里拿的干草叉,牛仔的纹饰,和窗户的形状都有线条上的呼应。站在农夫身旁的女儿,身着19世纪美国乡村风格的美洲殖民花纹的围裙,围裙上的图案与窗帘图案相似。表情亦是严肃古板,不拘言笑,只因那个年代的女性以矜持、克己为美德。

图片
图片

最初该画引起了公众的极大不满。尤其是爱荷华州乡亲们感到愤慨,认为伍德讽刺他们木讷与刻板,有农妇甚至专门跑到报社要求刊发她誓要咬下格兰特·伍德耳朵的宣言。关于画中的两个人物的关系,也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到底是一对乡村夫妇还是父亲和女儿?伍德的妹妹逢人就解释,画中男女只是父女关系,以免自己嫁不出去,结果越抹越黑……

其实,格兰特·伍德在准备创作这幅作品时,他原本打算让他的母亲担任画中女性角色的模特,但是他又担心长时间的站立可能对母亲的健康不利。最后,他让妹妹装扮成母亲的样子,并以此为原型完成了画作。

图片

但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到来,人们又从《美国哥特式》里看到了不屈不挠、勤劳刻苦的开拓者形象,认为这幅画代表了可以渡过任何难关的美国精神,于是《美国哥特式》又重新得到人们欢迎与热爱,并且得以与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野牛镍币、山姆大叔并称为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

《意外归来》

图片

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创作时间:1882年

材质:布画板油画

大小:160.5cm×167.5cm

收藏机构: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画面中是一位受迫害的革命者被释放,突然回到家中的场景。一个瘦削的、满脸胡子的中年男子。当他走进房间,全家人处于一片惊讶之中。

图片

妻子从沙发上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头脑中搜寻丈夫往日的形象。右侧是一张书桌,两个孩子正在做功课,男孩似有所悟,而小女孩的脸上表现出疑虑,她从未见过此人,不知道此人是谁,看到这位“陌生的叔叔”后有些惊慌失措。

图片
图片

女佣站在门口,她带着疑惑的目光让这位“客人”进去。

图片

整幅画非常重视细节描写。一个革命者被流放经受着诸多痛苦,他的家人正在悲伤,却没想到流放者不期而归,家人对此既是意外又是兴奋。

《马拉之死》

图片
作者:雅克·路易·大卫

创作时间:1793年

材质:布画油画

大小:165cm×128cm

收藏机构: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马拉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十分厌恶他残忍行为的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在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

图片

《马拉之死》画中的人是被仁慈、正直和无私的爱国情怀所美化的人,真实的马拉相貌丑陋,因为皮肤病不得不常常泡在浴缸里。

作为马拉的朋友,大卫竭力美化了他。画中的马拉已经褪去了丑陋的面容,死亡让他安逸得远离了杀戮,药水也已经好像洗清了他所有的罪恶,使他变成了一名善良、诚实、无私爱国的美男子。

图片

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大卫的这幅画作,从视觉艺术的角度上来看,无疑是杰出的。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用光的布局,都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像之美。通过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大卫成功地将一个暴戾的独裁政客,包装成一个具有慈悲心的、无私的圣徒。

《不相称的婚姻》

图片

作者:普基廖夫

创作时间:1862年

材质:布画油画

大小:173cm×136.5cm

收藏机构: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画面的内容表达得非常的明确和直白,给我们非常巨大的冲击感。画面描绘的是神父在婚礼上给新婚夫妇交换戒指的场面。新人戴上戒指应该是婚礼的最热闹高潮,在这里,却充满了寒意。婚礼是在一片昏暗中进行的,还有一些暗处的教堂的装饰,好像是鬼影憧憧的样子,整个婚礼犹如地狱一样的恐怖!

图片

婚礼上的两个主角:新郎满脸皱纹、眼睛塌陷、头发稀少,衰老不堪如同一个木乃伊。从衣着和他的左胸和脖子上挂着的勋章来看,新郎是一个有钱有势的人,他严肃并且眼睑半垂着,却是斜视着身旁的新娘,脸上流露出洋洋得意的神情。

而新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美丽少女。她面目失色仿佛已经知道今后将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神色之间有些许的抗拒,低垂的眉眼不知看向何处。仔细看眼眶微红,仿佛是哭了一整夜。

图片
图片
图片

她的婚纱是上好的轻纱所制,上面有着细碎的光芒。但是这么美丽又怎么样呢?她的左手甚至不想好好地拿蜡烛,右手机械地伸着让神父戴戒指。她即使心里万般不愿又能怎么样呢?身为社会的最底层,又不得不向命运屈服。

主持婚礼的神父虽然也是衣着华贵,堆锦列绣,金碧辉煌。但是整个人也是苍老不堪,佝偻着腰逆着光,在阴暗中仿佛是一个鬼魅。

图片
图片

周围的人群脸上并没有任何的喜乐表情,目光也是各有焦距。这个婚姻和他们并没有任何的关系。婚礼的嘉宾也是苍老不堪,只有一个年轻人站在新娘的身后。

图片

他双手抱胸、表情严肃,用审视、严峻谴责的目光注视这幕人间丑剧。据说这个年轻的男子正是根据画家自身的原型所作。画家也有类似的经历,他的未婚妻就是因为种种原因被家人许配给这样的一个老人。

图片

《罗马的奴隶市场》

图片

作者:让·里奥·杰洛姆

创作时间:1884年

材质:油画

收藏机构:沃尔特斯艺术画廊

画中,一位女性被脱去了衣服,浑身赤裸地站在高台上。她身边的奴隶贩子朝台下伸着手,就像展示商品一样将她“展示”给台下的人。在这样的屈辱处境中,无助的女孩只能屈起臂弯试图遮住脸庞。而在她身后,还有一位裹着袍子等待着被出售的年轻女孩。

图片

台下的人群神情各异,有的是一副严肃考量的表情,看着她就像看一个没有生命的货物,并伸出手比划着报价;有的与身边人互相交谈,对她评头论足;还有的人带着或厌恶、或惊讶,或戏谑的神情,肆无忌惮地打量着她的躯体。

图片
图片

这幅画只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小型场景,但已经足够让人感受到画中所处的历史环境。作为一个“奴隶”女孩,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无法保全自己仅有的尊严,无法作为一个“人”来被对待。尽管画中的女性只呈现给了观众一个背影,但从她的动作中透露出来的情绪,她脸上可能会出现的表情,她的无助、屈辱和痛苦,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

《抱银鼠的女人》

图片

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