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柳河五七干校”的片段一/作者:哈永年/主播:枫韵

 博尚文苑 2021-12-02

回忆柳河五七干校一

柳河五七干校创办于1968年5月7日,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时期的产物。1966年5月7 日,毛泽东主席看了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简称为“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根据“五七指示”,组织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的柳河办了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人民日报》于10月5日发表了题为“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的报道,并在编者按中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备受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紧接着毛泽东主席又作出了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遵照这一指示,全国各地都效仿“柳河”模式,纷纷办起“五七干校”。一时间,“五七干校”在全国各地开花。省级有省级的“五七干校”;市县级有市县级的“五七干校”;严重时甚至公社、大点机关、工厂和学校都办起了自家的“五七干校”。

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当年所去的地方,正在当年响遍大江南北的“柳河五七干校”。1971年2月3日止1972年1月8日,我做为“柳河五七干校”第二期学员,在柳河整整劳动学习了一年。

“柳河五七干校”即是农场,又是学校。白天以劳动为主,与农场没什么两样,只是早晚才可称为学校。初到干校时,学习内容较单一,主要是毛主席语录和报刊上的有关文章。后来开始学习《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哥达纲领批判》、《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著作。

在干校的一年,仅从个人角度看,收获还是蛮大的。负责我们这期的直接领导是安玉书,他是位办学经验很丰富的人,再加上德高望重的原省经委主任叶方同志,两人不但工作认真,理论水平又高,而且对学员辅导、讲课都很热心,很受大家尊重和爱戴。当时省委宣传部的杨运泰为我们排的学习联络员,我们省直学员和大庆的学员共为一个连队,合计111人。我所在的那个排大庆学员多些,我们省直仅为6人。同住在窑洞式的宿舍里为一排长铺,每人床铺约80~90厘米宽,全排都睡在这个长铺上。

现在算起,去“柳河五七干校”刚满五十年,时过境迁,许多事情已淡化在了岁月里。但是在“柳河五七干校”一些劳动生活情景让我终生难忘,一直尘封在记忆中……

关于“五七干校”,以王首道名誉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大事典》曾这样评价:全国各地相继办起了五七干校,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在一些部门和单位,下放到五七干校成为迫害干部和打击知识分子的合法手段,造成了许多严重后果……

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文中也写道:在这个阶段(指斗、批、改阶段—引者),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部下放,大批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在各种五七干校从事体力劳动,他们虽然经受了劳动锻炼,增加了对农村的了解,但是长时期被排除在各项业务工作和科学文化研究之外,耽误了在这方面学习和深造的宝贵时光,给国家现代化建设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坦诚讲,由于我在“柳河五七干校”时间较短,还没有像如上两位领导感悟得那么深刻……

选自【我的回忆】作者:哈永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