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 伯克希尔大学1990年——关于会计利润操纵的思维体操

 仇宝廷图书馆 2021-12-02

在1990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在谈到“透视盈余”的时候,顺便提到了会计利润操纵问题。对此,巴菲特讲到:

“盈余这个名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当盈余数字再加上会计师无保留意见的背书后,单纯的投资人可能就会以为它是像圆周率一样经过计算,可以到好几个小数点般精确。

然而事实上,当公司盈余数字是由骗子所主导时,盈余可能像油灰一样的脆弱,当然到最后真相一定会大白,但在此同时一大笔财富可能已经换手,确实许多美国财富传奇就是靠着这种会计数字假象创造出来的”。

为此,巴菲特将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在1936年所写的一篇关于会计利润操纵的讽刺性文章,标题叫做《美国钢铁公司宣布全面更新计划》,作为附录放在了1990年伯克希尔致股东的信中。

~ 1 ~

格雷厄姆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有意思。

首先他虚构了一家叫做美国钢铁的公司,然后介绍了这家公司在所谓“全面更新计划”中对公司会计政策的几项变更,接着分析了这些变更给公司所带来的巨大好处,最后展现了更新前后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让我们对这些会计政策变更所产生的结果对财务报表各个科目的影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如果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根据格雷厄姆给出的条件进行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与格雷厄姆的分析进行对照,这个过程真的是一场有趣的关于会计知识的思维体操,而且会觉得从中受益匪浅,起码对于我而言是这样的。

格雷厄姆在文中列出了美国钢铁公司的6点更新计划:

第一、将厂房价值减少到负的10亿美元;

第二、普通股每股面额减到1美分;

第三、以期权的方式支付所有的薪水与奖金,期权认购价50美元;

第四、存货的账面价值减为1美元;

第五、原有优先股改成不必马上支付利息,且50%折价发行的公司债。补充信息:原有优先股面值为100元,公司债的面值为300元,优先股改成公司债后,需发行总计面值为10.8亿美元,平均分10期进行以面值50%赎回;

第六、建立10亿美元的或有负债;

如果把这个当做一场会计知识测试的话,就先来讲讲我在没有看格雷厄姆给出的分析之前的成绩。

第一条,我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条,当时完全不理解

第三条,仅仅理解其一半的作用

第四条,理解完全正确

第五条,理解其的20%的作用

第六条,完全不理解

所以,我在这场关于会计的考试中的得分大概只有50多分左右,并不及格,看来我还需要大补会计知识。

~ 2 ~

格雷厄姆的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虽然未曾公开发表,但是其中提到的会计利润操纵手法,在几十年后依然经常出现在1990年代的美国企业财务报表之中。

由此看来, 普通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研究和质疑,再怎么仔细都不为过。

格雷厄姆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美国现代会计准则产生的一个关键时点。

正是在1936年,美国才成立了第一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布了“会计研究公报”;此后由“会计原则委员”(APB)发布了“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此后再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及其解释公告,这些内容共同形成了美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在2009年,FASB更是将GAAP(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ciples)体系加以结构重整并制定了《FASB会计准则汇编》,使其成为现在企业统一使用的会计准则。

而在此之前,会计并没有规范,每一家企业可以自行决定记录交易的方式,财务报表多是编制给债权人的。因此,企业也不会公开披露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格雷厄姆在文章中所描述的美国钢铁公司的相关做法,你才会认为是合理的。

现在的企业改变会计政策虽然没有这么容易,但是也会朝着有利于更多在当期呈现公司利润的方法去公开宣布改变会计政策,虽然这种改变需要给出充分的理由和解释。

在我看过财报的企业中,曾经有三家修改过企业的会计政策。

第一家是我武生物,通过修改会计政策将部分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时间提前。

这样就可以少计费用,在当期多产生利润了,但是研发费资本化后形成的无形资产也是需要摊销的,因此虽然提升了公司的当期利润,但是后期依然需要躲不掉,反倒会导致公司因为当期利润增加而要提前多缴纳所得税。

而同为医药研发类公司,作为龙头的恒瑞医药则是把研发费用全部计入当期费用的。

第二家是晨光文具,主要是放宽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标准。

通过放宽坏账准备的计提标准,减少了公司信用减值损失,可以起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不过,晨光文具改变这个标准,是因为收购亚商在线,公司面向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幅增加了,和原先以渠道销售为主的模式有很大不同。

同类型公司的计提标准,比晨光文具修改之后的还要宽松。所以,我认为这个改变可以接受。

第三家是桃李面包,桃李面包主要是延长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

延长折旧年限,每年计提折旧减少,同样会增加公司当期利润。桃李给出的理由是,公司的厂房和设备实际使用年限确实比原来预计的要长。

修改后的折旧年限,和同类公司基本持平。

但是在桃李的资本支出明细中,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是用于老厂房的搬迁,而这些老厂房的使用时间,明显低于修改前的折旧年限。

所以,我相信公司改变折旧年限,主要还是为了应对厂房和设备不断增加而导致的高额折旧费用对利润的影响。

至今,我还未见过有哪家公司主动修改会计政策去冲抵当期利润的。这种做法是着眼于长远,虽然当期利润减少了,但是却延迟了公司的纳税时间,达到公司可以免费使用这部分税金的效果。

因此,老唐在《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中给出了“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警示;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也给出了“要了解在计算一家公司的实质的经济盈余时,会计数字只不过是个出发点,而绝非是最后的结果”的忠告。

牢记这些教诲,应该是守护自己的资产不被骗子算计的第一步。

~ 3 ~

关于上述六项更新对美国钢铁公司会计利润的具体的影响,格雷厄姆在信中做了详细的阐述,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我的公众号的链接,去下载排版精美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共三册)查看,具体在1973-2000年分册的第330页。

另外,我也将这篇文章单独摘抄出来,放在本次推送的第二篇文章中,方便阅读时进行参考和对比。

格雷厄姆在这篇文章中的有些想法,让我感觉很是巧妙。

比如上述第二条和第三条的配合,如果顺利实施的话,不仅可以节省公司的薪酬支出,又可以增加员工的薪水收入,同时公司还会有现金流入,真的可以算是一举多得的妙计,只可惜这些心思并未放在企业经营上。

这种做法即使在现在的A股市场上使用,我估计依然会有很多机构和股民来捧臭脚,说不定还会像当年的乐视一样成为股市明星股。

现代会计行业的祖师爷是威尼斯的卢卡-帕乔利,因为他创立了复式记账。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会计准则,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得公司在进行利润操纵时,必然会在另外两张表上留下蛛丝马迹。

所以,通过实施上述6条措施后,公司增加了大量利润,利润表的数字变得很好看,但是,美国钢铁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已经是千疮百孔的负资产状态了。

因此,一家公司财务基础是否坚实,不要去看利润表,应该去看资产负债表。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进行类比说明,可能更容易理解。

同样都是税后月收入3万的两个人,第一个人的收入全部来自于工资,而第二个人的收入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工资,三分之一来自于房租,剩余三分之一来自了工资。

谁的财务基础更坚实呢?答案不言而喻。

只看月收入就是类似于紧盯利润表,而后面的收入来源分析则类似于关注资产负债表。而很多问题答案,也只有通过关注和分析后者才能找到。

~ 4 ~

关于会计利润操纵问题,T神在《大钱细思》中也曾这样讲过:“事实上,公司可以用多种方法,在财务报表上凑出任意一个他们想要的数字,而且这些方法看上去还很合理。”

会计数字很容易被操纵,注意,这里说的是操纵,不是会计造假。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操纵基本上是合规的,是明牌,识别难度不大,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基本会计常识及投资理念;会计造假一定违法的,是暗牌,能否识别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会计水平、经验和识别能力,相对难度较高。

规避两者的最好方法是投资者的“态度”,牢记巴菲特所讲的:“如果你看到厨房有一只蟑螂,那肯定不止一只”。

因此,只要发现一家公司的会计数字有疑点,管理层曾经做过不诚信的事情,无论这个机会看上去多赚钱,都一定要坚决远离,那么被骗的可能性就不大。

其实,即使识别难度比较大的造假,在最终被发现之前也不是没有任何破绽的。

比如,康美药业和康得新在财务造假被查出来之前,其实已经有很多人质疑他们的大存大贷问题了;而且康得新在公司所有的涉及高科技材料领域都能实现快速突破,应该也是违背常识的。

而所有这一切,很多时候主要取决于你是否相信而已。

最近两年,在猪肉上涨的背景下,牧原股份涨势凶猛。但是在雪球上,大家对牧原股份的财务造假的质疑却从未停止。

我没有研究过牧原股份的财报,不知道所谓造假的质疑是对是错,但是我可以做到的是远离这家公司,因为股票市场永远不会因为你不做什么而惩罚你。

T神曾经在《大钱细思》中提到所谓的“欺诈三角形”,建议投资者可以从“机会、压力、合理性”等三要素出发,去判断目标企业存在财务欺诈的可能性,这大概也是一个思路。

所有注重市值管理、在意股价的公司,主动释放夸大的利好信息、操纵利润、进行财务欺诈的可能性就更大。而这点大概就是我虽然同时持有美的集团和海康威视,但是我对海康更放心的原因。

因为海康威视的管理层,即使在机构的诱导下,也从来不会夸大自己对业务机会的判断,而美的集团则有很多次类似于市值管理的行为。

~ 5 ~

2020年,证监会或地方证监局因为财务造假事宜,共对27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

网上有一篇文章,标题叫做《2020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汇编》,简要记录了这27家上市公司造假的方式和手段。

我详细读完了这个案例汇编,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很受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震撼,大概类似于经常开快车的司机看了网上的车祸集锦,不爱惜身体的人去医院看望了垂危的病人,中年人参加了同龄朋友的葬礼……

总之,会让你突然间感觉大彻大悟,以后再阅读财报时,就会更加小心翼翼、充满怀疑。

所以,我觉得这个案例集相比格雷厄姆这篇文章而言,更应是是常读常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