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在谈思维模型时,我们在谈什么?

 何处天下 2021-12-02

“思维模型”一词,越来越热门。

“什么是思维模式”?为什么说人与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思维模型”的差距?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读到《好好思考》一书,算是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

01   

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是查理·芒格经常提到的,他最著名的关于思维模型的话是: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只使用学过的一门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

这句话告诉我们思维模型很重要,并且说明了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是思维模型的重要来源。可是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不太明确。

于是,《好好思考》的作者成甲又当面请教了芒格,得到的回答是“你在解决问题时,要关注哪些做法有效、哪些无效”,而芒格的合伙人更补充道“芒格先生把那些持续有效的方法总结起来,这就是思考这类问题的思维模型。”

由此,就很明确了,对不对?所谓的思维模型,其实可以理解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套路。

从这个意义上讲,你自己的一些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技巧等等,其实就是思维模型。当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你第一时间在脑中调取的就是这个模型。

但如果“思维模型”就是这么简单的话,也就没有必要单独造出这个专门的词来说明了。

其实,经验只是一种思维模型,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即能够批量解决问题的、可复制的策略,就是思维模型,而这个也是思维模型的意义所在,即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02   

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

前面说到,思维模型的意义是批量解决问题,是可复制的策略,那么需要做的就是从解决具体的问题,提炼出普遍的方法,找出背后的规律和原理。这给我们一个思路,即思维模型可以分层。

按照成甲的分法,即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

经验技巧自不必说,需要强调的是要善于观察、记录、执行,我们常见的一些谚语也是经验技巧类的思维模型,如“擒贼先擒王”等等。

方法流程,往往是大样本下的产物,一般呈现出来是把解决方案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比如《掌控习惯》中提出的习惯四阶段“提示——渴求——反应——奖赏”可以看做一些流程化的思维模型。

学科原理,这其实就是芒格所说的“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芒格认为应该至少应该掌握一百种思维模型,樊登在《读懂一本书》里面也谈到要扩大自己的“理解力池子”,掌握一些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国学等等知识。

哲学视角,是各个学科思考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给了我们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比如熵增思维、机械论思维等。

这四类思维模型,不存在谁高谁低,只是适用的场景不同。对于执行层面来说,经验技巧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了,而对于更为复杂的系统而言,则需要方法流程、学科原理、以及哲学视角了。

03   

有的思维模型适合回答,有的适合提问

其实可以看到,这四种思维模型中,前3种是在答案的层面帮我们找到解决方案,而第4种,是从提问和思考的层面帮助我们思考。

像前面的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其实给出的是陈述性的结论和知识,我们再结合具体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就可以,这样就是回答了问题。

而哲学视角提供给我们“如何思考”的问题。在书中,成甲举了个自己的案例,即和同事出差,同事和人交流时,引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而加强了交流。由此,深入到“以他人为中心”的哲学视角,而这种视角是能够应用到更多的领域的,而一旦应用了这样的视角,也就成为了自己的优势,比如“用户生产内容”的微博,“让用户送快递”的京东众包、“闪送”等。

可以说,不管是问题的解答,还是深度的提问,一旦掌握了足够的各类思维模型,于我们而言,都将成为一把参透事物的利器。

所以,当我们谈论思维模型时,我们在谈的其实是解决问题之道,谈的是思考方式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