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碑那些事——魏碑笔法刍探(圆笔之极轨,郑文公碑)

 攸州刀郎 2021-12-02

《郑文公碑》端庄肃穆,结字宽博,骨气洞达,笔力雄强,有君子仁人之风。作为魏碑圆笔的代表,历来备受众多书家的喜爱和推崇。

清包世臣评云:“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真文苑奇珍也。”

康有为更是盛赞其为“魏碑圆笔之极轨。”

郑文公碑浑厚饱满,圆融古厚,篆法用笔,间以隶法,方圆并用,圆多于方,体方用圆,为其主要的用笔特征。

现就郑文公碑用笔技法试析如下,愿有识者正之,教之为盼!

1,横法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郑文公碑横画无论长短,绝少平直之笔,无不如千里阵云,一波三折,或仰或俯,或先仰后俯,或先俯后仰,变化多端,无有同者。

起笔藏锋如篆,中锋涩行,不激不励,大度雍容,收笔不作提顿,含蓄蕴藉,藏头护尾,骨力内含。间有方笔藏锋逆入,折笔铺毫,浑劲如铁。亦有挽笔作一曲头者,实逆入作挽故也。或有一二尖头画者,刻工之误,亦未可知,绝非主流,临写为用,当察之慎之。

2,竖画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竖画,起收与横相同,只是方向变化而己。起笔多藏锋逆入如篆,行笔中实,无有偏者,收笔不作提顿,笔到空回,只须意到,起笔形态方圆虽异,其理一也,绝在逆锋,不逆不足以得其圆厚。中段只须逆势涩行,变化自生。

3撇法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撇画起笔,实多逆锋,偶有露锋切入者,法不足取,圆头者篆之法也,平头左有尖嘴者,非露锋,逆入横切外拓故也。运笔涩势逆推,如有物拒。有时就是直如斜横,整体轻重变化不大,出锋宜缓,笔要送到。(宜圆厚,忌尖薄)

4,捺法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捺法整体形状,轻重提按变化不大,没有始平公等方笔的变化强烈。纯取篆法,出捺稍折,方向略变而中锋不改。临习时须细心体会。

5折法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郑文公碑折法有四,

一取篆法,横至折处不作折切顿等法,而是一味环转下行。

二取隶法,横至折处,笔杆外倾一折即下,取于隶法,外方内圆。

三,横至折处,笔杆内倾,作一斜短横,顺势而下,形成两个钝角。

四,宝盖折,在郑文公碑中最有特色,如同写篆,至折处环转如篆,然后笔杆外倾,向内推笔作钩。

6,钩法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钩法分左向钩和右向钩。

左向钩法有二。

一是竖至钩处,笔杆上倾,笔尖送到底,折笔向左上,挑笔出锋成钩,体势刚健。

二是画至钩处,笔杆外倾,横推向左平推出钩,饱满厚重。

右向钩,

一是竖至钩处,再作一画,作提出钩,或画至钩处,竖提连写出钩。

二戈钩,背抛钩,画至钩处,笔锋暗转,以腕为之,纯中锋,向上推笔出钩。笔肚在前,笔尖在后。(其钩宜钝,不可轻忽,取其厚重)

三,画至钩处,笔杆外倾,笔尖在左,笔肚在右,向上侧笔出钩,外方内圆。

7,点法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点法也是郑文公碑的一大特色,较方笔类魏碑的点法,更加丰富多变,方圆,长短,大小,角度极尽变化,上下呼应,左右顾盼,如飞如动。点法虽变化莫测,但无不三过其笔,笔力丰实,绝无飘忽,轻薄之笔。(临写时详审细察为要)

8,篆势,分韵,草情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篆势,分韵,草情,是郑文公碑的主要特色,临写时如果能对篆隶草的笔法,体势,有个初步的了解,肯定会事半功倍,大有助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