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秀华 ▏“心经”之“心”——兼谈古文字

 摄影说事 2021-12-02

“心经”之“心”

诵读心经感悟之一

马秀华

佛教中的心经,凡佛弟子,没有不会背诵的。

有一天,我随便问身边两位师兄:心经的“心”何解?

答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开启“智慧心”的经。我认为,对。

再问:我们常说学佛学智慧、开智慧,那么,什么叫智慧?

答曰:说不清!

另师兄曰:“心”啊,就是指人心。

茫然。

接下来,我翻阅了手头关于心经的不同译本,不但译解不同,甚至连原文都存差异,就说心经开头一句吧:

鸠摩罗什(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是“观世音菩萨”

唐玄奘(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是“观自在菩萨”

高僧大德们各有各的理解,本人学习还来不及呢,怎敢妄评?即使居士们的理解,也无可指责,因为都在情理之中。问题都出在中国的古文字!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佛教产生时代,相当于中国的东周时期,中国人写一个字有多难多难,大家知道不?没有纸,用的是竹板啊,几百字的书要用上几梱竹简,能像现代,心里咋想、嘴里咋说,就在手机上、电脑上,立马变成了汉字?那些年代惜字如金啊!时间长了,慢慢的口是字非了,就是嘴里说一套,写的是另一套。于是一种文体出现了,这种文体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那就是“文言文”,就是我们常说的“之乎者也”!一字多意自然就成为无奈的选择。一字多解,可以啊,但古时候的“多意”,多得离奇,其中好多的“意”早就脱离了现代这个字的本意,叫不懂古汉语的现代人根本无法理解。

就说心经这个标题中的“心”吧,现代人能理解到的,指心脏了、大脑了、思想、包括情绪、意识了等等,如果仅限于此,对心经的心,还真的说不清楚。

有师兄说,我知道,心经的心,在这里应做“核心、中心”解读。对啊,这样理解很对!“心”就是有这层意义,手心、显然不是指心脏、大脑,而是指手的中间位置叫心,手上叫手心,脚上叫脚心,地球上叫地心。引申开来,就有了核心、中心之解释。所以师兄这样解读是对的。对就对在,他指出了心经是“般若波罗蜜多”之核心的一部经典。心经260个字,既表达了大乘佛教智慧的核心,又蕴含着精进修持的法门,被誉为“经中之经”、“咒中之王”。

当然,如果理解停滞到这里,这篇文章也该结束了。

可是,究竟什么叫“智慧”?“万法唯心造”的“心”又做何解?我弄不明白。难道古汉语对“心”还有别的释义?

疑问搀着兴趣的手,带我走进了浩瀚的古汉语——

开始看到《·复卦》中有一句:“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是什么,是天心、地心这些简单的位置概念么?绝对不是。大家都知道,《·复卦》成书是西周晚期的事,但相对于鸠摩罗什翻译心经还是早了八九百年。

天地之心不是位置概念是什么?

这么重要的概念,作者绝对不敢以自己的分析判断来误人。先听听圣贤们怎么说吧!

一曰:天地别无勾当,只是以生(产生、出生、生成——笔者)物为。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此为天地之心

二曰:天地以“”普及万物,人得之遂为人之心,物得之遂为物之心,草木禽兽得之遂为草木禽兽之心,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佛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

三曰:天地之心见乎动。一阳初动于下,天地生育万物者本于此,故曰天地之心。天地以生物不息为心也。——欧阳修

四曰:剥之与复,不可容线,须臾不复,则乾坤之道息。故适尽则生,昼夜相继,元无断续之时也。见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心唯是生物,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载说

看到此,应该明白了,天地心,从“一曰”说到“四曰”,当然还有五曰、六曰,说的都是天地运行法则,就是世界运动的本原,用现代哲学的语言说,就是宇宙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或叫“自然法则”和人类社会运行的“社会规律”。

看到此,应该明白了,心经,除了有核心之经典的释义外,那还有一种释义即:心经是教会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认识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从而自觉地顺应和把握自然规律的一部经典。心经通篇重复的都是这个意思——“空”与“色、受、想、行、识”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于实践。这,才叫大智慧。

回头再观“万法唯心造”,就很容易理解了。

1、我们已知自然界的东西,宇宙法界、山河大地,风雨雷电,都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基于这种认知并给它命名。(心:大脑的认知能力)

2、人类出现以后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飞船、桥梁、战争、瘟疫,各派学说,都是“心”的能动性变现出来的,简单说,都是人心所为。(心:意识的能动作用)

3、世上万法,包括山川大地、日月星辰、花草虫鱼、生老病死、因果定律等等,都是由天地运行之法则所生成之物,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心:天地之心、自然规律)

我们应当知道,中国古代,关于宇宙、天地是没有任何科学成果可以借鉴的,先贤们也只能用当时认知的语言、文字来理解、表述、传播心中的感受和悟到的内容。我们今天要还原佛经的本意,必须多一点古文字的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