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意思教练-阳燕 Mia 我其实一直很少讨厌别人,是因为我不想耗费心力在我讨厌的人身上。 但在我第一份工作中,我就不得不和一位我讨厌的人共事,跟她相处一年下来,关系不但没有改善,我心里还越来越堵得慌,分分钟想要离职。 这个人是当时我们内控部的一位大姐,她好像真的是我的克星,我与她事事都不对付。 刚进入职场的我工作很有激情,平时手脚特勤快,嘴巴也甜,结果,她对我的评价是:“我就讨厌你们这种嘻嘻哈哈不干正事儿的......” 有一次,我想要赶紧走完合同流程,她就是故意扣着合同挑毛病,说这里有问题、那里不合规。 渐渐地,她觉得我太激进,我觉得她太死板。 我经常想不通,为什么她那么不讲道理呢?为什么她总是没有大局观?为什么她事事都在针对我? 01 为什么我们身边总有 一两个令人讨厌的人? 一、忽略角色的对立 对于那个大姐,我当时以为我会讨厌她一辈子,毕竟我也不是见谁都脑袋大、呼吸急促、胸口发闷。 但没想到,在我提交辞职报告的那一刻,这些症状都神奇地消失了。 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讨厌,不是来源于她这个人,而是来源于我们之间角色的对立。 组织是一个相互合作和制约的有机整体,这就意味着,很多角色的设置天然是容易产生矛盾的。 比如说: 技术说:“谁让产品的需求总是变,上线时间推迟的锅我们可不背。” 产品说:“技术拖延工时,才导致产品上线时间推迟,我这边的需求可都是实时同步的。” 设计说:“施工的技术不行,无法实现设计效果。” 施工说:“设计的天马行空,根本就不切实际。” 老板想的是:员工多干活、少拿钱。 员工想的是:老板少提要求、多发钱。 ... ... 这就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把人和角色混为一谈。 当角色的矛盾出现时,我们很容易把对角色的不满上升到对个人的讨厌。 所以,对方无论做什么,我们都觉得:“TA是在针对我,太讨厌了!”。 其实,我们只是在不同的角色里,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罢了。 二、我们习惯看到事情的一面 我之前有个同事,她在工作中特别善于把自己的责任撇得清清楚楚,而且对于利益非常计较。 所以,我觉得她特别自私,在合作过一次之后,我就尽量避开跟她合作。 但在一次团建之后,我改变了对她的印象。 她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她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中,是依靠别人的捐赠和帮助得以完成学业,这让她极度缺乏安全感。 也正因如此,她在工作中特别谨慎,倾向于把自己的责任和利益确认得清清楚楚。 更特别让我惊讶的是,在我眼中非常自私的她,一直在慷慨资助山区的孩子完成学业,因为她想要把她接收到的爱传递下去。 听完她的故事之后,我特别震撼。 在后来跟她的合作中,我特别理解她想要把利益和责任分清楚的诉求,努力地配合她区分清楚。 我意外地发现,明白了彼此的诉求之后,我们的合作成本反而降低了,合作效率得到了提升。 所以,不要轻易给别人的行为进行简单的推理,然后贴上某些标签。 每个人都是多面的,这些标签会阻碍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的对方。 02 我们讨厌的行为背后, 都有自己的执念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总是觉得“那个人很讨厌”是那个人的问题。 但却从未想过,之所以觉得那个人很讨厌,有可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在现代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一个 ABC 疗法。 A——代表的是诱发事件,代表我们很讨厌的事、物或者很难相处的人; B——代表我们对 A 的看法; C——代表的是我们的感觉和行为; 一般来说,大家会觉得是 A 诱发了C。 比如: 有个人对我的工作提了很多要求(A) ↓ 我觉得他很讨厌(C) 但事实上,A 无法导致 C,是 B 导致 C。 因为那个人对我的工作提了很多要求(A ) ↓ 我觉得达到他的要求要花掉我很多额外的时间,我周末必须加班才能完成,我不喜欢加班,我觉得他一点都不顾及我的感受(B) ↓ 所以我感到很生气,我觉得他很讨厌(C) 简而言之,真正让我生气的不是对方提出的这些要求,而是我对这些要求的看法。 如果我觉得别人对我提很高的要求,是因为对方重视我,如果对方不重视我的话,可能根本不在乎我怎么做。 或许,抱持这样的信念,我可能就不觉得对方讨厌了。 让我们觉得讨厌的,并不是别人的行为或者那个人,而是我们对别人的行为或者那个人的看法。 03 如何跟讨厌的人相处? 美国作家佛格森说: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晓之以理或者动之以情,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当我们不得不跟一些我们认为“很讨厌”的人合作的时候,我们就要接受两个现实: - 一味地吐槽对方有多讨厌,并没有任何帮助; - 期待对方发生任何改变,大概率也是徒劳的; 那我们如何才能不委屈自己,又解决问题呢? 一、学会抽离 相比喜欢,讨厌、憎恨一类的情绪更有力量,一旦陷入这种情绪,我们再也无法理性地讨论问题、处理问题。 所以,遇到问题,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如果别人说的话让你生气,看一看是什么让你生气。 我们可以试图问自己: 对方说的话是针对我个人,还是针对我的角色? 对方的意图是什么呢? 我对对方有什么假设? 为什么会把对方的行为定义为“很讨厌”? 如果我只是一个跟这件事情毫无关系的第三方,我会怎么看待这句话? ...... 二、明确自己的目标 情绪处理好之后,就要专注于这次合作的目标上。 但这个目标并不单单指自己个人的利益/目标,而是双/多方的目标都要明确。 否则,当你只解决某一方的问题,单方面的死拉硬拽,结果只会引发其他方的强烈反感,最终还是无法达成共识。 我们可以快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为自己的沟通找到突破口: 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我要解决什么问题? 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他想解决什么问题? 我要做什么,或者避免做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这些问题? ...... 三、注意沟通方式 如果对方的沟通方式让你很不舒服,而对方似乎完全没有觉察,我们可能需要明确地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和期待。 但要注意沟通方式: 如果沟通恰当,既能解决问题,又能改善关系; 如果沟通不当,有可能进一步破坏双方的关系。 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准备这个沟通: 「界定问题」—— 你想跟对方反馈的是什么? 「阐述问题」—— 是什么让你懊恼或这生气? 恰当的例子,可以让你的反馈具有可信度。 「分享感受」—— 告诉对方,他/她的行为唤起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坦诚自己的脆弱,是真诚的表现,也可以让对方理解到他的行为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表达愿望」—— 你希望为彼此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邀请对方回应」—— 诚恳地询问对方:“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了解事情的实质,讨论问题发生的潜在原因,最终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我们拿出勇气和技巧解决真正的问题,我们其实是在给双方送上一份礼物。 一方面送给对方真诚,另一方面送给自己勇气。 ——写在最后—— 有个词叫“爱屋及乌”,就是指喜欢一个人,连带他的一切都喜欢。 但很少有人能接得上“爱屋及乌”的下一句——“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意思是当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连他家的墙壁都厌恶。 没有人会被所有人喜欢,也没有人会喜欢所有人。 而你讨厌的那个人,也未必真的很讨厌,只是当下这种厌恶的情绪影响了你对这个人的判断,也影响你的为人处世,乃至决定你的眼界和高度。 当然,如果对方就是不讲道理,如果你在这段“让你讨厌”的关系中受到了伤害,要记得你也可以选择直接离开。 但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当你能够越发舒展自如地接纳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于自己而言,你才能活得越发舒展自如,不拧巴,不纠结,不计较。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