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甄道元<红楼梦>笔记》引子

 红楼心语 2021-12-03

《甄道元<红楼梦>笔记》引子
作者:许映明

2021年,可以说是甄道元教授多年红学研究绽放之年!红学大家胡文彬先生于2021年5月1日逝世,甄先生当月便由华侨岀版社岀版了——献给恩师胡文彬先生的《红楼梦底稿》(23万字);2021年10月由世界图书岀版社分别岀版了《批语混入与脂批分析》(上册20万字)、《<红楼梦>与子虚乌有记》(38万字)、《甄道元<红楼梦>笔记》(近400万字),四部红学专著共(约470万字),此乃是新世纪以来,神州大地红学研究又一大丰硕成果。“底稿探索”“批语混入”“子虚乌有记”三部专著,由红学理论家赵建忠教授撰写序言; “笔记”由胡文彬先生生前与赵建忠先生分别撰写序言。甄道元这部八册近四百万字的“笔记”问世,欣喜地看到,其学术理念与《红楼梦》文本共振,广东又诞生一位不图虚名的红界学人。

早些时日,笔者有幸先阅读一部分“笔记”章节,甄道元这部别开生面的大著,其章节与内容及其角构——集文本解读、评点、校对、考证四位一体。此大部头的论著是近年来红学岀版领域极其少见的。据笔者所知,甄道元在撰写“笔记”的数十年过程中,得到恩师胡文彬先生一路鼎力支持和细致入微地指点。可以说,甄道元“笔记”的探索成果,其文脉及新见,都是来自胡先生的著述观点与口授指引,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深耕细作,发掘一些尚未开垦的领地,并运用其本行的哲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以艰辛刻苦、锲而不舍的精神与毅力,用毕生心血展现他的一生夙愿,完成了胡文彬先生生前的嘱咐、期待,演绎释诠了红学界师生在红学研究的一段承传佳话。遗憾的是胡先生没有亲眼睹阅甄道元“笔记”等研究专著的问世。然甄道元念念不忘恩师生前的告诫,他在本书前言中说:

 恩师胡文彬先生告诫我:传抄情况是复杂的,有一人持本读,众抄手听抄的状况,音误难以避免;有拆装分叶、分抄,成册后又被他人拆开、分抄,再再拆开、分抄,错乱难以避免;有卖钱为目的,唱本、小说混抄,舛错多矣;有藏书家抄录时久,亦出勾改,后人将批语混入等情况。加之,抄工水平、语言不同,出现音误、形误、提行、窜行、批语混入等,情况十分复杂。胡老还提醒:“至今发现的80回脂抄本,没有一个本子是曹雪芹的原稿,都是过录本,有的甚至是再过录本,或是再过录本的过录本。

 胡文彬先生作为师长、红学大家,提掖后学俊彦不遗余力,是他的经世之道!换言之,为师者,德才兼备,清廉刚正;后学者,涵摄师长其德,循声追逐,其学业自然卓有成效。所以,甄道元多年的红学研究,有恩师的指导,其功底自然扎实有效,其学术成果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胡先生便陆陆续续提出了诸多有关程高的观点,并与周雷发表了相关文章。他对《红楼梦》与程高的关系,见地颇深,引起红学界的关注,并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后四十回有曹雪芹的文字。”至2011年,胡先生归纳整理,正式岀版了《历史的光影——程伟元与<红楼梦>》一书,八章共28万字论述了程伟元与《红楼梦》的关系,还原新红学百年来学界对程伟元的误判误批,为程伟元正名作了一件别人不敢作的“程事”,2020年又进一步补充完善,再版; 其公心、公德,乃是为了红学的健康发展,发扬事实求是的学术作风,秉承文人风骨,其可贵品格日月可鉴,此中国红学史应该有人记载,让后学者有所了解子与研究。笔者在拙著《石头之子----胡文彬与红学》第六章“是非功过史还原”曾评论道:

胡先生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无可辨驳的史料为立足点、以一个学者应有的良知,敢于面对大是大非,站出来分清彼此清浊,其品格难能可贵。尽管红学界对程伟元的评价不一,但笔者认为,《历史的光影----程伟元与<红楼梦>》一书的内容,翔实的史料,使我们重新认识一个曾经被贬低近一个世纪的程伟元。凭这一点,胡先生敢为天下先,对程伟元的是非功过,重新评价,纠正以前学界一些专家,学者对程的负面评价带来的影响。实事求是是学术的生命线、是学者的基本道德、是学者的良知。离开这三个基本点,学术无从说起。遗憾的是,近百年来,一些红学研究者,在对待程伟元摆印120本《红楼梦》后40回的相关问题上,总是有人人云亦云,或先入为主,将一个为保存120本的程伟元说得一无是处。他们为此不知误了多少读者,读者需自鉴殷别。

笔者摘录胡先生生前为甄道元“笔记”撰写的序言,他在开篇及结篇论道:

 《甄道元〈红楼梦〉笔记》(简称《笔记》)是道元教授近十余年来的读《红》、校《红》、评《红》的“笔记”集萃。书名是很低调,而其内容包含着大量而深入的探究,是前人未触及过的领域。好在“笔记”二字,含义颇广,所有的收获均可记在其中。读者当不会以泛泛意义上的“笔记”视之,是为幸。……道元《笔记》中,对混入正文的批语进行了分类,并归纳出了不同类型批语的特征,在既有基础上,又指出了上百条之多,供同好讨论。对批语特征的归纳,为辨析混入的批语,提供了参考。道元《笔记》将成书过程参与到了文本校对之中,这也是大胆而鲜有的尝试,而且也应是校对中至善至美的应然,并又新点出上千处,供同好讨论。道元学友是哲学专业出身,所作的诸多评点,带有着哲学的视角。还能看出,是书评点中不少是心理学的视角,这应与其爱人是心理学专家有关……道元《笔记》的出版是新世纪红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我真诚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新异的收获!

更值得一提的是赵建忠教授,他真挚为“笔记”撰写序言超过七千字(字数之多,是他为他人撰写的序言首见),共十一个拟题。而每个拟题客观地论述“笔记”探索的新见解、新观点,真是见微知著,琴有知音。笔者摘录两段赵序飨于读者如下:

 《〈红楼梦〉笔记》这套书,不仅是个近400万字的大部头,而且是部观点迭出、信息量很大和学术性很强的著作,读下来也确实耗去了我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名字叫作“笔记”,但并不是散记,而是成体系的逻辑严谨的文字;领域涉及到解读、点评、校对、考证;视角包括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领域。

《〈红楼梦〉笔记》集聚了目前发现的戌、己、庚、蒙、戚、列、杨、舒、晋、寅、卞、郑本和“中大本”等十三个手抄本和程甲、程乙、东观阁、双清仙馆、桐花凤阁、藤花谢、妙复轩、金玉缘、东洋本、仓石本、大观琐录等诸多刊刻本,以及《犬窝谭红》《痴人说梦》等资料提及到的版本内容。其校对的参照面之广,尚属少见;其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角度,对人情世故、传统文化、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价值观念、哲学寓意等,所进行的评点,也可谓视野广延;其评点形式,常常对某一观点以数百字的议论文形式呈现,进行专题讨论,尽可能地澄清一个问题,也利于读者系统其意;其评点风格,常常是将前人不同的观点置于一起,又利于读者在比较中形成自己的看法。所汇集的脂砚斋、畸笏叟、周春、立松轩、陈其泰、东观阁主人、王希廉、姚燮、张新之、哈斯宝、黄小田、涂灜、洪秋蕃、刘履芬、诸联、张子梁、二知道人、苕溪渔隐、佚名氏、解盦居士、篑复山房主人、青山山农、境遍佛声、张笑侠、邱炜爰、侠人、俞明震、陈光崇、解弢、李长之、狄保贤、王伯沆、王国维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几十位评点家的评点,以及今人周汝昌、王昆仑、王蒙、白盾、蔡义江、胡文彬、张俊、沈治钧等的评论,并注意到,将以往碎片化的、就是论事的评点,系统起来,使自己的评点与前人的评点结合起来,实现即便是脱离了正文,在纵向上仍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之目的,以便于读者对全书故事情节和创作目的形成一个图式。

 赵序充分肯定“笔记”——“成体系的逻辑严谨的文字;领域涉及到解读、点评、校对、考证;视角包括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领域”。一个优秀学者,通常心思细腻、思维缜密、逻辑严谨。然甄道元作为学院派的资深学者,在“笔记”书中的相关考证、评论、文献、引文等方面,严格尊守学术规范,给广大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读书感受。甄道元在“笔记”撰写过程中,得到师友与众好同好的大力支持,他在前言末端说:

 特别提出,感谢胡文彬老先生的不断鼓励和手把手地指导并作序。感谢赵建忠教授百忙之中为拙作提出宝贵意见并赋序。感谢任世权老师总是及时地提供所需的资料,感谢方晓同好提供了美观的《红楼梦人物关系图》、陈志文同好依照笔者的构思对《大观园图》实施美工,感谢刘生平副主编、兰良永、胡联浩、吴铭恩、王富鹏、许映明、蒋春林等同好的切磋砥砺,吴铭恩还发来了他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的电子版,为笔者的校对提供了便利。此难一一列数。爱人武教授给予了极大地撰写自由,可以容忍我多年来不事家务,每天工作到凌晨三点之后,并且在心理学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非感激二字可以言表。

 听甄道元讲,他自己不过是个十来岁就酷爱《红楼梦》的一个老红迷,平时为前程所累,不过做些时断时续的评注,直至退休下来,才有时间每天以十几个小时全身心投入到研红中去。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求是”二字,无任何功利,此乃是一个学者难能可贵的学术品格!

是啊,一部四百万字的“巨著”,其集文本解读、版本校对、文献考证、鉴赏评点四位一体,需要的各类红学资料是惊人的,岂能如谈起来的轻松?是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深思熟虑,经诸多论证之后才定下所有拟题的。《红楼梦底稿探索》的开篇,甄道元提出了九个观点。至今日笔者收笔之时,闻得又追加一个,共十个观点——每个观点的建立,均非一两年之事。就后40回而言,新红学百年来,经历了胡适的高鹗续书、胡文彬的非高鹗续书“后四十回有曹雪芹的文字”、无名氏续书,三个里程碑。甄道元多年来的研究,对后40回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后40回是曹雪芹五次增删的底稿。甄道元发现,若将前80回中的每个“毛刺儿”,均视作一个个矛盾体,后40回总是置矛盾的主要方面于不顾,而总是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相吻合。这一现象,似乎在表明着,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增删改写的新构思;而居于次要地位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底稿中残留下的遗痕。而这些旧稿之遗痕,即矛盾的次要方面,又恰恰是与后40回相吻合的。这一发现,意义重大。他还认为,假如后40回是按照增删的前80回所铺设的路子发展下去的,那么恰恰说明它是续作;而没有按照前80回所铺设的路子发展下去的,反而更有可能是底稿。同样,假如后40回出现的正好是脂批所反映的内容,那么恰恰说明它是续作;而出现的不是脂批所反映的内容,才更有可能是底稿。并且,通过文本内大量的关联性证据,来论证了前80回与后40回的关系。他还认为,后40回的性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反过来影响着前80回的校对和解读。换言之,《红楼梦》文本需要重新校对。这是甄道元将成书过程引入到文本校对的主要动因。成书过程由甄道元首次引进校对领域,得到了胡文彬先生的极力推动。胡文彬老在序中提到,将成书过程引入校对,又新析出混入的批语“上百条”、校出相异之处“上千处”,供同好讨论。读之,一新耳目。甄道元上述所论是符合逻辑辨证关系的。哈哈,甄道元作为哲学教授,运用逻辑就不一样,三言两语便将前80回与后40回的关系讲个透彻。不管怎么说,甄道元一部四百万字的“笔记”通过深度探索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红楼梦》的庐山真面目!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欢 迎 来 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