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子皙的作文

 新用户76101Ls1 2021-12-03

苏格拉底是否应该越狱

南子皙

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了法庭的判决,舍生取义。也有人认为,加给苏格拉底“不敬神明”的判决是不正义的,因此他的做法不值得赞赏。在我看来,这虽然是一个个人价值判断,但争议点是很清楚的:集中在对“正当”的定义以及是否不能以坏报坏。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先讨论第二个问题。对于市井小民来说,可能更多地以自身利益和人的原始天性为主导,他们做不到以德报怨,以牙还牙并不是一件过分的事。而对于苏格拉底这样的哲学家或是自身道德修养较高的人,他们会认为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因此,这取决于个人的自我要求,看你是否打算修炼自己的精神品质了。

这里需要辨析一个概念:何为“以坏报坏”?第一个“坏”究竟是指和第二个“坏”一样的行为,还是指不正义的事?(之所以要讨论这个概念是因为支持苏格拉底越狱的一派多半不认同越狱是不正当的,因为苏格拉底作为一个带着神谕而来的人这么做是在坚持内心真正的正义。实际上这种观点应该不认可苏格拉底是在以坏报坏)让我们对比一下因仇谋杀和正当防卫(过度),哪个是以坏报坏?如果第一个“坏”指客观行为,那么二者都是以坏报坏;但我相信很多人会认为正当防卫不是以坏报坏,因为那是为了个人生命安全,是合法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坏报坏应该是指由于私人恩怨、情感冲动而做出的快意恩仇的伤害性行为,并且此人冷静下来之后也承认这样的行为是违反道德或法律的。而相同的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义的,或是符合法律的,那么便不能算“以坏报坏”。

所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定义清楚什么是“正当”的。首先,我们要问,正义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吗?正义有一个永恒的标准吗?是不是我们今天看起来正义极了的事,放在几百年前就是不义的呢?是不是即使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们,也无法在正义的标准上达成一致呢?在苏格拉底这个例子里,法庭认为他不敬神明,起诉他的人认为他败坏青年,但他的亲朋好友却认为他并非如此。在种族问题上,曾经严重的歧视和种族隔离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但今天的我们清楚地知道这是不正当、不正确的。由此可以看出,“正义”不仅有着时代局限性,即便是处于同一情景中的人们,由于观点、立场、价值观的不同,也会对正义有着不同的解读。归根结底,是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的标准没有太大出入,但在利益冲突的问题上便会截然相反,引发极大的矛盾。这时候就需要法律来主持公道,维护社会秩序。因此,所谓法律即正义,就是这个意思。法律是在人们的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规范,在对具体问题的裁决上,大部分是合情合理的,也许少数情况下是不够完善的,但它仍然需要我们尽全力去维护。我们之所以认为苏格拉底的做法不正确,是因为觉得他接受了不公正的判决;我们之所以觉得这判决不公正,是站在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下做出的判断。倘若每个人都只按自己的价值标准行事,遇到自己稍有不认同的事就去违反,只遵从内心的正义,那么整个法律体系就完全形同虚设,任何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因为缺乏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就像体育比赛需要裁判,即便运动员觉得裁判的判罚不公平,也应当遵守,尊重裁判的决定,而不是诉诸暴力或拒不配合来伸张所谓的“正义”。就像在法庭上,法官给罪犯判了十年徒刑,原告兴许会觉得太轻了些,应该无期徒刑;被告则觉得太重了些,应该三年以下;他们永远也不可能达成共识。这时候只有法律可以保证一个相对的公平。这就是为什么法律代表着正义,而违反法律就是不正当的。

苏格拉底选择服从判决,他的做法不仅维护着法律的威严与价值,他的死也警示着人们当前法庭仍然存在着不合理与不公正,应当改进。如果他选择越狱,那么传达出的信息将使不服法的犯人争相效仿,监狱腐败更加严重,法律效益不复存在。我们承认法律永远存在着不足,但我们更要首先承认法律体系的存在,遵守它,维护它,然后再想办法将它建设得更加完备,而不是以破坏性的方式攻击它。

苏格拉底作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他没有沉溺于个人“小我”的价值体系,而是尽管并不认同法庭的判决,仍坚持自己对真理的探求,却绝不做出违反法律这样不正当的事。他早已坦然地下定了赴死的决心。这,才是真正令人肃然起敬的舍生取义。

中学生的正确思想从哪来

南子皙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中,人的正确思想来自于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对于中学生而言,正确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书本,也来源于对知识的运用,以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作为补充。

中学生处于认识世界而非改造世界的阶段,思想还不成熟,观点也很稚嫩,因此最需要大量的学习,来开拓眼界,提升能力。这时候,仔细研读课本就是首要的最佳选择。每一本教材都经过了专家、老师们的反复研究、打磨、修改,是最精华、最基本的部分,也早已经过了实践的反复检验,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正确的。同时,由于是专门为中学生编写的,因此在语言、内容编排上都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中学生潜心学习课本,可以高效地从中获取真理。另一方面,仅仅学习课本也是不够的,中学生还应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了解文学、经济、科学、艺术等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内前人的成果。这样,中学生的正确思想才会更加丰富而全面。

在学习书本的过程中,中学生应保持虚心的态度吸收所有有价值的信息。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对课本全盘接受,奉为“圣经”——我们当然理应保有敢于挑战权威的质疑精神。这里强调的是,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中学生应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我们应当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有自知之明,意识到自己的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对于课本上的理论先要放下情感好恶,以客观的心态尽最大努力理解它所传达的思想,搜索其中所有有意义的东西,然后再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粗略地翻了两页就嗤之以鼻,因其与自己的观点不同而不屑一顾,或是吹毛求疵,盲目批判,找到一个缺陷就将其全部驳倒。教材、书籍中呈现出的东西也许不是完美的,但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它的一点瑕疵而忽视了其他有价值的内容。“抬杠式”为了批判而批判的做法并不能帮我们正确认识世界。

对中学生来说,一个更加切实且合适的实践方法是运用知识。“运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应用知识做题,另一部分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题看上去还是一个理论层面的实践,但它可以帮助我们澄清概念,熟悉原理的内涵与操作方法,理清它的应用条件、适用范围,来校正我们的认识。而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仅让我们亲自用实践检验了真理,还使我们加深了对真理的理解。

最后,如果有机会的话,中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形成自己的正确思想添砖加瓦。

改造我的学习

南子皙

我对自己如是说:

乍一看,你的学习态度还比较认真,成绩虽然不算特别好,但各科均衡。然而,成绩能反映出全部情况吗?维持现状真的够了吗?

不是的。实际上,你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不少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到思维惯性,是很重要的根本性问题。不把它们解决,你是不可能迈过这瓶颈的。因此,我主张你改造一下自己的学习。

首先,你的第一个问题是没有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你从不觉得学习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对各个学科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愿意下功夫学,这是好事。看书看到不懂的地方,或是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管是自己想还是问别人,你会争取把它搞懂,这也是好事。但是,当你如饥似渴地给自己输入了这些知识后,你并没有对它们进行整理、归类,把它们有序地组织起来,而是一团堆在那里,需要的时候找不到,不久就遗忘了许多。你没有构建出一个基本的框架,更没有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把它与之前学过的东西做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更别提把它安放在合适的位置、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了。在归纳、总结、内化这个过程中你显然做的不够,或者根本没做。你现在只知道把书越读越厚,而不会把书越读越薄。因此我建议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试着有意识地去提炼出一个主干来,顺着主干再细化到枝叶,梳理出一个逻辑,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而又不会轻易忘记。

其次,你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错误不够重视。这些被你忽视的看上去是个细节问题,但这些细节却可以导致你完全无法继续下去,或是一步错步步错,使你在考试中崩盘。这一点在数学和物理中反映得尤为明显。平常做练习题的时候,一对答案,发现自己主体思路没有问题,但其中有一步稍微想错了一点,却也不是什么理解上的大问题,只是没审清题或是一时疏忽想岔了,一看答案便秒懂,于是不以为意,将其归结为“一时脑抽”,很快就抛在脑后。殊不知,这其实暴露出你思维上的漏洞,但你却浪费了平日里一次又一次找出漏洞的机会,等到考试的时候丢了许多分再捶胸顿足,哀号:“我当时在想什么啊?!为什么这都能错?”对于计算错也是一样,大可不必对考试中自己犯下的低级错误感到奇怪和不解,因为你平常也一直会在简单的地方犯错,只是你并没有在意,只有考试的时候它们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时,你才注意到它们,可它们其实一直存在。既然这样,那你不如平日里就认真对待它们,不管它有多微不足道,有多愚蠢,你都要正视,并提醒自己多加小心。平时多积累经验教训,才能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最后,我知道你一直会不时出现拖延、懒惰的情况,导致低效。深藏在表象之下的还有思维上的惰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你缺乏一个坚定的信念给你动力,因此过于安逸的生活才会使你偶尔丧失斗志。物理竞赛作为一个很好的助推剂已经改善了这个问题,希望你能彻底改掉这个毛病,付出足以配得上自己目标的努力,让自己无愧于家人的关爱,无愧于十一学子的称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