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肚火锅源于自贡

 袁丁先生 2021-12-03

  


四川毛肚火锅的发祥地,就是千年盐都自贡。

自贡盐业鼎盛时期,常年用于凿井、推卤、运输的水牛、黄牛达3万头,每年要屠宰退役的工作牛上万头,因此,每天就有上万斤牛肉、牛杂上市。

  

       当时,毛肚、黄喉之类的下水还基本没人吃。开始,有盐工在井灶伙食团讨来毛肚、黄喉,清洗打理干净,撕成块切成片,三坨石头垒个灶,上放鼎锅,在井场上捡些废弃的篾绳、竹片之类的柴火,将鼎锅里盛满水,抓把粗盐、扯把干海椒丢进鼎锅里烧沸,熬一会儿,再将毛肚、黄喉放进鼎锅里煮熟,捞起来吃,觉得味道还不错。

    多次大饱口福后,有人就摸索出毛肚、黄喉该切成多大多厚,煮多久是脆的,煮多久是绵的;红汤里再加些花椒、老姜之类的作料,吃起来更香;如果再准备个干蘸碟,里面放些海椒面、花椒面、精盐,吃起来更香;再后来,发现比如再加块豆腐乳、加点香葱、香菜,吃起来又是个味道;如果加上麻油,吃了就不会上火;等等。

毛肚、黄喉吃完后还未尽兴,井场外空地栽有白菜、菜薹,采了洗后在锅里烫来吃,又鲜又脆,于是就有了荤素搭配。
    北方在下面燃着火的锅里捞食吃,就取名火锅。火锅既是炊具名称,又是食品名称。
自贡盐场产的盐主要是靠水路运输,由釜溪河在邓井关入沱江,沱江在泸州进入长江,将盐运送到渝、楚、湘、黔、滇等省市。船工们尝到盐工们这种原始火锅后,就把这一方法带到船上。
    盐船沿途停歇泊岸时,船工们就上岸采购,没有毛肚、黄喉,就买猪肉、鲜鱼、蔬菜和干货,如耳子、黄花等,照样烫火锅吃,照样麻辣烫鲜香。于是釜溪河流域、沱江流域、川江流域就逐渐流行开了自贡火锅。
日暮黄昏,拉了一天纤、推了一天橹的船工们歇息下来时,或江面烟雨迷茫、大雾笼罩不能航行时,沿江各码头停泊的盐船上,就会飘起自贡毛肚火锅的香味。
    尤其是重庆朝天门码头,沱江上的船不能入长江重庆下游段,要在朝天门等待卸盐包,或等待装货返回泸州、自贡,船工们就有时间和心情煮火锅吃。
    于是,自贡毛肚火锅又传到了嘉陵江流域。
    屠宰牛的屠户开的饮食店自贡叫汤锅铺。用牛户把退役牛卖给汤锅铺,汤锅铺将牛宰杀后,要将牛的皮、骨、蹄角返卖给牛主,牛主需要将牛皮制成牛皮绳供井场上用,牛主实际上只卖了牛肉、牛杂,所以价格特别便宜,一头牛卖10—16吊钱,因此牛肉也便宜,牛杂就更便宜了。民国初年,这种汤锅铺自贡有四五十家。
汤锅铺是鲜卖牛肉熟卖肚杂,就是将牛下水切成片,在汤锅里煮。汤里加上老姜、花椒,甚至枸杞、秦归等滋补品,煮熟后捞起蘸蘸水吃,蘸水分干碟和水碟。这就与现代火锅形式无啥区别了。

      另外一种是掌盘摊。由于盐业生产兴盛,自贡的夜市非常闹热。二三更时分,掌盘摊主在街边、巷口支起掌盘——木架上支一长方形木盘,上面摆满切好的牛肚、黄喉、牛肝、牛肉,也有羊肚、羊杂甚至鸡杂、鸭杂、兔杂等。旁边支起一口小锅,加足了牛油的锅里是翻滚着的鲜红的汤汁,整条整条的威远县新店子的干七星朝天椒、成把成把的汉源花椒在锅里翻滚,浓浓的麻辣味四处飘香,变成一把把小钩,把那些嘴馋的盐工、船工钩到掌盘摊前,掏出几个铜板,称三五两肚杂,围在汤锅旁,用筷子夹着,就在汤锅里烫熟了吃。

有时筷子碰撞,你夹的毛肚掉了,我夹的黄喉掉了,就互相埋怨着在锅里寻。即使找不到了也没啥,麻辣烫鲜的美食堵住了嘴,吃好吃的都搞不赢,哪还有时间去埋怨弄掉了一块毛肚或者黄喉。
食客们同在一个火锅里烫着吃各自的毛肚、黄喉、牛肝、牛肉,摆着各自不同的龙门阵,其乐也融融,这形式、氛围、菜品,与今天的火锅形式几乎无异了。
    后来,聪明的汤锅铺老板吸收了掌盘摊的优点,将汤锅改为白味和红味两种。后来又有人将红味、白味两种卤汁,分别盛于特制的太极图形火锅之中,以适应不同口味的食客,就成了鸳鸯火锅。又改进设备,矮桌配矮凳,高桌配高凳,桌面中央挖个孔,放入泥火炉,鼎锅改为铜锅,新配了底料,换人换汁换底料。原料更加讲究,如毛肚必用水牛的,牛肉必用黄牛的,而且必须是背柳或钻子肉等。也配以时令鲜蔬,干货如香菇、玉兰片、耳子、黄花等。免费配有茶水,让顾客边吃火锅边喝茶,以解油腻麻辣;服务也周到,不时递上热帕子擦脸擦手。就成了现在之火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