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走自己的路 热爱中国的哲学的人们 总期盼化“哲学在中国”为“中国的哲学” 把爱智的爱转化为中国哲学元理的建构 为此,中国学人近代以来不断付出汗水和心血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著名哲学家张立文也不例外 他的心里总是放不下、甩不开这些问题 为了让中国哲学走出自己的路 他致力于剖析中国哲学的基本元理 并将之归结为七点 元亨利贞论 体用一源论 理一分殊论 能所相资论 不离不杂论 内圣外王论 融突和合论 今天 跟随他的文字 我们一起重新体验那熟悉而陌生的思维世界 作者介绍 ▲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著名哲学家。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他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历史已经由20世纪走向21世纪,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照着”或“接着”前人的哲学讲的层次上,而是应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体系,这也就是他提出的自己讲,讲自己。和合学就是他“自己讲”的标志性成果。“和合学”的创立,在今天正好适应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理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中国哲学的七条原理 文|张立文 导言:哲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虽有人将其视为玄之又玄、奥妙之门的玄虚,但它其实是“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追求宇宙奥妙的深思,其探讨社会矛盾的化解,寻找人生意义的渴望,求索人类言行的诚信,关切全球治理的美美与共。这就是爱智之所以爱哲学的原因。 要把爱智的爱转化为中国哲学元理的建构是一种愿景,但热爱中国的哲学的人们,总期盼化“哲学在中国”为“中国的哲学”,为此,中国学人近代以来不断付出汗水和心血,撰写了丰富多彩的论著。自从各大学哲学系(院)“中国哲学史教研室”改为“中国哲学教研室”以后,围绕着为什么要改、改的意义何在、它将引向哪里等问题学界展开了诸多讨论。我的心里总是放不下、甩不开这些问题。 然而,要构建中国哲学元理,不仅经纬万端,而且荆棘载途。这就要以平常心、清静心从学问思辨笃行做起,也要有不息心、载物心,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起始。于是我全面、系统地梳理、分析、诠释中国哲学概念、范畴,撰写了《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并从概念、范畴的互相联系中,揭示其逻辑结构,阐述中国哲学概念、范畴的演变规律、中介环节、性质特点、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对中国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维,别具风格的哲学概念、范畴,严整的哲学概念、范畴的逻辑力量和逻辑体系等问题,做出了精准的回应。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文语境都为道屡迁,特别是作为中国哲学创新标志的三大“游戏规则” :一是核心话题的转向,是哲学创新、价值观念创生的话语标志;二是诠释文本的转换,是在世结构的选择,是理论思维的创生,是中国哲学创新的继承性的昭示和哲学学派创立的文献标志;三是人文语境的转移,是指一定时代的自然生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规章制度、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理论思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思议环境。和合学哲学理论思维体系的建构,提升了中国哲学“自己讲、讲自己”的自觉、自尊和自信,度越了“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而按照中国哲学自己的特性、品格、神韵、思维的实际,自己讲自己的哲学,这是中国哲学自己解放自己的觉醒。 “讲自己”就是中国哲学自己讲述自己对时代精神核心话题的体贴,讲述中国哲学自己对“话题本身”的重新发现,讲述中国哲学自己对每个时代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冲突危机的艺术化解,讲述中国哲学自己对安身立命、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的至诚追求,这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的逻辑延伸,即直面中国哲学的自然、社会、生命智慧的“本来面目”,澄明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创生。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爱智的觉解中,中国哲学的创生始终生生不息。先秦元创期的“道德之意”的话题,是祈求一个没有战争杀戮的和平、安定、统一的世界;秦汉奠基期的“天人相应”话题,是追究人之所以生存的根源、根据,回应人为什么生存的天人感应及其互相制约;魏晋发展期的“有无之辩”话题,是回应人为什么活着,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隋唐深化期的“性情之原”话题,是追究人生从何处来,死到何处去的灵魂安顿、终极关切问题;宋元明清造极期的“理气心性”话题,为回应精神迷失、道德沦丧、价值失落、理想危机,其宗旨是构建人格理想的超凡入圣,社会价值理想的为万世开太平,营造安身立命的温馨的精神家园。在和合学思想的指导下,我撰写了《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全面系统、深入体贴、言尽其意地梳理、诠释了中国哲学思潮的伟大成就。 通过撰写两本“发展史”和对其他哲学家哲学思想的研究,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点肤浅的体贴和觉解,这刺激我开始尝试撰写中国的爱智哲学。由于无可资借鉴的前人研究成果,我便依据中国哲学元理逻辑体系的天、地、人和合生生道体,而发展为中国哲学原理:元亨利贞论、体用一源论、理一分殊论、能所相资论、不离不杂论、内圣外王论、融突和合论。 元亨利贞论 天地万物是从哪里来的,是如何来的?有形相与无形相如何存在?作为外延最大、内涵最小的“存在”是一个最抽象也最空疏的概念。然天地万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具有某种规定性的内容与形式的存在。这种特定性、特殊性的存在存在于无规定性、普遍性之中。 在“元亨利贞”中,“元”为“元始”“创生”;“亨”为“通”“通达”;“利”为“适宜”“和谐有利”;“贞”为“正而坚固”。朱熹认为,元亨利贞是天地万物从生物之始到生物之成的发展过程,亦是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四时演化,于伦理道德为仁礼义智四德。它是众善之长、众美所会、得其分之和,众事之干。回应天地万物如何来,其存在有形相、无形相的内涵、形式,于无规定性中又有规定性。元亨利贞是既度越又内在的规定性。 体用一元论 在中国哲学逻辑结构中,体用范畴是虚体范畴,它是无规定的规定性,与代数学的原理公式有某些相似之处,只要把其他中国哲学概念、范畴代入体用范畴,就可由体用范畴已有的规定性,而推演出诸范畴的规定性,它犹如联通各纽结(网点)或分子的化学键,把诸多范畴按一定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排列成一定的逻辑结构系统。就其演变的历程而言,体用是从单一概念到有分有合,再到体用一源的。 在中国哲学逻辑结构系统中,体用是本质与现象、本体与作用、实体与属性的融突和合,而达“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至著的象和至微的理,至微之体与至著的用,是即微即著,即体即用,无有间隔的。 理一分殊论 中国人善于问天问地,沿着“天地之上为何物”的思维理路,追寻宇宙、社会、人生现象背后的那个“物”。朱熹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理是一切现象之所以存在的那个根据,该载的理如何有此天地人物?“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理与气是什么关系?朱熹答:“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 合而言,统天地万物形而上根据、根源只是一个理,即理一,它是先在的;“有是理后生是气”,天下没有无理的气,也没有无气的理,理气互涵互包,互赖互依;分而言,天地万物各自有一个理,这个理是“理一”分殊到天地人物的理。 分殊到天地人物中的理,是“理一”的全体,而不是部分。朱熹曾说,太极即是一个理字。本只是一个理,“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借佛教“月印万川”来说明“理一分殊”,这不是整体与部分、全部与局部、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而是天上的月亮全部无缺地印在每一河川之内。 能所相资论 天地万物变化无常,是非真假难分。但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与天地万物打交道,以维持生命的需要,与自然、社会、他人交流、沟通,以维护生命的存在。人类在多元多样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了经验,逐渐觉解到自然、天地万物是异在于人类的东西,于是人有了主体性的自觉,通过实践,主体人既把自己与天地万物分离,使天地万物成为人类主体实践中的对象,又把主体实践中的对象转变为内在于主体的映象,人便具有了认知能力。主体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主体能否分辨真假,即能否再现真对象,这是检验真假之知的标准。 在中国哲学中,这便是名与实、知与行、能与所的是否相资的问题。“能”是主体认知能力,“所”指认知的对象。先秦管子把“所知”作为认知对象,“所以知”为之所以能认知客体对象的认知主体。一直到王夫之,其凝聚体用、思位、己物、内外等关系,系统论述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对象的关系,使能所相资统摄了知行相资、名实相资,构成中国哲学天道论中格致论的体认论。 不离不杂论 如果说生生论的和生论的元亨利贞论,太极论的道体论的体用一源论,理一分殊论和格致论中体认论的能所相资论,是属于天道的阴阳论,那么,不离不杂论则是属于地道的柔刚论。柔与刚相对相关,无柔亦无所谓刚,无刚亦无所谓柔,而导致柔刚不离不杂原理。就朱熹哲学的理气关系而观,他认为理与气相依不离,“理未尝离乎气”。理不离气,气不离理,理气相依不离,之所以不离,是理寓于气,“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同。气化成万物的形象,而理寓于其中。“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 理与气互包互涵,相离不得,因为理不会凝结造作,必依气而凝结造作万物;理是一个“净洁空阔的世界”,必须有一个安顿、挂搭的落脚处,“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气成为理安顿、挂搭的担当者或载体。朱熹又认为,理与气相分不杂。从形而上和形而下看,“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之分;从性质上言,“气则为金木水火,理则为仁义礼智” ,气是具实体性的物质,理是伦理道德性概念;从谁生谁以观,“有是理后生是气”,“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理与气既有先后、本末之别,又蕴涵着理生气的意思。理与气不可混杂而不分。不离不杂是中国哲学的普遍元理之一。 ▲ 张立文著《中国哲学元理》手稿 内圣外王论 由天道、地道而于人道,“为天地立心”,无人亦无所谓天地,天地本无心,是人赋予心而有价值和意义。人赋予什么心?这就首先涉及人之为人的话题,即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道德的修身养性问题。修身的终极标的是超凡入圣。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内圣外王几乎是所有哲学家、思想家共同倡导的最高理想人格。孔子讲“修己以安人”,即加强内在道德修养和从事外在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 《大学》首章提出三纲领、八条目。朱熹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人要恢复其道德初心,以达到内圣与外王的圆融。如何明明德,以止于至善,其逻辑次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修身以上属内圣之事,齐家以下属外王之事。人人自明其明德,革旧换新,去掉气禀、人欲之蔽,而作新人,以尽乎天理的极致,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情境下,而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功,以达内圣外王的境界。 融合冲突论 如果说内圣外王是修身的中和论,那么融突和合则是诚正的明德论。社会、人生在具体的历史时空内不断变更,纷纭错综,对千变万化的社会、人生究竟的追问,面临千差万别的矛盾、冲突的紧张,从而唤醒人们去反思化解的方案,寻找肯定的答案。因为社会、人生矛盾、冲突的紧张、激化,会对社会、人生造成莫大的伤害,中华民族的先贤先圣以其卓越的智慧,度越各种具体事件,去思议一种普遍的原则、原理,而使社会、人生通向真善美的大道。 在思议义与利的紧张、冲突时,主张“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不仁则民不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宁百姓,令闻不忘”义、祥、仁三种道德就可以光大天下,和谐、安宁百姓,义以生利,不义则利不丰厚。 义利相生相依,互即互涵,《周易·文言传》在阐发元亨利贞四德时曰:“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使万物各得其所利,则义无不和。《左传·襄公九年》在诠释《随》卦卦辞“元亨利贞”时,引《周易·文言传》中的“利,义之和也”。义利融突和合。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义利互相包含,利是兼相爱行为活动的标准,是爱利万民的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的义利融合的价值展示,重利即是贵义,顺义而行,天下国家百姓即获大利,因而后期墨家以其严密的逻辑语言,对义做了规定:“义,利也。”《经说·上》将其诠释为“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 。 义是利本身,志在各守其分,即立志要把天下众人的事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才能兼利天下,而不居功自用。融突和合是外王事功各类概念、范畴之间冲突、矛盾化解的普遍原则和方法,亦是和谐弥合内圣各种概念、范畴之间差分、危机的普遍原则和方法。唯有融突和合才能化解各种内外的冲突。由差分而产生矛盾,由矛盾而产生冲突,冲突的激化,就会危害民族国家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必须思议协调冲突的方法,这便是融合,由融合而达和平、合作,即和合的境界。 (文章节选自张立文《中国哲学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