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读物之《被讨厌的勇气》上

 低頭淺傷2011 2021-12-04

《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这两本书已面市较长时间,一直未读,可能是因为这书名有浓浓的鸡汤味道,又最讨厌各类鸡汤文章,认为那都是正确无用的废话。

文章图片1

而近期整理人格心理学框架工程庞杂,对于流派的划分还云里雾里,但也奇怪于为什么心理学这么多学派,譬如普及率较高的三大主要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心理学中,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却是整个心理学被社会认知最为广泛的三位大师,而这三位都是精神分析学派的。

文章图片2

《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这两本书也正顶着“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的抬头而广为流传。

书中用禅师和青年的对话形式展开,有点儿古代哲人、宗教信徒辩经的味道,作者也类比“苏格拉底的柏拉图”喻为“阿德勒的柏拉图”。而比起这些营销类的宣传词,让人欣喜的是其逻辑严谨,文笔轻松,干货还不少。

观点----目的论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基本为同时代的心理学巨匠,都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代表人物,精神分析流派能在几大流派中能得到推崇和发扬,与该流派的早期研究人员都有医学背景或从事医疗相关工作有很大关系。

文章图片3

荣格和阿德勒因为与弗洛伊德性心理理论产生重大分岐,在弗洛伊德理论基础上又增加了社会文化因素,被誉为新精神分析学派,而各自创立了分析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中解读阿德勒的心理学最核心的立场: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文章图片4

古往今来,人类最大的恐惧和前进的动力都来源于未知、不确定性,从宗教、哲学到科学,每一种的存在,都是在寻找原因,安抚内心的不安,我们看待客观世界的准则是:一切结果之前都有原因。

所以,对于人性的探索,现阶段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弗洛伊德会归因于过去对于现在的影响,这符合人类的认知逻辑。但阿德勒的观点却是: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尽管心理学作为一门不过短短百来年的学科,但心理活动自人类开始就已经存在了。这门学科这数百年发展了几十个流派,对于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活动和现象,难以得到科学证伪的验证。

文章图片5

宗教、哲学、科学也都是探索“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的问题,而科学探讨的是对客观事实的认定,但从宗教、哲学、医学中延伸出来的新的人文社会类学科------心理学,或许很多依然还存在于理论之中。

目的论这个观点初看,总觉得和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有悖。而后阿德勒告诉你: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自己怎样。

简而言之,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非得要用因果来解释,那也可以解释是因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寻找的自洽原因。

这瞬间说服到我。

文章图片6

事实上,我一直对于心理咨询中个案常常归因于原生家庭而觉得简单粗暴,让父母、教师、个人都承受莫须有的压力。而很多心理咨询案例都想去探究来访人员的过去、尤其是童年,总是会归因于原生家庭的创伤,这种简单的归因于过去的种种,企图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陷入了简单的”决定论”。

我想起上夏东豪的催眠课时,作为一个全程完全不能被催眠的人,就很不能理解他所讲的,在催眠中哭就一定是过去有伤痛未有被疗愈,更不能理解,将这些伤痛解释成为今天的种种问题的原因。

这种简单的归因有种占卜的味道,如果你相信,通过这种渲泄可以达到心内的释怀;如果你不相信,解释为没有催眠不了的催眠师,只有不配合的催眠者。

所以,宗教和哲学有时也只是一线之隔。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