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的拳头:主帅和副帅的理念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对餐厅产品线如何聚焦做了一些剖析。关于产品聚焦,各家都在动脑筋,对于惯用家常食材的菜馆来说,基本是甲鱼、羊肉、牛肉、猪肉、蛇、水产品而已,万变不离其宗。我在那篇文章里阐述过了,“脱离了本地顾客惯常点菜认知”之外的外来食材,以及“形不成高频消费”的食材,不宜用来做聚焦。 △食材展示区旁边,配上黑板书写菜单,客人点菜更方便 假设你已经明确了自家聚焦的拳头产品,而且也已经得到了顾客的认可,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应该是配置副帅。这个副帅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做“一帅四将”的将首,它在整条产品线里担负的角色和内在逻辑是: 1. 在大桌消费点单时,与主帅是兼容的,可以同时上桌 以湖南地区的点单习惯来说,8人以上大桌点单必然有2道以上的主菜,如果主帅是水产品,相配的一定会是禽类或畜肉类;同样,如果主帅是羊肉、口味蛇之类,则必配水产品。这个时候,副帅是拉高全桌消费额度,同时暗合顾客点单需求的“刺客”。 2. 副帅的替补作用 小桌消费点单,或者老顾客想换口味,有忌口等原因,造成主帅今天不被翻牌子时,副帅可以顺势成为当桌主菜的角色。 3. 个性突破 主帅和副帅之中,至少有一个的味型和呈现方式是要走霸道路线的,中规中矩的味型极难给顾客留下记忆点,你见过湘菜馆子用五元蒸鸡去聚焦的吗? △株洲超鲜餐厅反其道而行之的大炒肉 4. 定价策略 副帅的定价策略应比主帅略低,但只限低一个层次,同时主帅和副帅的设定毛利率均必须高于整条产品线的平均毛利率。 我们要通过有技巧的设计,把顾客引导到大桌:主帅+副帅+溢价时令菜+中端不同味型的配搭菜;小桌:主帅或副帅+溢价时令菜的点菜路数上来,既让顾客轻松、快捷、明了地点单,也不露声色引导顾客点出自家最有把握、利润最好、品质感最强、最有记忆点和传播点的菜品,这才叫高手当中的高手。 两个拳头打人,要比一锤子买卖更有技巧。 离别钩:“两头两尾”的理念 两头是主帅和副帅,两尾是什么?蔬菜和主食。 不管是大桌还是小桌,也不管是4道菜还是12道菜,至少在湖南地区,顾客或许因为价格、口味、速度等各种因素会不点主菜,但一定会点份小菜和主食。 在用餐习惯上,小菜、主食是放在酒酣耳热之后。这个时候,顾客的需求就是要各自好好吃碗饭了。 写文章有个讲究叫做“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起转承合,前后呼应。吃饭也是如此,主帅副帅哪怕再出彩,最后上来的蔬菜和主食泯然众人,甚至蓬头垢面,那对前面所有菜的好感都可能打折扣。 △株洲超鲜餐厅的豆皮焖土鸡蛋 相反,最后的蔬菜或主食如果像张莺莺背后的红娘,青衣淡妆,婀娜登场,那肯定让人眼前一亮,能达到完美收官的效果。有消费能力天天吃而又开始追求养生的那部分客群,最看重的也许是最后这一碟蔬菜、一碗白饭。 所以,甭管你的产品线是30道还是40道,也甭管你的主帅是肉还是鱼,炒好最后的几个时令蔬菜,煮好一锅白饭,蒸好一锅馒头,都是能在顾客临走之时,使出“吃得舒服,下次还来”的离别钩。 多情环:差异化不是赌一张王炸,而是拼一条顺子 多数的餐饮老板和大厨都会在寻求产品聚焦的时候走入一个误区,指望“一招鲜,吃遍天”,一个爆品带活一条产品线,捧火一家店子。这种思路对于品牌周期极短的网红单品店来说,有其合理的逻辑,但对于做综合产品线的中餐馆而言,成功概率近乎于赌大运。 △株洲超鲜餐厅的爆炒蛙 你们不能光盯着那寥寥几家聚焦成功一炮而红的餐馆,还有那么多菜单上恨不能用大红油漆刷上斗大的“本店必点菜”“某某首家”,却依然门庭冷落的餐馆,咱们可不能选择性忽略。 我在前面提到了,自带IP而又符合本区域客人高频消费的食材,不过鸡鸭鱼肉等家常选项。而一个品类里只要当地有比你先行一步的聚焦成功者,你再亦步亦趋,在市场认知上也就是个跟风者;哪怕一样的鸡、一样的鱼头、一样的甲鱼,顾客还是会在从众心理的驱策下首选第一家。 另一方面,那些已经聚焦成功并尝到甜头的餐厅,同样面临一个不可轻视的危机:在这个强手层出不穷,天天都有新店开张的年代,如何延长在顾客心里的品牌寿命? 答案是,在“三四三”结构的产品线里,前、中、后三端再加主食,都有能够扮演差异化角色的产品进入,几个点连接为一条线,形成一个对顾客而言“必有一款适合你”的产品闭环。 还是以一桌10道菜的日常点单结构来分析:前端三成的标签菜本身就是沉淀下来自带个性特征的,顾客至少会点两三道,尾端的时令菜由于更新频率高,又紧跟季节,至少点出2道,那么中端的四成配菜之中,再嵌入2道差异化菜品,这桌菜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已经水到渠成了。 现在,拿起你家的菜单,仔细琢磨一下,前、中、后这三端,有没有设计出这样的差异化因素?牌桌上,一副牌的王炸只有两张。与其赌王炸,不如凑一把顺子更靠谱,对不对?如果我们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爆款,不如把产品结构调整好。 长生剑:放大本味,而止于本味的理念 在被各种调料、半成品误导了十年,在被噱头大于实质的快时尚餐饮折腾了五年之后,浑水终于褪尽,整个市场和有品质要求的顾客群体,理所当然地回归到了讲究吃精、吃清秀、吃食材、吃本味的道路上来。 “凯撒的归凯撒,罗马的归罗马。”喜欢网红打卡的那批年轻群体,自有层出不穷、朝生暮死的网红新店去迎合他们,反正他们要的不是厨师,而是摄影师。 而这批群体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最终也会加入对品质有要求的行列。所以,前面的六种武器都是手段,最后要强调的这一种,才是内藏餐饮本质的长生剑。那就是对食材的敬畏、对时令的敬畏、对烹饪手法的敬畏,这三足共同托起品质的青铜之鼎。 △明档展示的蔬菜一定要新鲜 日本料理流派“四条流”传人四条隆彦有一句话:“日本料理有一条原则,即其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止于该原料所具有的滋味的最高点,禁止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川菜亦有“以小料提鲜,以蔬菜提鲜,以汤提鲜”的原则。主料突出,辅料提鲜,烹而不调,古今中外,殊途同归。能够锁住有消费实力同时又有鉴别能力的优质客户群体的打法,无论展示、体验、差异、味型、产品线结构、定价策略,最终依然是最大限度把顾客的注意力吸引到本味,绝不画蛇添足地过度烹调,企图去篡改本味。 “天下万物发展的终极走向,只会是由繁复化为简单,而不是相反。”最简单的设计才是最高明的设计,返璞归真的菜品,或许才最凸显品质,也最能卖出价钱。 如今跟七成以上餐饮老板见面,大都未语先泪,恨不能相约一头扎进蓝靛厂边的清水河。人工猛涨、原料猛涨,本来就郁闷得要撞墙,见天儿隔壁还咯噔又开一家新店来抢生意。传统餐饮原本平均净利率15%,2018年生生给压缩到了平均10%,整个行业闭店率高达70%(见《中国餐饮报告2018》),这日子真真没法儿过了。 大家都在嚷嚷,产品线要升级、要做减法,要从人均40~60元的红海突围,要有品质感。然而,怎么升级,从哪里下刀做减法,用什么突围,出什么招凸显品质感?老板脸红脖子粗地找厨师长要结果,厨师长心想:要懂这些,我还给你打工嗦? △用箩筐盛装陈列各种蔬菜,很有集市的场景感 好吧,今天我就来跟餐饮老板、厨师长们掰扯下如何设计一条既有差异化,又有品质感的产品线的事儿。一家之言,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考虑到这么枯燥的话题要让大家有耐心看下去,这里我借用古龙先生的名篇《七种武器》来一一论述,毕竟武侠江湖,大家更喜欢看。这七种武器分别是:孔雀翎、碧玉刀、霸王枪、小马的拳头、离别钩、多情环、长生剑。 孔雀翎:进门“生火冒烟”的理念 产品线的体验不单单是指顾客对菜品味道的感受,而是指他们从看到一家餐厅的招牌门头,到入店点餐,直至用餐完毕的整个消费过程的体验感。 什么叫体验感?让顾客从踏进店门的那一瞬间就强烈感受到“这是一个适合吃饭的地方”,最能get (网络流行语,通常表示领悟、明白、理解等意思) 到顾客核心需求点,简单点说就是能打动人心。 新中式也好,波西米亚风也罢,你就是把一家饭馆的装修弄出朵花儿来,对于有消费能力同时见多识广的那拨顾客来说,啥风格没见过? 弄得好,也就两三个月的新鲜劲儿,弄得不好,反而成了俏媚眼抛给瞎子看,人民币贴在墙上、铺在地板上,那可都是要计算进折旧成本和回本周期的。《中国餐饮报告2018》统计说,现如今餐厅平均寿命只有508天,你钱多了撑的? 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让顾客感受到人间烟火气,淡化其他非必要的装修因素,把顾客的注意力最大限度聚焦到菜品本身,才是聪明人的玩法。 换句话来表述就是:要让顾客一进门就能闻到饭菜味,看到吱吱冒火冒烟的现场操作,穿过咕嘟咕嘟滚开的热气再进到就餐区,最好还能听到点热闹的动静。 △热气腾腾的餐厅明档 这还不是传统意义上外包明档那些飞饼、卤档、干捞粉丝煲之类的现场制作,好不容易腾出个能容纳生火冒烟的区域,当然必须是以本店想在第一时间里传达的差异化产品为首选。 柴火菜、煎烤类、木甑饭、高压锅菜、瓦罐煲汤等,都符合这个理念,可以有效地传达本店特色,尽快抓住顾客的观感,进而让他们瞬间产生强烈用餐欲望。这是把明厨亮灶理念进一步前移的打法,最直观的烈火烹油的操作场景,不时传来阵阵饭菜香,才是最好的氛围引导。 大家花钱去看孔雀,冲的不就是开屏瞬间的那一抹绚丽吗? 碧玉刀:利用食材展示区提升差异化区间和溢价区间 餐饮行业绝对是抄袭之风最盛的行业,没有之一。十之七八的湘菜路边店现在都煞有介事地设了食材展示区,大家不约而同地挂些老玉米、摆筐老南瓜、弄些老腊肉,再写几句“猪油自己炼,驴肉自己杀”的标语。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菜单上依然是清炒油麦菜、手撕包菜这些。所谓展示,只是展示而已。 这是由传统餐厅固有的采购和送菜验菜机制带来的痼疾。采购和送菜供应商如果没有产品思路给予的明确要求,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个性化定制哪有大路货得心应手、省心省力? 这就必然出现采购与厨房割裂、出品与时令脱节的尴尬结果。本来一手好牌,偏偏打得稀烂。 事实上,时令菜展示区,在整条产品线结构里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要传达给顾客的价值感有这几个: 1. 与其他餐厅迥异的差异化 隔壁家菜单上是例行公事的油麦菜、包菜,你家是紧跟时令随机变换的洋姜、藠头、芥蓝头,谁更有卖点?这是让顾客的吃鲜需求得到面对面的释放,令顾客在觉得有特色的同时,还能对你家形成用心、贴心的信任度和依赖感。 2. 新鲜度的即时转化 所有展示区摆放的食材,不管是瓜果时蔬还是排骨牛肉,都应是顾客当天可点,即时能吃的。所谓的“好食材,会说话”,应该强有力地给顾客传递出新鲜、讲究的品质感。 △衡阳西乡柴门的煲汤 ![]() △衡阳西乡柴门的蔬菜展示区 3. 溢价空间 举个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点,白萝卜是冬季最普遍,也是最廉价的食材之一,在大量上市后,顾客都知道这个菜大致卖多少钱,这就是俗称的“大路菜”。 株洲朱亭镇餐厅老板老谢在萝卜还未完全成熟之时,很聪明地把不过小儿拳头大小的白萝卜(俚语叫萝卜崽子) 脆生生地摆出来,再用湖南乡间最质朴的手法,切片加猪油、干辣椒粉、盐等烹制成菜。成本不高,卖得挺贵,但顾客不但必点,而且评价极好——别的店没有嘛,想不到嘛,怕麻烦嘛! 4. 时令展示区和现场随看随点方式能提高整条产品线的更新频率,也是提升顾客好感的有效手段 效率也好,体验感也罢,都是传统菜单完全不能比的。 老顾客要求换新菜?有比紧跟时令的脚步随时换菜更快、顾客体验也更好的方法吗?时令菜展示区变现的最有力方式,就是不止让顾客“看”,而且必须在展示区及时“点”。随看随点,随点随上,结合第一点里说的“生火冒烟”的场景落地,形成有生气、有温度、有互动的用餐前氛围。让顾客相信你家的新鲜和品质与众不同。 霸王枪:“三四三”的产品线结构 敲黑板,重点来了。 我们先搞清一个问题,你家的餐厅应该有多少个菜合适?答案很简单,你家厨房有几个灶头,对应的热菜菜品极限是其十倍。 在经营实战中,很多高手不约而同地表述出同一个观点:一个厨师除非天赋异禀,否则在实操中能够把控好的菜,绝不超过10道。换言之,你家如果是4个灶头,那么能够做稳、做好的热菜,也就三四十个。产品线越精炼、 菜品结构简单,食材越新鲜,损耗越小。我听过郴州一家餐厅老板哭诉说:厨房标配5个人,菜单上多达80道菜,顾客还天天投诉无菜可点…… 明确了这个重点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什么叫做产品线结构设计的“三四三”原则。 1. 前端30% 永远不换的标签菜。这三成的菜就是一家餐厅经过市场检验或者精心设计的必点菜。在整条产品线里,这批菜就代表你家的特色,是顾客甄选和记住你的标签。 2. 尾端30% 前面阐述过食材展示区的时令生鲜菜,以及结合厨房每天产生的边角余料结合的半荤菜,这些是每周乃至每天都可以随机更换的。 还是那句话,有洋姜就写洋姜,有藠头就写藠头,有湖藕就写湖藕,卖完拉倒,明天请早。天天的菜都是水灵新鲜的,黑板上的菜名随时都是有变化的。顾客第一顺序接触的就是这批新菜,还会说没菜点? 餐厅要付出的,是厨师长或出品总监天天都要跑菜市场,甚至去乡下赶集。搜罗来好的食材后,还要反复钻研怎么搞出最好的味道。我也知道这挺累的,不过如今哪里有躺着赚钱的餐饮呢? 3. 中间40% 按一桌8位客人点10道菜的惯常消费习惯而论,前端三成的标签菜及尾端三成的时令菜会各点两三个。所以中间这四成菜品在产品线里担负着配合的作用,让顾客能配出一桌味型、口感合意且价格合理的菜。 同时,厨房研发的新菜,具有差异化潜质的菜,也会在这四成的中端区域里接受市场实战的检验。 这四成的更换频率,应根据点单排行数据,每月更换其中的20%即可。而研发出的新菜,如果在半年时间内保持点单数居高不下,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前端的三成,成为本店的标签之一。 你看,这样一划分,是不是觉得整个定菜和换菜的思路更清晰明了? 西哥/文、图 编排/Hana 订阅2022年《四川烹饪》期刊方式 识别或点击蓝色链接,进入订阅页面 ☟ 1.邮政网订阅: 邮政报刊订阅网 2.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62-50 3.微店订阅或微信支付至微信号18980751350 上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