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英雄与奸贼

 风雨黄昏后 2021-12-04

识鉴第七·1

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1

想办法求取一个好名声,在汉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至少对于打算走上仕途的人来说是这样的。

汉朝的选官机制很简单——察举制。自上而下,是政府的考察;自下而上,是地方的推举。

考察推举的标准更简单——看你是否有名气。名气可以是关于德行,也可以是关于学问,还可以是关于能力……

名气,也可以理解作好名声。好名声从何而来呢?

最可靠的,自然是盯着你长大的街坊邻居了。你从小到大,在哪儿撒过尿,在哪棵树上掏过鸟,翻过谁家的墙……他们能一件一件地说得清清楚楚。碍于邻里面子,可能不会当面说啥不好的,但背地里某个人如何如何,他们知根知底。

次之,则是那些身居高位或者归隐山林的饱学之士,他们往往有非凡的见识,评价含金量比较高,又加上民间对读书人的敬重,他们往往可以扭转民间舆论风向。

2

乔玄,属于后者。他有学问,很早就开始研究《礼》及《严氏春秋》,颇为有名。官位也高,做到了尚书令。为人,他赏罚严明;做事,他颇具才略。最关键的是,他擅长看人。看人就是综合评价一个人。

而那时的曹操,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太学生。其实这样说也不大对,他是学生中的一个小混混。与普通小混混不同的是,他聪明,而且果决。不过聪明用错了地方就成了奸诈,果决用错了时间就成了毒辣。

曹操喜欢的是吆五喝六,喊上一群狐朋狗友,左牵黄,右擎苍,纵马洛阳城,冲出城门,尖声呼啸,到林子里去打猎。还和好朋友袁绍一起混到人家婚礼现场,劫持过新娘子。夸张点说,学生时代的曹操,除了学习什么都做,什么都学就是不学好。

他名声不佳是板上钉钉的事。

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清议名流往往依附于他们。袁绍一丁点都不发愁所谓名声的事儿。

但曹操不同。曹操本身名声不佳也就算了,更惨的是他是曹腾的孙子。

曹腾是谁?宫中的中常侍,大太监。

太监在当时是什么地位?清流名士的肉中刺眼中钉。几次党锢之祸就是名士与宦官的角力。虽然曹腾并没有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情,但反对太监在当时是政治正确。比如说,曹操的同学,南阳籍的宗世林,就非常瞧不上曹操。曹操三番五次想要和他交往,都被冷冰冰地拒绝。

等到需要为未来谋出路的时候,曹操终于发现,自己这个官三代无法和人家袁绍这个官N代相比。

——他不止名声不佳,而且还是天生站在清流名士的敌对阵营中。

此时,是乔玄帮助他了一把。

3

乔玄帮助曹操的动机,完全称不上高尚。

其实此时虽然曹操的名声不佳,但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没有官场出路,只是可能会困难一些、会更被人瞧不起一些而已。

乔玄帮助曹操,不过是顺水推舟做个人情买卖罢了。其目的是希望曹操能够照顾一下他的子孙后代。

因为,“天下方乱,群雄虎争”。

乱世,最看重的不是名士,而是英雄。名士在乱世是活不下去的,英雄才是乱世的主角,纵横捭阖,逐鹿问鼎。

乔玄看重的是曹操最后拨乱反正的潜力。

所以他给出了“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的评价。

这还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觉着自己的评价分量还不足,又推荐曹操去见许劭。

4

许劭是当时人们认为的最善于发现人才的二人之一。

曹操准备了厚重的礼物,言辞卑微,请求许劭给一评价。

许劭一言不发。

曹操,他还瞧不上眼。

曹操赖着不走,必须要许劭给个评价。

许劭跟前,客人走了一波又来了一波,许劭与他们言笑晏晏,却始终不理曹操。

终于,又一波客人走了,曹操走上前去,抽出了随身携带的利刃。

许劭不得已,只好给出了一个评价:“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与乔玄的评价意思一样,“清平”就是“治世”,不过把两句的顺序颠倒了一下。

很像是在敷衍,对吧?但曹操很高兴。

同样的话,乔玄说出来和许劭说出来分量是完全不一样的,许劭的评价价值连城。而许劭说他是英雄。

乱世,是英雄的时代。

许劭的评价的另一半大可不必关心,毕竟这不是一个清平的时代,而乱世的英雄,本就是要浴火而生、沥血而成,又有谁不是奸诈毒辣的呢?

2018年6月3日星期日

·END·

《世说新语》课程作品:

关于《世说新语》的一份个人书单

中二少年王羲之

原创歌曲:阮籍

《世说新语》写作作品选(九)

《世说新语》写作作品选(八)

《世说新语》写作作品选(七)

王羲之:困苦之中,亦自有乐事

一代枭雄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世说新语》写作作品选(六)

《世说新语》写作作品选(五)

《世说新语》写作作品选(四)

《世说新语》写作作品选(三)

《世说新语》写作作品选(二)

《世说新语》写作作品选(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