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司马迁的人生理想

 风雨黄昏后 2021-12-04

司马迁是历史上一个独特的人物,他有着自己的节操。但在他的那个时代的他却饱受侮辱,深陷舆论之中。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思想在支撑着他?

这次我主要以《太史公自序》为材料,进行分析。

经过多年混战,汉朝建立了。众所周知,经过战乱,民生凋敝,人民谁也不想再折腾了,朝廷也不敢再折腾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实施了起来。朝廷运用“黄老之道”把天下治理得太平,人们安居乐业,迅速富裕了起来。大家都很喜欢汉文帝和汉景帝。如果你问当时的官员:“天下为何如此太平?”他们会说:“那是因为皇上圣明。”如果问文帝、景帝,他们会说:“无非是采纳了贤臣们的建议、运用了先人的智慧罢了。”

差不多有50年,文景之治过去了,新的皇帝谥“汉武帝”。没错,听名字就知道他喜欢生事儿。于是,人民的生活立即改变,“文景之治”时的休养生息,太平富庶结束了,税变多了,成年男子要放下锄头,赶赴边疆,在家悠闲织布养蚕的妇女瞬间变成思妇。总之,一切都变了。除了这些,汉武帝还同时打起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旗号。于是,昔日与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使人们对以前的“黄老之治”产生依恋,对“独尊儒术”形成畏惧憎恨的心理。不过,汉武帝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他一心想着怎样对付自己身后的那位老邻居——匈奴吧。

司马迁和汉武帝是同时代的人,他比汉武帝小11岁。他自称自己的先祖都是皇亲贵族(似乎也确实是的),历代皆为史官。年轻的他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同时游遍各地,采集民风民俗(“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同时他还参加了汉武帝举行的泰山封禅。有如此广阔的游历,司马迁自然是史官的不二之选。

和当时很多人一样,司马迁似乎也认为“文景之治”比“独尊儒术”要好,况且他的家学是道家。像汉武帝这样“劳民伤财”的人怎么能够受到他的高度赞扬?在《太史公自序》里,他把他的家学也给抖了出来,主要是他的父亲司马谈对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要旨的评论,总体来说把道家说得比较完美,说道家对其他的五家要旨取长补短,互补为用。而对其它的都说得有好有坏,利弊咸陈。这应该是由于他的家学与时代背景造成的。同时,总体看来,司马谈对儒家的负面评论比较多(主劳而避逸,博学而寡要,劳而少功,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总体来说就是“没用”“不合时宜”“劳而少功”。虽说这是司马谈的观点,但也几乎同等于司马迁的了。因为司马迁如果觉得老爸的学说是错的,完全可以不写,所以既然写下来了,就说明司马迁是赞成的。同时,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还复原了一些自己和父亲的对话,十分感人。不得不说他受家学的影响很深。

于是司马迁顺利当上太史公了,他十分兴奋,踌躇满志。可以理解他是为了继承家业而激动,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激动。不过,还有一件可能令他更为激动的一件事情,就隐藏在他和朝廷的一位大臣的对话当中。司马迁把这次对话写在了《太史公自序》中,似乎也想表达这层意思。不然的话,这个占了很大篇幅的对话似乎没什么用意。

那位朝廷大臣的官比司马迁高(至少俸禄是司马迁的好几倍),名叫壶遂,现任上大夫。

首先司马迁先发话。(这段对话应是司马迁节选的一部分,不然司马迁的第一次发言会令人感到毫无根据。)他说:“司马谈说:'自周公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现在又过了五百年,不应该再出现一个能续写孔子的《春秋》、能像周公一样制礼乐的圣贤吗?’这个圣贤就是我啊,天意在我啊!我怎么能够推让这一重责呢!”

面对司马迁的这种超自恋行为,壶遂问了一句:“以前孔子为何要写《春秋》?”

这句问话,似乎打开了司马迁的话闸子,他立刻涛涛不绝地讲了起来,引经据典。主要说孔子知道当时的周道颓废,诸侯雄起,自己无法再说什么仁义道德的话来挽救时局了。所以孔子写出了《春秋》,褒贬评定当时的各国大事,欲以用这样的方式将道理昭示于世人(后人)。

当司马迁酣畅淋漓地说完这些话之后。壶遂抓住了司马迁话中的一个漏洞(正因为抓到了漏洞,这才是司马迁把这段对话放在太史公自序里的原因)。壶遂问道:“在孔子的时候,孔子的上级没有称职的君主,手下没有贤能之士,所以才写了《春秋》来将礼义治世的思想宣示于后人。现在我们皇上圣明,你手下的人也很好,这还不够吗?你现在写《史记》,又是想要表明什么意思?”    这下司马迁就尴尬了,于是他只好先表示自己对这个问题十分为难,然后引经据典,表明皇上十分圣明。最后说壶遂把自己写史记比作孔子编《春秋》不恰当。于是对话就结束了,但司马迁确实有点效仿孔子编《春秋》的意思,因为他写的《史记》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如果司马迁最后的观点只是自己写《史记》不是讽刺黑暗的朝廷,而是所谓“述故事”而已的话,司马迁就不会把他和壶遂的对话以如此之长的篇幅写在《太史公自序》里了。我认为造成他痛恨汉武帝的原因,有他的家学影响和民风所致,也有时势在推动。同时,从他为李陵的辩护中,我们还可得知司马迁虽然痛恨汉武帝,但仍然希望有机会去拯救他(不然司马迁就不会去为李陵辩护了)。结果汉武帝使他失望了,所以他也就死了心,真真正正的写起第二本“《春秋》”来。

司马迁的一生很像孔子,由于他的家学和时势的影响,他对汉武帝产生了厌恶之情。但他毕竟生逢治世,汉武帝又是皇帝,凤凰择木而栖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试图去改变那个“木”了。所以他对汉武帝不死心,直到经历李陵之祸后,他才逐渐认清自己的使命(写《史记》)。这也大概是为什么司马迁在谈论到《春秋》的时候能说那么多感想的原因吧。 这就是司马迁思想的转变。可以得知,他的思想转变是由对汉武帝的厌恶到对汉武帝的绝望的(受宫刑后司马迁谢绝了为任安求情),可以推测,在这两者之间的过渡时候,他在纠结自己是不是和孔子一样“上不得任用”的人。他的思想是慢慢过渡的,并没有明确的节点。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主要转变时间是在李陵之祸过后,因为他下狱的原因是进谏汉武帝,进谏汉武帝表明他那时对汉武帝是抱有一定希望的。同理,我们可以推测司马迁下狱时,是他思想转变的主要时间。

司马迁:自我实现的价值

梵高:看似疯癫最清醒

三毛:她的故乡在远方

德兰:爱自己,爱他人,不需要任何理由

邓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舞者

奥黛丽·赫本:一生的舞者

“真实的”奥黛丽·赫本

林肯:正义的伸张者

赞赏请注明篇目,以便转交“稿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