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摘要及总结

 CjsHXMz 2021-12-04

七个习惯的简要定义与架构图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习惯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摘抄:

  • 仅仅研究世界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我们看世界时所戴的“透镜”,因为这透镜(即思维方式 )往往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 我正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 —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 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盲目积极乐观(PMA)。但这种用“阿司匹林”和“创可贴”来治疗心灵痛苦的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

  • 我并非暗示个人魅力论所强调的因素不具效用,比如个人成长、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积极思维和影响力方面的教育等,有时确实是成功的要素,但只居于次要,而非主要地位

  • 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

  • 我们的本质要比言行更具说服力

  • “Paradigm (思维方式 )”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现在多用来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

  • 我们可以把思维方式比作地图。有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建立思维方式或者绘制地图,然后借此观察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但是地图不等于地域本身,它只是一种“主观的事实”,是对某一地域的描述。假设你想去芝加哥中心区的某个地方,地图本应该帮助你到达目的地,但是由于印刷问题,你得到了一张标注为芝加哥,实际上却是底特律的地图。你能想象无法到达目的地的那种沮丧和无助吗?你可以改变行为,比如更努力,更勤奋,更迅速,但是这种努力只会让你更快地到达错误的地点。你还可以改变态度,比如更加积极地思考,但你仍然到不了正确的地点。或许你并不在乎,因为你抱着积极的态度,不管到了哪里你都高兴。 但关键是,你还是走错路了。根本问题不在于你的行为和态度,而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

  •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方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态度与行为源自这种假定,对事物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 别人的观点虽然有异,但也是清楚而客观的。“立场决定观点。”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方式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验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 我们不可能打破法则,只能在违背法则的时候让自己头破血流---《十诫》

  • 任何人只要对人类历史的盛衰兴替有深切了解,都会承认这些原则是颠扑不破、历久弥新的。国家社会的存亡与兴衰,往往就取决于是否能遵奉这些原则。我所强调的这些原则,并非一些深奥玄妙的宗教哲理,也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宗教或信仰。可以说世上各主要宗教、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几乎都涵盖了它们。这些不辩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领神会,就好像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不分种族肤色,人人具备。即使被社会流俗或个人否定而隐晦不彰,但它们依然存在。

  • 公平\诚信\正直\服务\潜能\

  • 实践是个别的、具体的,而原则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如果我们把原则内化为习惯,就能够用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

  • 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 我们的思维方式,无论正确与否,是我们的态度与行为的根本,归根到底,是我们的人际关系的根本。

总结要点:1 思维方式是为人处事的根本,是经历过的事情和环境所形成的主观理念,它可能不对,要不断审视、改变2 从思维方式由内而外进行改变,才是治根3 原则是颠扑不破的指南,技巧性是次要的。要以品德原则为中心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习惯概论摘抄:

  •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亚里士多德

  •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 而真正的效能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 人类所拥有的资产,基本上可分为物质资产、金融资本以及人力资本三大类

  • 效能在于平衡。一味重视产出会导致糟糕的健康状况、耗损的机器设备、透支的银行存款或破裂的人际关系。而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每天长跑三四个小时的人,宣称可以因此多活十年,却不知大好时光都在跑步中流逝。又好像那些只知念书,不肯生产的人,坐享别人的金蛋,自己永远不敢面对现实。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摘抄:

  • 如果我们仅仅通过“社会之镜”(Social Mirror),即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以及周围人群的意见、看法和思维方式来进行自我认知,那无异于从哈哈镜里看自己。零星的评语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与其说是影像,不如说是投影,反映的是说话者自身的想法或性格弱点

  • 弗兰克尔是一位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影响的决定论者。该学派认为一个人的幼年经历会造就他的品德和性格,进而决定他的一生。

  •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 消极被动(Reactive)。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天气状况所影响,比如风和日丽的时候就兴高采烈,阴云密布的时候就无精打采。消极被动的人还会受到 “社会天气”的影响。

  • 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尽管这些事的确会让人身心受创或者经济受损,但是品德和本性完全可以不受影响。

  • 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往往会暴露出推卸责任的意图

  •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 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

  • 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可以从他的言谈中看出端倪,与关注圈相关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eg“如果我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与影响圈相关的语句则多半体现了这个人的品德修养,例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体贴……”.

  • 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应该说是我们给了外部环境控制自己的权力

  • 让他人或外界条件作替罪羊要容易得多。但是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应该为自己营造有利环境,而不是坐等好运或噩运的降临

  • 不断的指责不但无法使人改过迁善,反而会令人恼羞成怒。

  •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与回应,但后果仍由自然法则决定,非人力所能左右

  • 对于已经无法挽回的错误,积极主动的人不是悔恨不已,而是承认往日错误已属关注圈的事实,那是人力无法企及的范畴,既不能从头来过,也不能改变必然后果。

  •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 )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 )。对于这三类问题,积极主动的人都是由影响圈着手,加以解决。

  •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 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这显然在影响圈范围内, 本书第二部分“个人领域的成功”中讨论到的习惯一、二、三即属于这一类。

  •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 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这在第三部分“公众领域的成功”的习惯四、五、六中有所论述。

  • 无法控制的问题: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

总结要点:1 心情、选择应该少被外界所干扰,由自己的需要出发;(自我意识)2 没有不得不,而是自己的积极选择;遇到不好的外界环境,做出改变;3 人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但结果却是由自然法则来确定的,所以要顺原则做选择 。

习惯二 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摘抄:

  • 当我看到王者与其废黜者的墓碑并肩而立,生前为不同观点唇枪舌战的文人墨客的遗体相邻而居,不禁感到那些内讧、派系斗争、人间是非的渺小

  • 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毕竟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

  • 忙碌的人未必出成果

  • 你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这样看来,我们梦寐以求的名利、成就和财富可能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要的。

  •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 “第一次的创造”未必都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有些人自我意识薄弱,不愿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结果就让影响圈外的人或事控制了自己,其生活轨迹屈从于家庭、同事、朋友或环境的压力。 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这些人的人生剧本就源于早年的经历、所接受的教育或外界条件的制约。

  • 自我意识、良知和想象力这些人类的独特天赋让我们能够审视各种第一次的创造,并掌控自己的那一部分,即自己撰写自己的剧本。

  • 习惯二“以终为始”的另一个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但领导(Leadership)不同于管理(Management)。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

  • 成功,甚至求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因此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导都重于管理。

  • 制订个人使命宣言必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基本的思维方式就在这里,即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透镜”。

  • 不论你是否意识得到,人人都有生活中心,它们对生活各方面的强烈影响毋庸置疑

  • 人类的需求等级中,生存基本需要和经济安全感排在第一,如果得不到满足,那么人类的其他需要便难以实现。

  • 以正确原则为生活中心可以为发展上述四个支撑人生的因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对正确原则的认识和理解受限于我们对自己和世界本质的了解,也受到时下流行的与原则相背离的哲学和理论的影响。我们的局限性是可以逐步改善的。理解成长的原则可以让我们在寻找正确原则的时候充满自信,相信学得越多,就越能以正确的视角更清楚地观察世界。原则不会改变,但我们对原则的理解可以改变。

  • 心灵演练与确认 施行自我领导不是只要撰写一个使命宣言就成了,它是一个确立愿景和价值观,并让自己的生活遵从这些重要原则的过程。右脑会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你进行心灵演练(Visualization),并对正确行为加以确认(Affirmation)。这会让你的生活更符合使命宣言,也是“以终为始”的另一种应用。确认应该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个人、积极、果断、可视、情感。例如, “发现子女行为不当时,我(个人 )能以智慧、爱心、坚定的立场与自制力(积极 )及时应对(果断 ),结果让我深感欣慰(情感 )。”

  • 许多组织,包括家庭,都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成员并不认同集体目标。唯有参与,才有认同,这个原则值得强调再强调。

总结要点:1 以自己的生命意义为目标度过每一天,你会发现所有吵架生气都是在浪费时间2 只有明白要做什么,才不会浪费力气在不该放的位置上3 你在死亡的时候想获得的评价,才是你自己所认同的成功4要以原则为关注中心,而不是外界事物5 用想象力和良知进行两次创造:想象力想象出远景,良知进行指导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摘抄:

  • 以原则为基础安排人生

  • 有效的自我管理所涉及的大都是左脑所擅长的能力:分解、分析、排序,具体运用以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等

  • 独立意志指的是做出决定和主动选择,并根据这些决定和选择采取具体行动的能力

  • 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务优先安排。

  • 如果你能够成为高效率的自我管理者,那么你的自律就是由内而外形成的,是独立意志的具体表现,你所信奉与追随的就是内在的价值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生要旨。有了独立意志和诚信人格,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 冲动以及情绪,服从这些价值观的约束

  • 成功者能为失败者所不能为,纵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为了理想与目标,仍可以凭毅力克服心理障碍

  • 克服这种心理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使命,要有习惯二中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内心要有燃烧的激情,让自己对所有其他不相关的事情大声说“不”。 克服这种心理还需要有独立意志,愿意为自己所不愿为之事,能够做到在特定时刻始终坚持自己的既定价值观,不屈服于一时的冲动和欲望

  • 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

  • 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 紧急意味着必须立即处理,紧急之事通常都显而易见,推拖不得;也可能较讨好、有趣,却不一定很重要。

  • 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

  • 在时间管理矩阵中,第一象限事务既紧急又重要,需要立即处理,通常被称为“危机”或“问题”。有人觉得,这类事务会消耗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整天都在处理危机,满脑子都是问题,忙于应付各种紧迫任务。如果你过分注重第一象限事务,那么它们的范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 有些人每天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疲于奔命,因此只能借助第四类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务来逃避现实,稍微放松一下。在这些人的时间管理矩阵中, 他们把90%的时间花在第一象限事务上,而余下的10%中的大部分则用在第四象限事务上,用在第二和第三象限事务上的时间则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是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处理危机的人所过的生活。

  • 还有一些人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紧急但并不重要的第三象限事务上,却自以为在致力于第一象限事务。他们整天忙于应付自认为十分重要的紧急事件,殊不知紧急之事只是别人的要事,对别人重要,对自己就不一定了

  • 有些人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第三和第四象限事务上,可以说他们过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

  •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象限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急,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象限事务来减少第一象限事务的数量。

  • 第二象限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 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

  • 若要专注于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人各有志,各有优先要务。必要时,应该不卑不亢地拒绝别人,在紧急与重要之间,知道取舍。

  • 时刻牢记你要拒绝,有时可能是拒绝生活中紧急的事情,甚至是很重要的事。 但是即使它们还不错,却会阻碍你把其他事情做到最好。

  • 我们一天中可能会同意或拒绝很多次。因此以原则为中心和关注个人使命宣言,我们就有足够的智慧做出判断

  • 以配偶或金钱、朋友、享乐等为中心,容易受第一与第三象限事务羁绊。至于自我中心者难免被情绪冲动所误导,陷溺于能博人好感的第三类活动,以及可逃避现实的第四象限事务。这些诱惑往往不是独立意志所能克服,只有由至诚的信念与目标出发,才能够产生坚定说“不”的勇气。

  • 第一代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第二代理论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立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 争取最高的效率。第三代时间管理法有它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人发现,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崩得死死的,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以及享受意外惊喜的机会。于是许多人放弃这种过于死板拘束的时间管理法,回复到前两代的做法,以维护生活的品质。现在,又有第四代理论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

  • 第一代的时间管理理论丝毫没有“优先”的观念。固然每做完备忘录上的一件事,会带给人成就感,可是这种成就不一定符合人生的大目标。因此,所完成的只是必要而非重要的事。然而好此道者不在少数,因为阻力最少,痛苦与压力也最少。而且随大溜让人感到安全和兴奋。组织纪律和备忘录让人们有种错觉,就是他们不必对结果负责。但是第一代经理人不是高效能人士。成果稀少,生活方式无助于提高工作能力。

  • 第二代经理人自制力增强了,能够未雨绸缪,不只是随波逐流,但是对事情仍没有轻重缓急之分。他们很少有重大成就,总是受到计划的限制。

  • 第三代经理人则大有进步,讲究理清价值观与认定目标。可惜,拘泥于逐日规划行事,视野不够开阔,难免因小失大。第一、三象限事务往往占去所有的时间, 这是第三代理论最严重的缺失。另外,第三代经理人不能平衡地规划不同角色。而且每天的安排过于密集难以实现,导致人们常想抛开计划去做第四象限事务。这种时间管理无助于人际关系,反而加剧了矛盾。

  • 自我管理四步骤:

  • 1 确认角色(自己需要扮演的社会中的不同角色)

  • 2 选择目标(第二步就是思考下一个周计划中每一角色下你最想做的一两件要事,作为你选定的目标。)这些目标中一定要有几个第二象限事务,最好让这些短期目标与使命宣言中的长期目标相关联。即使你还没有撰写个人使命宣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每个角色中哪些事情是比较重要的,并为每个角色确立一或两个目标。

  • 安排进度 第三步是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周计划)

  • 表5-2的周计划中19个重要目标大都属于第二象限事务,请注意看对它们的时间安排以及具体的行动计划

  • 即使为19个重要目标中的每一个都安排了具体时间,日程表的右侧还留有很多空白让你去安排别的事情。这种以周为单位、以第二象限事务为中心的日程表不仅能让你做到“要事第一”,还能让你有充分的自由和灵活性以应付突发事件,让你在必要的时候更改约会时间,让你从事一些联络感情和与他人交往的活动,让你享受到发自内心的乐趣。你会感觉很踏实,因为你知道自己已经安排好了一周的要务,照顾到了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重要领域。

  • 原来的每日计划变成了每日调整,即根据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的意外发展及崭新机会对每天的要务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 当你每天早晨审视自己一天的日程安排的时候,你会看到,由于内心的平衡, 自己已经为角色和目标进行了合适的优先排序。这种日程安排是灵活的,是右脑运作的结果,是建立在自己对个人使命的认识的基础上的。

  • 你也可以运用第三代时间管理方法中的A、 B、 C或者1、 2、3来为每天的事务排序。在周计划的框架下,这种按重要性优先排序的方法可以让每天的事务安排有所侧重

  • 它比第三代理论高明之处在于: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良知为导向,针对个人独有的使命,帮助个人平衡发展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并且全盘规划日常生活

  • 以一个星期为单位计划生活( 需要的时候可以对每天的安排作适当的调整 ),这让你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不必局限于短暂的一天时间。通过审视自己的主要角色而让自己保持清醒,经常想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 授权——高效能的秘诀

  • 指令型授权是让别人“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做完告诉我”。大部分生产者都具有这种指令型授权的行为模式。

  • 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这种授权类型要求双方就以下五个方面达成清晰、坦诚的共识,并做出承诺。预期成果 双方都要明确并理解最终的结果。要以“结果”,而不是以“方法” 为中心。要投入时间,耐心、详细地描述最终的结果,明确具体的日程安排。指导方针 确认适用的评估标准,避免成为指令型授权,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事先告知对方可能出现的难题与障碍,避免无谓的摸索,但不要告诉做什么。 要让他们自己为最后的结果负责,明确指导方针,放手让他们去做。可用资源 告知可使用的人力、财物、技术和组织资源以取得预期的成果。责任归属 制定业绩标准,并用这些标准来评估他们的成果。制订具体的时间表,说明何时提交业绩报告,何时进行评估。明确奖惩 明确告知评估后的结果— —好的和不好的— —包括财物奖励、精神奖励、职务调整以及该项工作对其所在组织使命的影响。

  • 信任是促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但这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且还有可能需要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拥有符合这种信任水平的能力。(eg:让孩子自己收拾房间)

  • 对不够成熟的人,目标不必太高,指示要详尽,充分提供资源,监督考核要频繁,奖惩更直接。对成熟的人,可分配挑战性高的任务,精简指示,减少监督考核次数,考评标准则较为抽象。

总结要点:

  1. 时间要放在第二象限

  2. 学会说不

  3. 学会授权

  4. 以目标为主要事项,以周为单位计划日程,以重要事为先每日调整

人际关系的本质摘抄

  • 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要紧的不在于言语或行为,而在于本性。言不由衷、虚伪造作的表面功夫很快就会被识破,何以建立圆满的互赖关系

  • 能够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这使别人对我更加信赖,必要时能发挥相当的作用,甚至犯了错也可用这笔储蓄来弥补。,粗鲁、轻蔑、威逼与失信等等,会减少情感账户的余额

  • 越是持久的关系,越需要不断的储蓄

  • 这种情形在青春期子女身上尤其明显。如果亲子交谈的内容不外乎“该打 扫房间啦,扣好衬衫的扣子,用功读书,把收音机音量开小一点,别忘了倒垃圾”等等,情感账户很快就会透支。于是,当你的儿子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他不会敞开心扉接受你的建议, 因为你在他那里的信用度太低,你们之间的交流是封闭的、机械式的。尽管你睿智而又博学,可以助他一臂之力,但是就因为你已经透支,他不会为了你短期性的感情投资而影响自己的决定,结果可能是长期的负面影响。对他好一点的机会其实很多,比如看到他对滑板运动感兴趣,就买一本相关的杂志带回家给他,或者在他做事的时候,走过去问问他是否需要帮助,还可以带他出去看电影或吃冰激凌。又或许最重要、最有效的投入只是听他说说话,不要插入你的判断,不要老把自己的过去搬出来,只是单纯聆听,试着理解他,让他知道你在乎他,并且尊重他。

  • 建立和维护关系都需要时间

  • 理解他人、注意小节、信守承诺、明确期望、正直诚信、勇于致歉、无条件的爱、一对一的人际关系、问题的反面是契机、

  • 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障碍都源于对角色和目标的期望不明或者意见不一致

  • 如果能对不在场的人保持尊重,在场的人也会尊重你

  • 真诚的道歉是一种感情投资,但是一再道歉就显得不真诚,会消耗你的情感账户,最终会通过人际关系的质量反映出来

要点归纳:真诚、长期维持习惯四 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摘抄:

  •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

  • ,有时候这个模式并不适用。比如我不会放弃我的孩子和妻子(如果有必要的话,妥协会更好,这是双赢的较低模式 )。

  • 诚信、成熟、知足

  • 富足的心态(Abundance Mentality)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

  • 你对双赢的态度越坚持,越真诚,越积极,越投入,你对他人的影响力就越大。

  • 传统权威型监督以赢/输为模式,是情感账户透支的结果

  • 你鼓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想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应该建立配套的奖励体系

  • 通常情况下,问题都源于体系,而不是人。再好的人置身于一个糟糕的体系中,也不会有好结果。想赏花就要先浇水

  • 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再次,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最后,找到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路径。

要点总结:

  • 从对方角度看问题,真诚、双赢,或者好聚好散

习惯五 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摘抄:

  • 首先去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关键

  • 我们的聆听通常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 “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儿童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 移情(Empathy)不是同情(Sympathy)。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 四种“自传式回应”(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倾向: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 正确的沟通方式也就是移情聆听,至少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复述语句,这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父:“你已受不了了,觉得上学太无聊。”第二阶段加入解释,完全用自己的词句表达,但仍用左脑的逻辑思维去理解。父:“你不想上学了。”第三阶段掺入个人的感觉,右脑发挥作用。此时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 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父:“你觉得很有挫折感。”第四阶段是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父:“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运用这四个阶段的方式沟通,不仅能了解对方,更能帮助对方认清自己,勇于表达

要点总结:

1、思考别人遇到事情的思路、担忧、处境,然后再进行沟通、表达

2、以共情复述他人话语的方式达到共情,然后在对方吐露心声后才能提供意见,很多时候对方只是需要一个感情出口

习惯六 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摘抄:

  • 人们在解决问题和下决定的时候往往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玩弄权术、唇枪舌剑、彼此提防、争权夺势和放马后炮等消极无益的事情上。这就像是开车的时候一只脚踩油门,另一只脚却踩刹车。

  • 问题是独立的人都想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取得成功,他们或者借助权势力量实现赢/输模式,或者通过讨好每一个人来实现输/赢模式。缺乏安全感的人认为所有的人和事都应该依照他们的模式。

  • 右脑主管直觉、创造和印象,左脑主管分析、逻辑和语言

  •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

  • 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要点:秉持着双赢的目标,接纳他人的想法,尊重差异,达到高效率合作

习惯七 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摘抄:

  •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

  • 身体层面:身体层面指有效呵护我们的身体——健康饮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锻炼。锻炼属于第二象限事务,我们并非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想想看每周只需要用3~6个小时,或每天最少花30分钟锻炼。考虑到这一习惯对一周当中余下162~165个小时的巨大益处,这点时间真的算不上什么。

  • 精神层面:有些人是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或音乐作品来实现精神层面的更新,还有些人是通过与自然交流来达到同样目的。

  • 智力层面:智力层面的更新主要靠教育,借此不断学习知识,磨砺心智,开阔视野。养成定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是拓展思维的最佳方式,这是第二象限事务,人们可以借此接触到当前或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的时候实践习惯五,则会事半功倍;否则,如果尚未真正理解作者的初衷,就根据自身经历过早地做出判断,就会事倍功半。

  • 社会/情感层面:社会/情感层面的更新并不像其他层面的更新那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我们可以在与他人的日常交往中完成这项工作,但练习还是必要的。。知足心态让我们意识到,反映他人的正面形象并不会贬低我们自己,反而会使我们更强大,因为它增加了我们与其他积极主动者有效交往的机会

  • 要实现这个良性循环,就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并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路线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

  • 请记住,偶尔放纵一下实际上对你有利无害。它会激发内啡肽,可以缓解痛感并对情绪产生有利的影响。它是一种满足,你不必放下自律的武器,只是放松一下。放纵一下有助于控制自己的渴望,而不至于让渴望变为一次狂欢。

要点总结: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四方面不断更新完善自己,如何活好这辈子,自己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开始按七个习惯生活如果你希望在这瞬息万变、起伏不定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蓬勃向上,你必须在生活中经历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要避免平庸、停滞和自满,需要强大的积极性、愿景和自律,而且只有当你愿意付出必要的努力达成个人的成功之后,才可能做到。 要开始七个习惯,请考虑下列步骤: ◆ 学会安静、沉思和在沉默中生活。 仔细考虑使命宣言和独特的人类天赋。你还必须从小事开始,这样你就不会许诺过多而力有不及。 ◆ 不断磨刀,每天花时间在四个方面让自己休整更新:身体、精神、智力和社会/情感。 作为自我更新过程的一部分,每天一早,向自己提出下列问题,然后回想自己的使命宣言:你赞成什么,你在生活中的目标是什么。 今天我想做些什么事? 今天我将怎样关怀我所爱的人? 今天我将怎样应付挑战? ◆ 在关键的人际关系情感账户中存款,向与你关系密切的人追加存款。家庭中的成功与和谐要高于其他一切。 ◆ 花更多的时间于第二象限(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务。 判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并为之努力。对于位于第二象限之外的事务要敢于拒绝,必要时要授权他人,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确定自己的使命宣言是完整无缺的。 努力开发家庭的使命宣言。 ◆ 负起责任为自己的家庭做出各种判断。 然后,按自己的优先顺序安排计划并付诸实践。 ◆ 定期复习七个习惯,并向他人讲授。 例如向家庭成员和工作同事讲授。 ◆ 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要有耐心。 必须明白,为了让这些习惯和原则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必须付出必要的努力,真诚地实践七个习惯,而不是知而不行。 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尘世让世人摆脱贫穷,耶稣则先让世人摆脱内心的贫穷,然后由他们自己摆脱贫穷;尘世通过改变环境来造就人,耶稣则通过改变人来造就环境;尘世塑造人的行为,而耶稣改变人的本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