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洪雨 | 扇子的宫殿

 流响文学社 2021-12-05
▲李正阳题
扇子,在农耕时代,在电风扇和空调没有普及前是人们在炎炎夏日恒古不变,不可缺一的工具之一。小小的扇子却历史悠久,扇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国庆长假,风和日丽,丹桂飘香,闲来无事约上友人,骑着小电驴参观了座落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千年古运河畔拱宸桥西的杭州工艺博物馆所辖的中国扇子博物馆。
扫健康码进入拱宸桥西景区,只见小桥流水、水榭楼阁,令人赏心悦目;一排排民清时期的古居鳞次栉比;绿化带区花草环绕,美不胜收;三三两两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保安的指引下用微信扫预约码排队走进了装修得古香古色、富丽堂皇的中国扇子博物馆大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人多高的羽毛扇,左右两旁一尘不染的玻璃展柜里展出各种各样、形态各异,不同材质的扇子。往里走,一位身着龙袍的帝王蜡像栩栩如生地昂首挺胸。左右两位浅笑盈盈的的侍女,侍女手中各拿着一把巨人高象征天子等级与权威所用的长柄仪仗扇,为帝王障尘蔽日、保障帝王九五之尊不轻易露面的威仪。

一位仙风道骨、慈眉善目的老仙翁手执着一把驱邪逐妖,有着无穷无尽,超越自然力量,在神话故事中作法器所用的竹扇在闭目养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先生坐在小木车上,手拿着沉着,机智与的智慧化身的鹅毛扇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一位面若桃花、婷婷玉立的少女手拿着一把小巧玲珑,用丝调所制在古代女子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可以寄托心灵依赖,在古诗词中形象女子红颜薄命,佳人失势的美人遮面扇在欢迎远方客人。两位英姿焕发、满腹经纶的书生互赠着写着诗词,画着丹青“仁风”为礼的折扇在依依惜别......

我和友人跟随着游客随波逐流乘坐电梯走进二楼古朴典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扇子巷,街道上的店铺里,路旁的摊位摆满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扇子,车水马龙的来往生意人,展厅里绘声绘色仿真扇子店铺伙计的叫卖声;学徒工制作扇子的工具拍打声,让人看着眼花缭乱,听着回味无穷。望着这些栩栩如生的蜡人像和惟妙惟肖的道具扇子让人如同身临其境、物我两忘。

展厅里一位文质彬彬的保安小哥引经据典地讲述着扇子是古人招风取凉;驱虫之用,用植物或羽毛进行加工。形制包乱平扇与折扇。起源于传说时代,舜帝的“五明扇”。殷周时用野鸡尾所制“锥尾扇”等早期流行的长柄扇都是帝王贵族出行用具。

春秋战国以来的短柄扇才具有今天扇子的含义,秦汉以来,团扇出现,才成为基本样式。汉代至宋代把前期偏左一则扇柄改良移到中间,以柄为轴,以竹木为架,左右对称,形似十五的圆月,用丝绸作画面,多为圆形,称之为“合欢扇”、团扇;北宋时期日本的折扇传入中国,大其开合自如,自明朝开始进入市井百姓之家,与团扇平分秋色。

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扇子自问世以来,除了引风纳凉外,首先的用途是代表社会政治,与宫廷礼仪紧密相连。在民间信仰的神话中,它是无所不能的法器宝扇。在爱情中,在新娘子的盖头出现之前,它是盖头的替代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中,在唐朝扇子是赠送邻国礼品,是君臣之间赏赐之物,文人雅土赠答之物......扇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文人墨客的妙笔丹青,使小小扇面韵味绵长、格调高雅,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中午时分,我和友人依依不舍地走出了扇子博物馆,这座并不高大的博物馆却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扇子文化,保安小哥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精神,这不正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缩影吗?
【作者简介】黄洪雨,男,黄梅县新开镇人,自由职业,爱好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