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常识】词章纵横:建安七子之王璨

 一葉一如来 2021-12-05

王粲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建安七子”,王粲文学成就最高,是唯一被封侯的才子,位列“建安七子之首”,他以诗赋见长,他写的诗赋锻字炼句,风格清丽,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王粲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七律《安定城楼》,诗曰: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诗中的“王璨”即为建安七子之王璨。其中用的就是王璨《登楼赋》的典。刘勰称王璨为“七子之冠冕”,曹丕为他驴鸣送葬,张溥说他“词章纵横”……


图片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建安七子里,除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被杀害之外,其余6位都曾在曹孟德手下谋差儿。但是呢,若论诗赋成就。七子里面,非王粲莫属。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七子之冠冕---诗赋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赋今存20多篇,篇帙短小,大多为骚体。最为人传诵的是作于客居荆州时期的《登楼赋》。

藏书大家

王粲的藏书主要得自于蔡邕所赠,相传他登门拜谒蔡邕,蔡邕“倒履迎之”,并言“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予之”。蔡邕故后,即履行了他的诺言,将其藏书数车六千余卷赠与王粲。年老时,其藏书已达万卷。

同很多人一样,王粲也是少有才名,非但如此,还是名门之后。

他的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

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当时名士;

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王粲虽然少年才名,出身名门,但不被人赏识如何得行。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西迁至长安,王粲也随同前往。当时的著名学者、左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就觉得他是个奇才。据说有这样的记载说:

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上。王粲一进门,因为他年纪小,身材又矮,满屋的人都感到很吃惊。蔡邕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确实是奇才,让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出自《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王粲受著名学者蔡邕赏识后,那自然是名声大作。不过虽有才名,大受赏识,但怀才不遇。什么原因呢?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

不久,他到荆州去投靠自己的同乡、荆州牧刘表。刘表见他状貌不扬,身体孱弱,又不拘小节,所以不太看重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长沙太守张羡听从桓阶建议,举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兵背叛刘表,刘表发兵讨伐。为了宣传这次出征,就由王粲执笔写了一篇《三辅论》,以示师出有名。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在官渡之战后两年,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兄弟阋墙。刘表为了劝和,让王粲起草了《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书中劝解袁氏兄弟毋作阋墙之斗,应当联合御侮,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甚有文彩,张溥在《王侍中集题辞》评价两文“词章纵横”。

但尽管如此,王粲依旧只是个“文章”里面的大家,而离真正的“入仕”还差很远。如不是曹孟德,或许还很难说。

归附曹操

刘表病死后,王粲力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荆州平定后,曹操任命他为丞相掾,赐王粲爵关内侯。

一次,曹操在汉水边设宴款待百官,王粲给曹操敬酒说:“当今袁绍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将广,志在夺取天下,但虽爱惜贤才却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终归离他而去。刘表盘踞荆楚,从容不迫,坐观时变,自以为可以仿效周文王。那些避难到荆州来的贤士,都是海内的俊杰,可刘表却不善于任用他们,结果当国家危难之际却无人辅佐他。

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伊始就忙着整顿冀州的军队,收录当地的豪杰各尽其用,因此能称雄天下。等到平定了江、汉,又征召这一带的贤才各居其位,使天下归心,望风归附,文武并用,英雄尽力,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国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后来,王粲又被调任军谋祭酒。可见受重视程度,不可小觑。

魏王侍中

自从归附曹操之后,王粲因博学多识,总能做到对答如流。魏王国建立以后,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一同被任命为侍中。无论是负责除旧布新,制定新的典章,还是受曹丕、曹植的尊重。

有这么一个记载说是:“王粲才高,擅应机辩论。当时,钟繇、王朗等尽管都在魏王国任卿相之职,但一到朝廷奏议,都停笔措手不及。”(《典略》)可见王粲才学和受重视程度。

驴鸣送葬

可惜的是就在几年之后,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得病。公元217年,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当时的曹丕还是世子,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叫之声。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

葬礼之后,曹植又作《王仲宣诔》,可见二人其交情确实非同寻常。

过目不忘

王典故粲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他生性善于计算。作算术,很简捷地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并且擅长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从来不用修改,时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他们尽管反复精心构思,写出的文章也没法超过王粲。《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的两件小事,证明了王粲确实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人。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见路边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儿朗读起来。友人问他:“你能背诵吗?”王粲回答:“能。”友人当即叫他转过身去背诵碑文,结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说能帮着人家按原来的局势把棋子重新摆好。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摆,结果,连一道的误差也没有。王粲就是这样博识强记。

昼侍可矣

王粲记忆力强,见闻广博,所以曹操出外游览观赏,王粲多次同车随行,至于受到的尊敬却不如和洽、杜袭。杜袭曾经单独被曹操召见,一直到半夜。王粲生性急躁好胜,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不知曹公对杜袭说了些什么?”和洽笑着回答说:“天下的事难道能全都知道吗?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为这郁郁不乐,您想一个人都兼顾起来吗?”

眉毛脱落

王粲二十多岁时,曾遇“医圣”张仲景,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欢迎加入QQ群:427591771 在线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