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伤发热论治(上)—溯本求源

 安徽名医张守光 2021-12-05

周日跟诊的一场“硬战”结束之后,终于到了最期待的听课时刻,这让已经有些许疲惫的我们立刻又满血复活了图片

图片

还有这图应该就是上一篇 把身体养棒棒,再要孩子也不迟 中开头所说“内卷”的真实写照了图片

“今天我们讲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个大症,啥叫大症呢?不是说它是重病,是说它的范围很广。

内伤发热是由于多种内伤原因引起来的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来的低热。患者表现为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一般起病比较缓慢,病程比较长,轻重不一,但是也有体温高的,一般都不超过38.5℃,都在38.5℃以下。

《内经》对于这个病早就有所记载,比如《素问·调经论》里面提到了'阴虚则内热’,并且指出其病机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这一段是黄帝问岐伯'阴虚生内热奈何?’,阴虚生内热你怎么解释啊?岐伯说的这段话,说的就是你劳动过度了,形体、气力都衰弱了,然后'谷气不盛’就是脾胃之气不足了,上焦不能宣发五谷之味,所以他说'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下焦不能固化五谷之精,所以说胃气郁遏生热,那么上熏于胸中,所以阴虚生内热也。

这一段的病机和后世的阴虚生内热还有点不同,这一段有点像气虚发热,劳倦发热,像李东垣说的补中益气汤证,所以说在治疗上《素问·至真要大论》上面也提到了'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那就是养阴清火,知柏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这个意思。

张仲景在《血痹虚劳病篇》里面把'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还有一个治疗虚劳的薯蓣丸,薯蓣丸是'风气百疾’,小建中汤是'虚劳里急’,他出现里急、'手足烦热’、脚手心烫、口干口燥,等于说是用小建中汤开了'甘温除热’之先河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里面记载了很多阴虚内热的症候,比如《虚劳病诸候上》'虚劳之人,血气微弱,阴阳俱虚,小劳则生热,热因劳而生,故以名客热也’,就是稍微劳动一点就生热了,'热因劳而生’,一劳累就生热,不能劳累,'此内伤’这个是内伤引起来的。

《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就是不是外来的热,是内生的,指出了非外邪引起的。

《太平圣惠方》中列举了很多治疗虚劳的方子,有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等等,他认为'阴气的偏少,阳气的暴盛则热乘于心,故烦热也’。

大家都熟悉的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就是《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把金匮肾气丸的桂枝、附子去掉,化裁为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髓海不足,小儿发育迟缓,还可以治疗阴虚内热证,钱乙对于六味地黄丸的解释'地黄丸,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治疗小儿发育迟缓的。

费伯雄在《医方论》中对于六味地黄丸的解释非常透彻,我们经常用六味地黄丸,都讲三补三泻,怎么个三补三泻法,费伯雄解释的非常清楚,'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牡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鹄’指古代射箭的箭靶子。


到了金元时期流派峰起,百家争鸣,李东垣对于气虚发热提出了脾胃亏虚,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用这个大法去治内热。

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认为'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指出了阴虚则发热,用四物汤加黄柏,养血滋阴,兼清虚火,并指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创'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说。

明朝的张景岳喜欢用熟地,号称'张熟地’,指出了阳虚发热的见解,并提出引火归元的治法,他认为虚火的病源有二:'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虚,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也。

张景岳用右归丸、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治疗阳虚发热,并且对内伤发热的病因分析的很透彻,他认为'内生之热,则有因饮食而致者,有因劳倦而致者,有因酒色而致者,有因七情而致者,有因药饵而致者,有因过暖而致者,有因阴虚而致者’。

明代秦景明在他的《症因脉治》这本书中指出了'内伤发热’这一病名。李用粹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病症分为十一类,丰富了内伤发热的内容,讲的有点太杂。

咱们新安医学的代表人物程钟龄《医学心悟·火字解》将外感发热称为贼火,将内伤发热称为子火,治疗内火用四字法,这值得大家学习啊。

第一个是'达’,他讲木郁达之,如逍遥散之类是也;
第二个是'滋’,滋肾水,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六味汤之类也;
第三个是'温’,经曰'劳者温之’,又曰'甘温除大热,如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
第四个是'引’,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而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如八味汤之类是也。
他这四个字就是治疗阴虚发热的,很值得大家去体会。

清朝的王清任、唐容川则提到了瘀血发热的多种症候,并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心里热’'灯笼热’'晚发一阵热’,这些都在《医林改错》里,你们看血府逐瘀汤的条文下都有罗列了一大段症状,这其中就提到了这些心里热、灯笼热、有时候到晚上发一阵热这些瘀而发热的症候,大家可以去看看《医林改错》哈。

图片


图片


这个内伤发热的范围呢,凡是不因外感引起来的发热,均可归纳到内伤发热的范畴,包括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发热、肿瘤发热,好多白血病,好多慢粒,以及内分泌失调,结缔组织病,及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引起来的不同原因的发热,所以我说这个病的范围广,原因就在这。

以上我们讲的都是沿革,为啥要讲沿革呢,我们要知道中医理论的源流,从哪里来,从哪朝哪代开始出现这个证,怎么一步一步的认识深入,历朝历代的名医都有所发挥,都有所发展,所以说要知道传承,我们才能够继承好,才能够发扬光大,才能够创新。

病因病机,我列了有六条:第一个是肝经郁热,大家知道情绪不好了,肝气郁结了,气郁化火了,导致烦恼,恚怒、五志过极,引起了肝火内郁,这个时候发热都与情绪有关,朱丹溪讲'气有余,便是火’,所以说有许多内热证,阳证、热证不能用补气药,一补,气有余,便是火,火就来了,那么气血瘀滞,气滞、血瘀,都能导致发热,这一条就是由肝经郁热,引起来不少出现气血瘀滞证候的发热。

第二个是湿热内蕴,饮食劳倦,过食辛辣,膏粱厚味,导致脾胃失健,导致痰湿内生,导致湿热,湿郁发热,湿郁发热不一定就能量出体温升高,可能只是感觉五心烦热,胸腹闷热,口舌生疮、小便黄赤这些症状。

那么还有第三中气亏虚证,中气亏虚由于劳累过度,素体体虚,久病后饮食失调,皆可导致脾胃亏虚、中阳下陷、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就是李东垣说的饮食劳倦导致的阴火内生。

第四点血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脾虚不能生血,包括慢性出血症,这些都能引起阴血亏虚,阳气偏亢,阴阳失于平衡,阴不敛阳,导致了发热,《证治汇补》提到'一切便血,产后血崩,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滋阴养血就能治这种血虚发热。

第五点阴精亏虚,原因也是劳累过度、房劳过度,热病后期过用辛燥辛热之药,都能导致耗伤阴津,水不制火,阴虚火旺发热,这种药物引起来的发热也不少见。

第六点阳虚发热,阳气虚弱,久病气损及阳,脾肾元阳日衰,导致了火不归元,虚阳浮越,引起的发热,《证治汇补》中提到'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走于外而发热’。

以上这六种其中肝郁发热、湿热内蕴都属于实证,中气亏虚、血虚发热、阴精亏虚、阳虚发热这四种都属于虚证。实者为气滞、湿阻、血瘀,壅遏化热引起;虚者因为脏腑阴阳失调,阴虚生内热,水不济火,阳气不足,阴火内生这些病机导致的。

下面来鉴别内伤与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由内因引起的,外感发热由外邪如外感风寒暑湿引起的。
内伤发热的病机是气血壅遏、阴阳失调;外感发热是正邪交争。
外感发热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内伤发热起病缓,病程较长且反复不愈。
外感发热,热势较高,发热类型随病种不同而不同,如风寒发热、恶寒发热;风热发热、汗出发热,恶风;以及燥邪发热、湿温发热,这些都不同;
内伤发热多为低热,自觉有热,体温不一定很高。外感发热多有恶寒,内伤发热没有恶寒,只有怯冷。外感发热多兼有头疼、恶寒、鼻塞流涕;内伤发热多见头晕、乏力、自汗、盗汗。

这是患者来了以后,问诊望诊一看,辨别内伤外感。古人对于辨别内伤、外感很有经验,那时候不借助仪器,就凭借四诊,《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里辨别内伤外感发热,有段话说的挺好,虽然常但是很细,对现在临床也很有用。

'内伤外感皆头痛,内伤之头痛有时而痛,有时不痛,不似外感之头痛,常常而痛不休也。
内伤外感皆恶寒,内伤之恶寒得就温衣而即解,不似外感之恶寒,虽近烈火而仍恶也。
内伤外感皆发热,内伤之发热,热在肌肉,以手扪之,热从内泛,不似外感之发热,热在皮肤,以手扪之,热自内轻也。
内伤外感皆自汗,内伤之自汗,气短乏声怯弱,不似外感之自汗,气壮促语声高也。
内伤外感手皆热,内伤之热手心热,不似外感之热,手背热也。
内伤外感皆鼻不和,内伤之鼻息气短而喘,不似外感之鼻息,气促而鸣也。
内伤外感皆不食,内伤之不食口中无味,不似外感之不食,闻食则恶也。’
 
(辨治详见下期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