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抗元遗址高顶砦

 马大哥6328hjx0 2021-12-05

南宋抗元遗址高顶砦

荣威穹窿,方山壁立,峡谷幽深,数十座古砦遗址,隐藏在青绿插天的方山之巅。民国四年(1915)夏秋,清末翰林、著名诗人、书法家赵熙,游历荣县东北部的穹窿山水后,在《北山深处是高顶崖》七绝诗中说:“北向陵州界外青,不知名处万千形;恍疑太古无人迹,赤斧山图注道经。”,形象地描述了穹窿地貌的千姿百态,感叹穹窿深处的原始隐秘。诗人所说的高顶崖,就是今威远的高顶砦。

高顶砦,位于威远县越溪镇金堂村的穹窿方山顶上,山顶海拔约800米,沟谷海拔约400米,与连界镇勇敢村向家砦隔沟相望。高顶砦遗址是穹窿古砦群遗址中的典型代表,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高顶砦四面悬崖峭壁,古人倚靠绝壁作天然砦墙,在崖壁险径和山岭薄脊上修筑砦门,砦内围成面积约3000亩,是穹窿古砦遗址群中的三大古砦之一。高顶砦修筑砦门五道,其中:砦头砦门两道,一前一后,今人称为“大砦门”;砦腰砦门两道,一下一上,其下为“亘砦门”已垮塌不存【1】,上砦门今人简称“腰砦门”;砦尾砦门一道,今人简称“尾砦门”。

高顶砦砦头地势险绝,大砦门气势雄伟。前砦门(第一砦门)修筑于半坡崖壁登山险径上,砦门向外,左侧紧靠砂岩山体、右侧是护墙,护墙外绝壁高悬,高大而宽阔的砦门拱券由坚硬的砂岩条石修砌而成,拱券之上镶嵌有尺幅硕大的长方形砦门匾额石块。后砦门(第二砦门)则横亘于砦头薄岭的脊背之上,亦由砂岩条石修砌而成,高大宽厚的砦门砦墙形成坚固堡垒,拱券上方亦镶嵌有砦门匾额石块。两道砦门给人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令人震撼。在距后砦门不远的崖壁上,有古观音佛龛石刻,文化内涵深邃。大砦门两道砦门砦墙遗迹保存较好,是穹窿古砦遗址研究的好材料。

高顶砦修筑于宋末,是南宋王朝抵抗蒙元入侵的军工古砦遗址。这一判断,是基于以下史料研读和实地考察认知理由而作出的。   

一是,由宋元战争的时代背景所决定。在宋末的数十年里,蜀地边陲的穹窿地貌区军民,都处于宋元战争的陆路前线。依山据险、广筑山砦、躲避兵灾、耕战结合、屯田戍边,构筑“山城(砦)防御体系”,成为南宋王朝的守蜀策略。在元、明、清三代,蜀地缺乏这样的战争和备战背景。史料记载:“嘉熙四年(1240)二月,以孟珙为四川宣抚使,大兴屯田”(《钦定续文献通考》)。“(淳祐)四年(1244)正月,…戊午,枢密院言:四川帅臣余玠,大小三十六战多有劳效,宜第功行赏。诏:玠趣上立功将士姓名等第,即与推恩。庚申,以余玠兼四川屯田使”(《宋史-理宗三》)。“…臣得杨恢书【2】,自言由简入泸誓死以报,欲召泸、叙、荣州、长宁诸寨之丁,以图进讨。借兵于西南诸族,以壮军声。”(吴泳《论坏蜀四证及救蜀五策札子》)。从前述史料可以看出,宋末荣州升绍熙府之前就有屯田戍边的山砦和兵丁,而绍熙府(荣州)政区军民的筑砦活动,一直持续到宝祐五年(1257)修筑大刀砦为止。

二是,高顶砦大砦门形制大,修筑耗用石材、人工和资金多,筑砦工程浩大。从砦门砦墙的布局角度看,高顶砦修筑前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从大砦门拱券上方镶嵌巨幅匾额石块角度看,提示高顶砦是一座等级较高的山城,它应是由官府主导、军民共建而成的一座军事防御工程,绝非民间组织和个人所为。同治《仁寿县志》(1866)编纂者马凡若,在高顶砦条目下作注:“(凡若注)高砦下杨氏子言:献贼乱,分股札营御宁寺、牌楼关、关马沟,我先人箐坡(杨箐坡)避居高砦,贼围攻三月不下。砦掷下塘鱼数尾,皆尺长。驱羊豕,沿砦鸣,贼始退,与我先人和,计诱关马沟营,割其头掷之去,头大于钵。时砦八十余人,多绝食,只存十余。我先人头葬山下。”。此则方志史料,可以佐证高顶砦大砦门遗迹不是明末百姓避难所修。

三是,大砦门两道,修筑工艺精细,筑砦条石选料考究,石质坚硬,凿刻打磨规整,砦墙修砌严丝合缝。前砦门砦墙条石凿刻斜纹为多,匾框石块装饰人字石刻纹;后砦门砦墙条石凿刻细密均匀的垂直石刻纹,石工凿刻技艺精湛。前砦门左侧崖壁薄弱处,采用条石丁砌技法修筑砦墙,以增强砦门砦墙防御能力。

四是,大砦门砦门砦墙遗迹,在高大宽阔的拱券、镶嵌砦门门额石块、工匠的条石凿刻技艺和修砌技法等方面,与位置相邻的大刀砦(宋末宝祐五年修)的砦门砦墙等筑砦遗迹相似,两砦应是同时期工匠所营建。

五是,今人所见大砦门砦门砦墙,绝大部分是首次筑砦时留下的遗存。仅在前砦门(门内)右侧护墙上,留有清末咸丰年对垮塌护墙修补的遗迹,镶嵌有《古高顶寨(碑记)》碑石,此碑石石质松软已风化,除“古高顶寨”四大字字形依稀可见外,碑文大都蚀损。从条石选材不同和清末“古高顶寨”题刻这个角度看,高顶砦筑于宋末也应不疑。

六是,大砦门前后两道砦门,虽然都镶嵌有匾额石块,但石块上却没有砦名(门名)文字题刻遗痕。对此,参考相邻大刀砦修筑时间,笔者推测认为:“高顶砦遗址可能修筑于宋末宝祐五年至六年间,其筑砦工程尚未全面完工,山砦就被攻破,或主导筑砦工程建设的官府已陷落。高顶砦地理位置,远绍熙府治(荣州)近隆州治【3】。理宗绍定六年(1233),升荣州为绍熙府。端平三年(1236),绍熙府治迁鸿鹤镇【4】,已向南宋长江防线靠拢,处于侨(遥)郡状态。因此,其主导高顶砦修筑的官府,极有可能是宋末隆州及其属县。”。

高顶砦遗址同大多数穹窿古砦遗址一样,在明清社会动荡时,都是民间百姓选择的绝佳避难场所。同治《仁寿县志》在高顶砦条目下记载:“…旧避献贼此焉。咸丰初,重修砦门三、井数十、池十数,…”。马凡若还在高顶砦条目后再注云:“咸丰初,蜀晏然无事,县修砦六。熊锡桓等修大愿砦。张彝、刘天禄等修雷砦(雷家砦)。谢世定等修天保(宝)砦。资中杨荣先(杨先荣)、李茂和等修向砦(向家砦)。资阳孙英等修高顶砦。他处无闻。而高、向、雷三砦,皆老山,独险峻以大。不数年,滇乱及此,三砦不下百十万人居停,远且几十州县,才知修砦之利。于是处处修砦,县亦不可胜计。庚申、辛酉,贼三窜汪场(今汪洋镇场),都经过砦下,竟不敢犯而去。后壮下砦,耕贸如常,老少妇女留或两三年不反(返)。”。

高顶砦遗址,见证了南宋末年宋元战争的惨烈,见证了明末蜀乱、清末动荡,万千百姓避难于山砦的场景。八百年前,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而今,硝烟散去,高顶砦大砦门依然屹立于方山之巅,静静地接受大自然的洗礼,接待人们的访问。

鸣谢:部分图片由李八中拍摄提供,特此致谢!

陈廷德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

注:

【1】亘砦门:是穹窿古砦一种特殊砦门的俗称,由洞穿山体岩石而成,一使通往山顶古砦的道路绵延不断,二具有较强的砦门防御功能。

【2】杨恢:字伯洪,嘉定进士,嘉熙元年(1237)任四川制置使。

【3】隆州:南宋隆兴元年(1163)改仙井监置,治所在仁寿县(四川)。

【4】鸿鹤镇:宋末富顺监属地。今属自贡市自流井区。

  

  

  

  

  

  

  

  

  

  

  

  

  

  

  

  

 大刀砦友信门(南宋宝祐五年修) 

   大刀砦宋门(清末光绪年培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