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山里的好课点赞

 新用户5345BAE7 2021-12-05

近日,读到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倒是在山里头看到一堂好课》,在文中贾老师记录了他在山里看到的一堂课,学生是山里的娃,执教的是三十出头的“乡村女教师”,所上的课文是诗歌《大自然的语言》(二年级北师大版)。在课堂上,老师首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古文,接着练字,练习书写“走之”和“反犬旁”,字写得像模像样。新课的学习,老师在学生讨论“什么叫语言”之后,抛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一边学习诗歌,一边进行讨论,分别是“大自然”真的会说话吗?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反复朗读、相互讨论中达成共识,理解这首诗全部意思。最后,老师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写一句“大自然的语言”并交流。40分钟的课,就这样上完了。在文章的结尾,贾老师写道:干干净净,简简单单。真是一堂好课。贾老师的文章戛然而止,但由这堂课,我们还可以继续深入地想一想,究竟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

反观贾老师文章里记录的这一堂好课,干净,是由课始至课终,就是让学生说说、读读、议议、写写,没有夺人眼球的噱头,围绕着诗歌本身展开教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具体;简单,几个教学环节不枝不蔓,教学手段简洁明了,教学过程本本分分,一切指向学生的语文学习,重视基础和语言品悟,还重视生活联系进行实践,踏实朴实,却又扎实真实。教学目标清晰,用最务实的教学手段达成目标的同时,重视每一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长,这应该是这一堂课被贾老师认为是好课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实践在一线的老师是不是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比如教学要有创意,有亮点。于是看到太多的老师将精力放在如何让教学设计出新出彩上。明明可以一下子就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偏要出其不意,别出心裁。比如一个词语的理解,学生通过找近义词就可以读明白,却要让学生戴上头饰,先进行表演,再说出自己对词语的体会,或者播放一段精心设计好的课件,在声光电感官的刺激下,交流对词语的感悟。这样做,将简单的教学复杂化,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累,原因只是在于老师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而是更多地展现自己的研究深度或是教学设计上的与众不同。比如教学要注意现代媒体手段的运用。于是信息化教学新的方式层出不穷。微课教学,平板教学,双板教学,易加互动平台教学,电子书包教学,再有教学课件的美伦美奂,音乐、视频的相机融入,似乎没有这样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信息化的教学媒体融入,语文课就落伍了,就不是一堂好课了。再比如课堂要体现厚度,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多元、更丰富的收获。于是,一篇文本,联系同一类文章的拓展学习,相关资料的链接阅读,课堂上情境的大力渲染,文本不同角度的深入理解,课堂容量不断层层扩充,可学生从中又能得到些什么呢?等等类似以上的课堂,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观摩中并不少见,这些真的是一堂好课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由以上贾志敏老师列举的这节课例,与当下的这一些课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一堂好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一堂课的出发点与归宿应是为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目标应非常明确地指向于学生。展现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水平,体现教师课堂研究的深度或者表现教师课堂教学的素质,这些不应是教学的中心指标,也不应是观察一节课的要点所在。踏踏实实为学生,扎扎实实促成长,当我们将教学聚焦于课堂本质——一切只为学生语文学习成长时,我们的课堂才能够摒弃各种干扰,做到繁华落尽见真淳。其次教学的过程并不是越复杂、越变化越好,相反,清清楚楚的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任务虽然简单但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要求明确,学生思维一直保持活跃状态,没有旁枝逸出,既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的充分运用,也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紧扣文本,紧扣着语言实践学语习文。简单之中体现着对语文学习规律的遵循,也体现着课堂不追求表面的浮华,不追求夺人眼球的教学思维。第三,课堂教学要努力彰显实用为本,就如以上贾老师的课例中老师的教学,少而精的几个问题,一次联系生活的语言实践表达,没有其他附加的外在的喧闹,注意课堂实际效果,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学不知不觉中回归本真,如一股清泉,带来扑面而来的语文的气息还需注意的是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也应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当用则用,不当用则止,务实有效,不能只为了使用而事倍功半,取得相反的教学效果。

为什么贾志敏老师要强调在山里头看到一堂“好课”?是因为山里头的课少被山外头教学的纷杂与热闹影响,因而还保持着课堂最初的样子?还是山外的课堂已经与真正的“好”渐行渐远,大多快要忘记了一堂“好课”应是怎样的模样?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我们也都应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我们应该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向一堂好课迈进,而不能只让好课只停留在“山里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