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恰当的角度

 新用户5345BAE7 2021-12-05

诗人于坚在一首诗中写道:“有一回,我漫步在林中/阴暗的树林,空无一人/突然,从高处落下几束阳光/几片金黄的树叶,掉在林中空地/停住不动,我感觉有一头美丽的小鹿/马上就会跑来,舔这些叶子/没有鹿,只有几片阳光掉在林中空地/我忽然明白,那正是我此刻的心境/仿佛只要我一伸手/就能永远将它捕获。”原本阴暗的森林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这是诗人从一个发现美的角度来观察,试想,如果一个消极的人,见到这样的一个所在,可能眼里看见的只是败落的枝叶、飞舞的蚊虫和阴暗处的沼泽,这正说明了角度的重要性。其实,我们对待一个人、一件事的看法,可能也会因为我们选择了不同的角度,获得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而作为一名教师,对选择恰当的角度会有更深的感受。

针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所采取的切入角度不一样,就可能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一位老师以“什么时候的火烧云”、“火烧云的颜色有哪些变化”、“火烧云的形状又有哪些变化”来串联起对整篇课文内容的学习;另一位老师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作家萧红在描写颜色时的构词方式,再让学生对照屏幕出示的火烧云图片,仿写表示颜色的词语,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中用一个词“一会儿”把颜色串联起来,写出了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色彩繁多,让学生也用上“一会儿”,结合自己仿写的颜色词,进行构段练习;在学习描写火烧云形状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写“火烧云怎么变化的”构段框架: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什么样子)……(怎么变的)……那匹马模糊了(怎么消失的)。学生掌握了框架后,让学生也发挥想象,用上这一框架进行表达实践。显然,第一位老师教学的角度仍是以对课文的理解为主,课堂以串问串讲的方式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指向内容学习的教学;第二位老师教学的角度是以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如何写的,并在课内进行迁移实践,我们可以称之为指向表达学习的教学。哪一种角度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更有帮助?显然是后者。看来,选择怎样的角度展开教学,这是教师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再比如教学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在学生理解寓言故事内容之后,对于寓意的理解如何揭示?一位老师补充了这样的一段话:“陶在中国有上万年的历史。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制品细腻致密,可塑性强,烧结性能好,叩之发声清脆悦耳,体形秀丽精巧,釉质光润,装饰朴素大方,既实用,又美观。用陶罐种植花木成活率高,吸水性强,透气性好,是美化环境最为理想的产品。2010年10月,在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陶器,价值4300万。”学生阅读后,老师提示学生,联系文中铁罐奚落陶罐的话,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学生的回答如:“不要瞧不起别人,也许别人很有价值”“骄傲的人很快就会露出破绽”“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每个人都有比你强的地方”,这正是这则寓言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生对这一个道理的认识,不是老师的直接揭示,而是在文本内容理解与联系资料拓展基础上的自我发现。对于这则寓言的寓意理解,老师所选择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讲要选择恰当的角度,首先考虑的是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从学生语文能力成长出发,说到底,就是要让教学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这样“以学习者为中心”,才是真正恰当的角度。

想起王崧舟老师教学《草船借箭》一课。上课伊始,老师说自己在读这篇课文时,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自己,让学生也在读课文时,想一想困惑老师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在学生读完课文并纷纷提出问题之后,老师却抛出了一个学生都没有想到的问题: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激起学生探究文本、认识人物特点的学习热情。在学生对这一探究性的问题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交流之后,老师推动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运行:这篇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继续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对这篇课文中人物的“神机妙算”和文本是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的有了深刻的认识。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性阅读的积极性,课堂上处处是学生的提问、思考、发现,这样的教学,不正是立足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成长的角度充分展开的吗?

基于学生的角度进行语文教学,是我们所选择的最恰当的角度,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一定能看到学生最精彩的表现,也一定能听到学生生命与语文一同向上拔节的声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