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第二十六课:追问人生修行的意义

 dawn的图书馆 2021-12-05

王阳明将“致良知”作为他毕生学问的总纲和修行的终极指归,因为这三个字可以统摄心学所有概念、范畴、观点和思想。“良知”在王阳明心学中的地位,就像“道”之于老庄,“空性”之于佛禅。

致良知是什么意思呢?

致良知就是开启、扩充、运用你的正能量。

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人不仅要活着,还要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换句话说,外在的物质生活虽然能够维系我们肉体的存在,却无法向我们提供人生的意义。要获得这个意义,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你必须与灯红酒绿的现实生活暂时拉开心理距离,打造一间属于自己的心灵密室,培养一种独立的精神生活。

接下来,每一天抽出一定时间进入“心灵密室”,开始你的修行。对于修行,人们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这里面有两个误区。

第一个阶段:沉空守寂。

这是刚开始修行的人常有的心态,也是大部分人会有的心态: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工作对我来讲真是负担;我要静坐,家务却总也干不完,孩子吵得要死;我要参加修行活动,干脆辞职算了……这就是沉空守寂的心态。

事实上,当你越是排斥和抗拒一种东西时,这种东西就越有可能对你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束缚。当你在抗拒某种东西的同时,就是在让这种东西进入你的内心,你越是抗拒,它对你的束缚就越深。

第二个阶段:安排思索,自私用智。

所谓“安排思索,自私用智”,就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的心智活动用到致良知上。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理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单纯依靠理性思维过好人生,也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直觉体悟。

打个比方,要知道一杯水是冷的还是热的,我们可以拿温度计来测量,也可以直接把它喝下去。理性思维就像前者,直觉体悟就像后者。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不管得到的数据如何精确,它仍然是一种外在的“知识”,而你一旦自己把水喝下去,那么水温的数据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你已经亲身体验了它。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第三个阶段:所思所虑知识天理。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对内在正能量有了体认和开启,是一种自觉、主动、充满创造力的精神转化活动。一旦完成这样的精神转化,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自然就会与自然法则和宇宙能量同频共振,自然地顺应社会道道规范和伦理准则。

用庄子的话说,与宇宙法则、宇宙能量相契合,叫做“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用孔子的话说,完全按照自己内心想要的去生活,却又不违背社会的道德规范,叫做“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以,开启就是醒来。醒来之后,我们仍然还是要投入到原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只是变得比以前更有觉知、更有力量、更能自作主宰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