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笔下的烟雨绍兴成为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今,穿越岁月长河,绍兴成功入选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 
绍兴古城 灵山秀水塑造出绍兴特有的文化气质,写就了中华文化的江南底色,对东亚区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绍兴水乡 鲁迅的小说《故乡》被选入日本中学教科书,绍兴黄酒被很多日本人所钟爱,日本人很喜欢绍兴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氛围......这座有着酒乡、水乡、桥乡、书法之乡、戏曲之乡之誉的古城将迎来更多世界友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绍兴与日本的渊源。  中国有不少出口日本的酒,但最对日本人胃口的是黄酒。我们的友邻日本,更喜欢以绍兴酒代指黄酒。日本人对绍兴酒的情有独钟。清酒是日本的国酒,跟中国的黄酒的原料都是大米,酿造工艺有高度相似。且清酒的诞生是因为从中国传过去的黄酒酿造技术。

电影截图《鬼之酒-奇迹酿酒人》 两千年前,江浙一带的大米种植技术和以大米为原料的酿酒技术传到了日本。日本清酒的发展受到了唐宋时期绍兴黄酒制作工艺的影响,其中的「山卸」,和后来衍生出的「山废」便是很好的例子。到了三国时代,日本人对于酒的嗜好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三国史》的《倭人传》中那句「嗜酒如命」就是见证。日本人能借鉴黄酒的配方,却依然缺少两样酿造的魂——鉴湖的水与绍兴人的虔诚。 古人曰「佳酿之处必有名泉」,而品质优良的鉴湖水,则成就了绍兴酒独特的晶莹澄澈、馥郁芳香。鉴湖水来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会稽山区,特殊的地质条件,加强了水的自净能力。据检验,鉴湖水中含有适量矿物质和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钼,盐分低,硬度适中,这些恰好有利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因此用以酿酒,极为适宜。
鉴湖 清朝梁章矩在《浪迹续谈》中就曾经说过——「盖山阴、会稽之间,水最宜酒,易地则不能为良,故他府皆有绍兴如法酿制,而水既不同,味即远逊。」古时农家自酿酒往往不惧几时里路,前来此处汲水载回,离了鉴湖水就不会有绍兴酒。手工黄酒的酿造,对时令颇为严苛,这份谨慎,如编码一般写进了绍兴人的生命基因。七月制酒药,九月制麦曲,十月制淋饭,立冬之后方能开酿,每一步都由不得怠慢。绍兴有句老话叫「缸边冻落手指头,开春做出好老酒」的说法,这一过程也称「冬酿」。从浸米、蒸饭、落缸、开耙,到罐坛、压榨、煎酒、封存,一坛手工老黄需经过十余道酿造工序,任何一步出现纰漏,风味都会大打折扣。由于酒缸外的温度、湿度千差万别,开耙时间便无定式,酿酒人须全靠经验来判断。就像是「盐少许」这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法,日本人自然是凭肉眼参悟不透。而开耙师傅只需用手背轻触酒缸外壁,凭手感便能判断最佳开耙时机。为了等待那一刻,他们常要守到半夜,甚至彻夜不眠。开耙的「成」,决定了这一批手工黄酒的成功与否。三月后,煎制过的黄酒封存进酒坛子,漫长的陈化便开始了。封存的时间越长,黄酒的香味就越浓郁,「老酒」之名正由此而来。纵然是最普通的加饭酒,也至少要经过三到五年的陈酿,才能沉淀出其迷人的风味。酿酒如育人。黄酒的「好」,不仅因为酒本身的物料,更有酿酒人的知悉与爱惜。日本人带不走江南的物候,以及绍兴人对黄酒与时间的赤胆忠心。相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之久,出兵伐吴前,越中父老曾敬献美酒一坛。勾践没有一人独享,而是将这坛酒倒在河的上游,三军将士迎流痛饮,遂士气大振。这便有了「一壶解遣三军醉,不比夫差酒作池」 的名句。绍兴诗人陆游闲暇时,写出婉约绝妙的饮酒诗「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家国存亡之际,他心中的熊熊烈火却再也难以压抑,诗句也变得粗犷豪迈:「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绍兴酒就是这般繁复迷人,在温柔质朴的后劲之中,是绵长而浓烈的雄厚,是充满韧劲的执着。正如天下的黄酒有很多,而能被称作绍兴酒的唯有浇筑了鉴湖魂魄的那一滴。此时总能想到绍兴酒最美妙的喝法,是那位影响了日本的书法家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山阴之兰亭相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畅叙幽情。据说他们喝的正是今日绍兴黄酒的前身,叫作山阴甜酒。而日本人对于绍兴酒的执念中,或许也有那盛筵之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在这世界上,有些味道,与时间挂钩,而有些味道,却又是与颜色直接挂钩的。比如,鲜绿色的抹茶味。无论这一抹亮眼的绿色,与什么诱人的食物相结合,你都能直接穿透其形态,感知到它独步世界的风味——有一点青涩,有一点回甜,清新又纯净,令人心旷神怡。 
摄影/Sentidos Humanos, 图/unsplash 以抹茶为核心的日本茶道,不仅来自中国,更是唐宋遗风的近现代复刻。而且,在唐宋时期,它的名字不叫“抹茶”,而是“末茶”。 
绍兴,古称越州。这里地处浙西丘陵山区向杭、嘉、湖平原沉降的过渡地带,东濒会稽山,南临钱塘江,气候温暖、湿润、多雾,蒸腾而上的云雾与钱塘江水汽汇合,尽管地势不高,但也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或者说,是太适合了。 这种地理环境的巧合,加上贸易发达,让绍兴自唐代以来,就成为了绿茶的头号玩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盛赞“茶,越州上”;宋代,这里有名冠天下的龙井绿茶、日铸雪芽;明代,绍兴茶农发明了炒青绿茶,它就是现代绿茶的雏形。 
富盛御茶村 独特的自然地理,茶叶文化的积淀,加上青出于蓝的工艺进步,让绍兴和其他江南水乡一起,牢牢占据了中国绿茶产业的顶端。直到今天,绍兴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绿茶核心产区,坐拥全国茶叶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另一边,抹茶因技艺复杂、效率不高,在故土被逐渐淘汰、遗忘。它东渡海外,以日式绿茶为依托,在海外独自生存着。直到1985年,一次日本茶商的探访,才让孤悬海外的抹茶,回到了它生长的故土。 
抹茶工艺,集合了古法和现代科技 制图/晋婵 那年,咖啡巨头星巴克专程来到中国,四处寻找日本抹茶的替代品。他们再次遇见了绍兴。 这场契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最终改变了世界抹茶的供应链。日本不再独占鳌头,中国从默默无闻的抹茶原料供应者,一举成为抹茶制品的玩家,让这一抹源自中国的绿色,再次从中国走向世界。 点开查看“遇见绍兴”官方抖音号原创制作视频,感受绍兴日铸茶文化厚重的历史,往往有着轻描淡写的身姿。时势造英雄,也造抹茶,真是天降抹茶于斯人也。 文化绵延千年,如今,我们让世界更好认识古城绍兴,“东亚文化之都”,让绍兴一个个文化符号被串珠成链,在对外交流中将尽显中华文化魅力。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