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7孔子认为,朴素气质也是“仁”的重要组成部分。刚毅果断、朴素诚实、言行谨慎,具有这些品德,便接近于仁的境界。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刚”即刚强不屈,“毅”即坚毅果敢,“木”即质朴无华,“讷”即言语谨慎,这四个方面的品德和“巧言令色”恰好形成鲜明对比。《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面孔的人,很少是仁德的。 “近仁”,近于仁,但不等同于“仁”,只是本质接近于“仁”,有成仁的基础,实际上还未达到“仁”的境界。刚毅木讷是“仁”的表象,而不是“仁”的本质。唯有坚持不懈修养自身,从刚毅木讷入手,坚守德行和原则,做到“和而不同”“易事难说”“泰而不骄”,“近仁”终会归于“成仁”。 13-28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面对子贡和子路提出的同一问题,孔子从不同角度作出回答,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又一体现。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从三个层面作了回答。子路提出同样的问题,孔子则回答“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切切偲偲”,就是朋友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共同提高;相互规劝劝勉,要以道相交、以义相交,彼此不阿谀奉承、狼狈为奸,不让对方行不义之事,要成为诤友而不是酒肉朋友。“怡怡”就是兄弟之间要崇恩尚义,和睦、和顺、和乐相处。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是古代中国处理人伦关系的基本准则。子路对待朋友豪爽耿直。《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时,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但也因此暴露出子路的不足之处,就是太过豪爽则不太注重交往原则,稍不注意就会突破道德底线,孔子专门列出兄弟、朋友两伦,就是让子路进一步强化遵守伦常关系的意识,特别是处理朋友、兄弟关系务必敦伦尽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