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杜牧人未识:墓地不被认可,代表作《清明》被质疑/徐景洲

 文化佳园 2021-12-06

据说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墓地在西安少陵附近的西司马村,但有学者专程前去考察,那里却是一片庄稼地!当地村民说,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还是一处占地六七亩、高达七米的墓园,后被挖土平整成耕地,种上庄稼,当时还出土了杜牧的墓志铭!

奇怪的是,这样一位伟大诗人,换了别处,可能早就大兴土木,恢复墓园,搞纪念建筑,成为历史文化名人胜地了,可当地却无所作为。

可能西安的古代名人遗迹太多而不以为然吧?但想到他的诗为后人带来无比的美的享受,总觉是遗憾而惭愧的事。但欣慰的是,国人心中永远有他永远的纪念丰碑在!但恢复墓园还是必要的,这也是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最基本的尊重。

此事经媒体报道,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与热议。而当地有关部门的回答是:媒体报道中“杜牧墓”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杜氏家族墓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祖茔,从目前看杜牧的(墓)应该在其中的一个方位,没有考古学的支撑,就是说不知道在这一块地方的什么具体位置,如果说(报道中)判定为具体位置,是不科学的。”他表示,目前没有系统性的勘探和挖掘计划。既然“杜氏家族墓”不是“杜牧墓”,因此仅收入名录,作为一个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保护。但按民间或者一部分文化人的理解,除非有极特殊情况,杜牧墓都应该处在家族墓中,那么即使没有墓志出现,也大致可以确实这儿是埋葬杜牧的地方,应该没错,建立纪念设施也是有道理的啊。但相关部门要确凿的文物证据来证明,也没错。万一有一天在别处有更准确的发现,岂不闹了大笑话?科学应该严谨啊!

      杜牧的墓究竟在哪里,其实对于杜牧诗的欣赏与传承都没有什么影响,他的诗在,他的纪念设施就在,他的诗,才是他最好的纪念碑。而他留给后世的诗句实在太美了,随手一翻,隽永流美的名句很多很多:霜叶红于二月花,二十四桥明月夜,千里莺啼绿映红....无不美得醉人,千古传唱,有口皆碑。诗人出身望族,却''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这便是他成就伟大诗篇的丰厚滋养,这其实也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喜欢杜牧,就要喜欢读书。热爱杜牧的诗,就不应该把物质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而应该把精神的追求放生命的最重要的位置。

这时又想,凭他任意一首诗,一名句,都该给他恢复墓园,让人们有地方表达怀念与崇敬之情,而不必太纠结于考古的证据。其实许多古代名人墓都有许多座,也不可能全真,只是表达人们对他们的怀念崇敬而已。从这个角度看,西安应该满足人们追念先贤的心理需求,在杜牧的家族墓地为他建一座怀念墓园。

但对杜牧的代表作《清明》诗的历史流传及著作权的质疑声从未断过。杜牧最早诗文集《樊川文集》是外甥裴延翰编辑,未收《清明》诗。北宋有专门收辑杜牧遗诗的《樊川外集》《樊川别集》,南宋有后一书的续编《续别集》,三书中皆未收录《清明》诗。南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也不收此作。直到南宋末年谢枋得编《千家诗选》才始收此诗,并署名杜牧。因为在杜牧去世后的三四百年时间无人提起此诗,于是学界质疑之声起,以为是民间所作,混编入千家诗中。古代文学多无版权意识,又受印刷抄录条件所限,著作权生疑并不鲜见。作品的传播史总是悬疑重重,而这,也是文学魅力所在吧!但能写出许多脍炙人口佳作的杜牧,能写出《清明》诗,应该也在情理之中吧?在没有强有力的反证出现之前,杜牧的《清明》著作权应该非他莫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