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法家的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谁的影响最大?

 若悟369 2021-12-06

(孔子)

儒家、道家(注意,是道家不是道教)和法家他们的核心价值是一样的:

秩序。

三家的分歧在于用什么手段达成核心目的“秩序”。

因为诸子百家学派本身就是周朝秩序崩坏后的产物,它们的出现都是要解决如何重新恢复已经崩坏的“秩序”。

这里我先说道家。

道家认为之所以“秩序”没办法达成,天下纷乱,是因为老百姓开启了民智,太聪明的缘故;所以想要重建“秩序”,统治者必须“绝圣去智”。

是的,这可是老子的原话: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换言之,老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秩序”,其实是一种停滞,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不要发生任何改变的停滞。

(老子)

其次,法家。

法家虽然也把“秩序”当做是自己学派的核心目的,但是法家其实并不在乎究竟能不能完成“秩序”。

法家更关心的是在重建“秩序”过程中,君主的权力最大化。

君主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手段来扩大自己的权力,该如何驾驭提防臣子的反扑。

至于治国方面,法家很明显吸收了道家“愚民”的主张。

事实上很难说法家有什么独创理论,因为法家的理论里处处都能见到其他学派理论的影子。

法家所谓的“法”也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法律,而是“统治之法”,帝王术。

法家其实是一种统治术,一种手段和一种价值观。

最后说儒家。

虽然今天绝大多数人都把中国落后归结于儒家学说。

但是我要说,在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不讲“愚民”,讲究要教育民众。

当然,孔子也说过一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话,但是儒家学说是讲究对民众进行教育的。

孔子毕生心愿就是恢复周礼,其实就是重建秩序。

但是儒家学说下的秩序是一种井然有序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秩序,而不是法家主张的“绝对的专制”和道家主张的“绝对的停滞”。

比如论语《八佾》篇有这样一段记载: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这句话后面其实还有一个潜台词:“君使臣不以礼,臣事君不以忠”。如果君主超出法律规定的义务,强行对封臣主张某种权利,则封臣完全可以拒绝他。

这样的言外之意,孟子十分清楚地说了出来:孟子告诉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而且孔子主张的“秩序”是由血缘关系为基础构建的,而非以社会地位为基础。

什么意思呢?

法家和道家都讲究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比如汉景帝时期的道家学派代表黄生就主张“帽子再破也要带在头上”,主张对君主无条件服从,主张商汤革命以及周武王伐纣都是乱臣贼子所为。

但是儒家并不同意,孔子就主张“亲亲高于尊尊”、“可以为父绝君,不可为君绝父”。

什么意思?父亲的地位是高于皇帝的。可以为了父亲背叛君主,不能为了君主背叛父亲。

为什么后世中国形成“儒表法里”?

原因就是法家那套太赤裸裸,太黑暗了,完全没法作为意识形态推广;反而儒家学说温情脉脉,更适合作为普遍的意识形态推广。

今天许多网友为历史上的知名人士对老百姓的屠杀辩护,比如许多人为曹操辩护就说,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念来要求古人;古人是有局限性的。

但是他们都忘记了,孔孟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符合现代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理念:

仁者爱人,仁者无敌

孔孟之道的核心就是“仁”,所以不管是曹操还是李世民又或者是朱元璋、皇太极,他们对老百姓的屠杀就是应该批评的,他们所作所为违反了2000多就已经人尽皆知的行为规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