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昵称27640567 2019-06-23
咱只能择其要者而述之了。况且,时事久远,择其要者亦可能“不得要领”,属于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也未可知。 一,现在所说的“儒”、“道”、“法”,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属显学——发展比较系统,影响比较大的流派。其实,当时的诸子百家,皆都出现于春秋战国相交之后,约公元前500年以降。何为其然,汉代的人们已经在探讨这件事了。大致有两种观点——《汉书.艺文志》认为,这是因为朝廷的王官门的专业研究外泄了;《淮南子.要略》则说,是因为时势紧急,诸子急于救世而纷纷出手。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相互结合大约就完备了——殷商时期,举国上下只有巫贞集团有文化,商王估计也大字不识。周朝代商,贵族结构大变,不少有文化的旧贵族沦落民间,孔子祖上,应当就是商代贵族,这加速了文字文化的普及。另外,前770年平王东迁,这是源于内忧外患,迫不得已。鉴于诸侯崛起,天下大乱,有文化的贵族,或已为平民但有文化的诸子,纷纷著书立说,期盼救世立国,显然是最合理的解释。“儒”、“道”、“法”学说,皆形成于此种大势之下,别无他由。 二,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徐中舒先生说,儒,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商代已形成于巫贞集团之中,这是他解读甲骨卜辞得出的结论,且论证严密。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可以解释出身于殷商后裔宋国的孔子何以有文化及何以称“儒”。儒学的经典有哪些呢?孔子“述而不作”,被后世奉为圭臬的是“六经”——曰《诗》、《书》、《礼》、《乐》、《易》。《乐》有声无书,于是后来成为“五经”。虽然诸经皆由孔子亲自删定,但从知识产权来说,毕竟也是他人著作——西周以来的文本。因此,孔子及儒家思想,全靠弟子及后学的诠释——归于“书”和“传”之中,“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传”主要是《谷梁》、《公羊》和《左传》。那么,“书”和“传”里是如何阐发孔子的思想主张呢?大约可以概括为“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主张;“中庸”的哲学主张。这三个方面是写互为融合、相辅相成的。“克己复礼”,是说要克制自己,使适合周礼的要求。周礼不是指单纯的乐制礼仪,而是通过等级森严的礼乐形式表现出来的西周政治制度。“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克己复礼”,遵从西周政治制度。践行“仁”,实现克己复礼,就需要谨遵“中庸”之道。朱熹解释说,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地遵从和实践圣人的教诲。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民鲜能久矣”——君子能够秉承中庸行事,而下民恰好相反,在大多数人那里,已经很长时间缺乏中庸了。孔子还有很多积极的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学而不倦”等等等等,不过如果说到其思想的核心价值,绕不过以上三点。 三,道家学说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说到道家,其实其结构相对松散——比如,有黄老之学的称谓,又有老庄思想之说——的确,道家可以分开讲,就是黄老和庄子列子两个流派。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认为,《老子》,或者叫《道德经》,皆三四言韵句,“间有散句,系后人加入”,这种文辞习惯绝不同于春秋战国,当大大早于其时,老聃只是著之竹帛而已。此书,是诸子百家中最古老的。还可以作为证据的,是书中有“雌雄牝牡”的称呼,而无男女之字——成此书时尚未有这些字,这与“全书之义,女权率优于男权”的观点相一致,当出于母系社会后期。老子思想的核心,一在守柔,一在无为。所谓守柔,即谓古人刚勇好斗,其失败,不在于弱而以其强,故当以为戒。这个思想立论的根据,是祸福倚伏——四时、昼夜,都以天道为循环。这个说法,倒真的包含着大智慧。所谓无为,也即无化。化,就是弃其故俗,慕效他人,这是容易使人变坏的。老子因此主张,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不要让民众接触新的讯息,也别看到更好的物质条件。不然,会产生诱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那还是不让他们知道这些,还是怕死的好。还有另一个流派,就是庄子和列子。他俩的著作,争议很大,真假难辨。但有一条可以肯定,他们的思想其实和老子迥异。概括地说,他俩主张,世事变化无方,祸福也不可知。庄子的齐物论说,各类事物相齐,没有区别,因此,夫复何羡?何所畏避?所以,还是委心任运吧。大概因其过于消极,后世主张道家学说的人,甚至包括道教,并不把庄子和列子与老子学说归入一类。 四,法家学说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法家,在诸子百家中,算是人才济济的,著名的有管仲、邓析、子产、李悝、申不害、吴起、慎到、商鞅、韩非等等。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商鞅是法家里的“重头”人物,其特点是重“法”。他采用李悝《法经》作为法律,推行连坐,包括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与垦荒,生产多的可免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的制度。申不害重“术”,实质是强调君主要经常监督臣下,考核其是否称职,予以奖惩,使其尽忠职守,以加强君主专制。 慎到重“势”,强调君主的权势,是行法的力量,有了权,有了法,一个平凡的君主就可以“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韩非则综合了前三位的“法、术、势”,认为,“法”和“术”都必须以掌握政权为前提,而且必须为政权服务。他说:“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他把法、术、势相综合,是对前期法家思想的大发展。“法”指成文法令;“术”指国君根据“法”掌控官僚的手段;“势”指权力——国君依靠权力推行法令,并用术防止奸宄发生。 韩非的思想,实际上为秦始皇所采纳实行,这对其统一六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法、术、势,能不能算作法家的核心价值呢?不能。法家理论的真正核心,是强调“富国强兵”和“抑制贵族”。 五,回到本题的第二问,前面的三家谁的影响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在三个学说提出的当时的作用;二是后世的影响。从春秋战国来看,道家称颂和主张的,是一种适合黄帝所处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时代的理论;儒家主张的,是适合已经没落了的西周时代的理论;只有法家的学说,最合于当时的时代,秦人兼并六国,原因很多,法家的主要作用,功不可没——因为,当时只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一是富国强兵,二是裁抑没落无能的贵族,这两点正是法家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在后世的影响来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儒家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建议后,迅速被汉皇室所接受——儒家的思想太适合一个强大帝国朝廷的口味——冠冕堂皇,且便于实施。所以,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谥号越来越多。当然,从魏晋开始,儒道融合还是蛮厉害的,名义上还是入学,但纳入了不少道家思想。至于法家,名声后来一直不好,被和秦皇暴政画了等号。然而,凡是新晋有为的君主,都难免暗中向法家学习,因为他们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全是“富国强兵”和限制打击旧贵族的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