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齐物论》中子綦问子游:「你可能听过世人吹箫的声音,你也许曾经听过大地的箫声,但是你却不可能听到天籁自然的声音呀!」 子游于是问子綦:「请问天、地、人三籁的声音,其意义如何呢?」 子綦说:「大地发出来的气息,叫做风。这风不吹动则已,一旦狂风大作,则万物全部怒号起来。你有没有听过刮风的呼啸声,整个山林都撼动起来,那百人抱不住的大树,树上布满着千奇百怪,形状各异的孔窍,有的像鼻孔,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方孔,有的像圆洞,有的像舂臼,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洼,这些千孔万窍,被大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有的像急流冲激的声音,有的像射箭发出的声音,有的像叱责的声音,有的像呼吸的声音,有的像叫喊的声音,有的像哭号的声音,有的像深谷发出的声音,有的像咬牙切齿感叹的声音;前面的风吹过,后面的风相应又吹来。小风则相应的声音小,大风则相的声音大。大风吹过以后,所有的孔窍都恢复平静,空寂无声,然而只见到草木还在摇曳摆动,没有停止。」 子游说:「地籁是万物众窍孔所发出的风声,人籁是吹奏箫管所发出的声音,请问天籁是什么?」 子綦说:「所谓天籁,乃是风吹万种窍孔,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使这些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乃是由于各个的自然形态所致,但是主宰它们发出声音的是谁呢?」 上段颜成子游,与他的老师南郭子綦的在其对话中,子綦谈论到他已经达到丧我的境界。《庄子·齐物论》再次解释丧我是指精神与肉体的合一,一个人虽然只有肉体,如果没有灵性作主宰,跟行尸走兽没有什么两样。颜成子游问这是什么道理呢?他的老师南郭子綦,便用天、地、人三籁的形状、样子、特性来分别说明之。 南郭子綦说:地籁、人籁的源起及作用,地籁是风吹万物的孔窍所发出的声音。庄子以美妙的词藻,动人的言语,描述大地上的风,不吹动则已,一旦狂风大作的时候,你有没有听过狂风吹过呼啸的声音吗? 万物之大,例如高山峻岭,上下起伏的样子,以及巨大树木上的孔窍,有的像鼻子、嘴巴、耳朵、方孔、圆孔、舂臼;孔窍有深有浅,所发出的声音亦各有不同,有急流声、有发箭声、有斥责声、有呼吸声,有叫喊声、有哭号声、有的像深谷发出的声音、有的则像哀凄感叹的声音,以上林林总总的声音,有前后、有大小,声音接二连三,互相的呼应着,一旦狂风吹过去以后,一切孔窍都恢复平静,空寂无声,只见到小草还在轻轻摇摆。 本段讲地籁、人籁的起源与作用。万物皆有自己的孔窍,每个孔窍都有自己的声音,但是孔窍本身不能自己发出声音,一定要藉着空气的吹动,才能达到。庄子藉用风与万物的因缘,指出齐物论的真谛,说明万物虽然有千孔万窍,也要有风的吹动,万窍才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风是无形无相,但是力量却是无穷无尽,肉身何尝不是呢?虽然有魁伟的肉体,如果没有灵性作主宰,启不跟死尸一样,一点作用都没有。 所以人与万物是息息相关,同等齐一。子游认为地籁是万物孔窍所发出的声音,人籁是吹箫时所发出的声音,那么天籁是什么呢?南郭子綦指出,所谓天籁乃是风吹万窍所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虽然声音的大小美丑,有千差万别,这是每个孔窍都有自己不一样的造型,但是使孔窍发出声音的风,是谁在主宰的呢?南郭子綦没有直接答复,但是答案已经说明白了,因为风之流动,冥冥之中,它的主宰就是『上天』。 那么有形有相的肉体,长的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美有丑、有智有愚,但是主宰人类的视听言动,吃喝拉撒的,究竟是谁呢?当然是无形的『灵性』。 以上藉用无形的风声,能使万窍发出万种不同的声音,证明无形力量的伟大,重申齐物论的重要。当大风吹过以后,万物理应复归于平静,为何草木还在摇曳摆动呢? 好像我们经过事物应对、或大风大浪的考验以后,应该事过境迁,不留一点痕迹,达到『丧我』的境界,为何还会很多妄想杂念,无法清除呢?这是因为心中还有杠高、我执、我慢、我见、贪心妄想、怨恨、贪、瞋、痴三毒心…等,如何将这些妄想杂念去除呢,那就要履行中庸之道,胸怀大中至正,二六时中,不离方寸宝地,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时时归零,达到『丧我』的境界,才能达到。 总之,本段的意义,说明天、地、人三籁的分别与作用,虽然三籁的形状、声音,有千差万别,例如人世间上,众生百态: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犹如万花筒一般,错综复杂,但是强调一切万有的主宰,即是天籁,虽然天籁无形无相,却是世间万有的主宰。 天籁者:灵性、老母、道也,宇宙万物的根源在『道』,我们从『道』而来,理应从『道』而回,如何从道而回呢?那就要修道,将本性不应该有的东西去掉,履行内圣外王、天人合一之道,如何是内圣外王、天人合一之道呢? 那就是要依照《庄子》所述的齐物论中的道理去做,先『丧我』,去掉我们的贪心、妄想、三心四相、我执…等。时时以良心作主,以慈悲智慧之心,来待人处世,认为世界上的每个人与万物,都是合而同的,不起分别心,怨亲平等,这是修道的基本功夫,也是本段齐物论的真谛。 |
|
来自: 12345csdms > 《美篇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