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1. 考试分数的决定因素

 火日立加煤 2021-12-06

挖的坑还要自己填。我想说的除了吐槽高考,更多的是重新思考高考后得到的启发。到底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考试成绩,或者说,怎么才能在高考,考研或者其他竞争激烈的考试中胜出呢?

一、策略:像电脑程序一样武装大脑

基于我们上次的分析,若想把一个超长时间的备考体现在一个极短的考试中,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有稳定的发挥,即像电脑程序一样,遇到同样的问题要有同样的处理方法,得出同样的反馈,写出同样的答案。

一个考试备考时间做分母,一年内的考试次数做分子,就可以得到一个分数。这个分数的分母越大,分子越小,那么这门考试的备考就越应该让自己的大脑变得程式化。关于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大可不必较真,根据上回的分析,意思应该是清楚的。

原则就是,从发下卷子开始,接下来要做的每一步都是经过刻意训练的。举语文社科文阅读的例子,这道题考察信息检索能力,是当年全国卷考试第一门语文考试的第一道题。具体平常的训练就是,三分钟略读整篇文章,好像去商店购物,先用三分钟把什么东西在哪一层搞清楚,然后再根据题目,即要买的东西去相应的楼层一个柜台一个柜台寻找。如果一上来就从一楼开始一个一个找,也就是逐字阅读,很容易找花眼,而且忘了自己到底要找什么了。接下来三道题目一道要花费两分钟去做。

三分钟略读的方法就是,根据关联词来跳读,比如只读“但是”后面的内容,不读例子等等,这点和GRE很像,因为只要是科学类文章,写作就有一定的潜规则,不能想当然的乱写。当然还要其他要遵循的具体原则。做题的时候也有具体的方法,我就不赘述了。

总而言之,一篇三道题的文章的阅读,首先要把时间把控在911分钟,其次如果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就先往后做,切忌在第一道题上卡住。

这些都是一些细节,我想说的是,准备一个高考这样的考试,就要像这样,平常要刻意训练的,是高考考场上的每一个动作,而不是想起来我就做两篇阅读,也不管我做了多久,怎么做的,甚至临近高考又听信别人的所谓诀窍,改变原来的方法,比如别人说先读题再看文章做题更快,试问如果这样高中三年的准备不是都白搭了嘛。

这个想法本来不是我提出来的,是我高中那会在一本书里看到的。我记得是北大吴业涛写的《秘笈——北大奇人怪招》里面的想法。关于语文第一题的全部做法,都是北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王大绩老师讲的,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另外当时真的从王老师的课里学到了很多考试以外的思想)

二、努力

如果评选高中阶段最想问的问题,绝大多数估计都是去问清北的学长学姐,你是怎么考上清北的?得到的答案不外乎两种,第一我努力,第二我也不知道。当然也有极好的又善于表达的人,比如上面提到的吴业涛,他就把他的想法写成了书,让我看完还获得了极大的乐趣。第二种答案我就不置可否,这么刻骨铭心的过程且得到了这么好的结果,我就不相信自己毫无感想。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啥成功,那这种成功本身也可能打对折。

接下来就剩下另一个大问题。我努力就可以考上清北吗?虽然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但就我的经验来看,这是个在任何领域都有的问题。努力就能成功吗?

这里边有两个模糊的地方。第一,努力是啥不好定义。努力的度也有所不同。成功也不好定义。如果把考上清北就叫做成功的话,那么努力显然不是考上清北的唯一因素。这件事非常好理解。每个人,无论我们是总统还是学生,一天就24小时,我们能挤出多少时间学习呢?在一个班来说,如果大家享受了相同的教师资源,付出相同努力,考试差距都非常之大,更何况全国如此多的考生。还有一点,班里同学的差距都不是稳定的差距,而是波动的差距。不是说大家的排名每次都是一样的。

竞争越激烈的领域,天赋和机遇就越重要。比如足球和音乐家这些领域,当然还有高考,因为勤学苦练的人太多了,最后胜出肯定要有点天赋。如果一个领域仅仅靠努力就可以领先别人,那只能说明这个领域不那么受欢迎。

关于努力我还有一点要补充的。就是努力是否有效。如果说让我给当年的自己一句话,那么这句话就一定是“不要骗自己”。这句话到现在都受用。

做笔记: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记笔记。我相信但凡是文科生都有这样的想法,要记出漂亮的笔记,而且时不时的要自恋的打开来欣赏欣赏。

此笔记有几大特点,第一是“”,体现在不忍心让这个笔记不完整,造成的后果就是大部分话都在书上有,只不过又抄了一遍;第二是“”,各种马克笔各种n次贴,贴了满满一本,显示出很认真的样子;第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当别人问我一个问题时,我会马上告诉他,我笔记上记过,你等着我翻给你看。因此到毕业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祭出自己的笔记,显示这是自己三年的努力结果。

上自习:上自习似乎总有种攀比心理,比谁走得晚。上了大学也是一样。(当然上了大学有人从来不上自习)表现在我就算做完了手头的工作,也要玩手机玩到教室没人,这才欣然离去,好向人炫耀自己天天学习到很晚。我以为这是很没意思的。各自有各自的打算,做完了自己的计划,有时会很晚有时候也很早,我就不认为自习时间长短有什么可比的。不过是骗自己假装努力罢了。

刷题:作为一名高中生,不刷上一米多的题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上过高三。然而刷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骗自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大学就从来不刷题,考试前两天才开始复习谁有心思在那装x。每一道题都极为有效。我高三最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刷题浪费了太多青春。

前已言之,首先刷了几百道题结果考试不考,很让人恼火;其次刷题如果没有目标,不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方法,好比说拿起语文的社科文阅读就开始做,不卡时间不计方法,一会先看文章一会先看题目,做上几年也没有用,不如多看两本闲书提升一下自己的积累,好歹今后回想起来上高中也看过两本书。

不刻意训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写字。从小开始学写字就从不好好写,写到几十岁的时候字就不见得更好看。所以不是什么事情做上一万小时都能有质的飞跃的。相反是在难看的基础上不可更改,形成了坏习惯。由此,没有目的的刷题都是骗自己。

三、运气

有一本书叫《成功与运气: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Success and Luck: 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里面讲了对待运气的正确姿态。得到里面曾经解读过这本书。

运气有如下定律:

1.运气可放大

2.运气可累加

3.竞争越激烈,运气越重要

4.成功的人都不愿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比如买彩票中奖的人甚至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确实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如何对待运气

对于如何对待运气,《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的回答是这样的:

“如果你要计划将来,你就应该相信未来尽在你的掌控之中,只要付出就能有所回报— 哪怕这只是一个幻觉,你也应该相信它,只有这样你才能全力以赴。但如果你已经取得成功,回顾往事的时候,你应该意识到你的所得超出了你的应得,你应当为此感到庆幸。"

如何提高运气

由上可以总结出如何提高自己的运气:

1.富而不骄。对待自己的成功更多归因于运气。平常模拟考试甚至期中期末考完就完了,考得好不会给高考多加一分,考得差也不会多扣一分。重要的是找到问题,找到自己的程序还不完善的地方继续完善它。老师那会总说模拟考完当天教室里只有少数几个人还在学习,我是其中一个,因为我还算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确实没把平常的结果看得太重。另外刚考完试恰好发现了哪里有问题,此时及时更正才有动力。

2.富而好礼。书中说另一个增加运气的方法就是加入一个精英团队,而团队愿意接纳我们的原因就是我们富而好礼。这个团队可能是和老师形成的,也可以是班里同学形成的。如果我既看不起学校老师,又看不起同班同学,觉得只有我自己才最厉害,那十有八九会死的很惨。因为面对高考这种竞争性的东西,自己的努力实在是微不足道。不就是考试嘛,我会了也没啥了不起,不会也没啥可耻的。大家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对手也都不在眼前而在校外,实在没必要封闭自己,自降自己的运气。


除了以上的因素,影响高考分数的因素还有其他几个。

高考在形式公平的基础上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上。这是我在高中后带家教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的。

教育资源决定了在学生“人”这个自变量一定的情况下,最终能取得的效果。

教育环境在心理上影响了一个人对于自己前景的判断,或者说学校的往年考试结果就决定了整个学校的天花板。在一些学校,耶鲁哈佛才是天空,在一些学校,一本线就是天空。这些其实都是对考生个人的不公平。

总结一下我的结论:

应对高考的策略:

1.把自己变成一台电脑,同样的输入应该有同样的输出;

2.有效的努力,不要自欺欺人,假装自己很努力;

3.运气和天赋,做到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另外用当年给我们高三宣讲的学长的话就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是高中的心法;

4.找到最好的教育资源,进入更厉害的团体,先挤进优秀者的电梯,让自己最大限度的省力。不要让天花板限制自己。

看官还有什么应付考试的好方法?欢迎分享故事和经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