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 (2020版)(二)

 新用户9297xop8 2021-12-06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据统计老龄人口已经达到了10%以上。随着老年手术日趋增多,有统计报导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半数在去世以前至少要经历一次手术治疗。由于老年患者衰老(aging)、共病(同时患2种以上慢性病,multiplechronic conditions,MCC)、衰弱(frailty)等多方面因素,手术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老年人是否需要手术,如何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减少并发症、 维护术后功能状态,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二部分 1.术中管理

一、老年患者的常规监测/脆弱脏器功能监测

1.老年患者的常规监测:术中常规监测应该包括心电图(ECG)、心率/心律、无创血压/连续无创动脉血压/有创动脉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体温、呼吸频率/节律、尿量等。

  ⛄️老年患者作为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高风险人群,强烈建议围手术期使用脑电监测。

  ⛄️当使用非去极化肌松剂、腹腔镜深肌松或肌松拮抗剂新斯的明/舒更葡糖钠(罗库溴铵)时,若具备条件,强烈建议实施肌松监测以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推荐意见】除常规监测外,对实施大手术的老年患者建议行脑电监测及肌松监测。

2.脆弱肺功能早期预警监测及干预

  ⛄️脆弱肺功能早期预警指标包括:

1)气道

2)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及PETCO2监测

3)氧合指数[动脉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 /FiO2)]监测

4)呼吸频率与节律监测

【推荐意见】脆弱肺功能早期预警监测指标包括呼吸频率/节律、肺部听诊、气道压力、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及 PETCO2PaCO2、氧合指数,围手术期需加强关注,做到早预警、早干预。

3.脆弱心功能早期预警监测及干预:

   ⛄️早期预警指标包括:1ECG:对于围手术期诊断心率异常、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事件十分必要。

   ⛄️心律失常多表现为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出现后应结合基础疾病状况、术中医疗状况、麻醉因素等做综合分析,如显著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应该给予积极处理,防止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

   ⛄️术中发现的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事件是否已经造成心肌损伤,可通过术中、术后检测血清肌钙蛋白含量(cTnI)证实,如果血清cTnI浓度>0.04 μg/L,可证实已经发生心肌损伤;如果cTnI浓度>0.4 μg/L,则需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判断有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进行及早干预。

  ⛄️SV 指数为反映心脏射血功能的金标准,正常值为 25~45 ml·kg-1·m-2

  ⛄️ScvO2 可以替代SmvO2反映全身氧供需平衡状态,正常值应高于70%,如果低于 70%应该进行病因学分析,以尽快逆转全身氧供需失衡。

【推荐意见】老年患者术中心率应维持在术前平静状态心率±20%;对于术后脏器损伤风险增加的老年患者,建议更加严格的术中血压控制目标(收缩压控制在术前平静血压±10%内),或根据术前基线血压采用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以减少术后重要脏器功能的损害。对于老年危重患者应根据需求采用SVV/PPVTTE/TEE联合监测,指导容量、心脏功能、氧供需平衡等监测,实施早期预警及干预。

4.脆弱脑功能患者的早期预警监测与干预:

弱脑功能患者的管理建议参照《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脑健康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版)

【推荐意见】对于高危手术和脆弱脑功能患者,强烈建议实施连续动脉血压监测或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以及GDFT管理联合预防性缩血管药物治疗,维持患者血压在基线值至基线值120%水平。条件具备时可联合麻醉镇静深度和无创局部脑氧饱和度等监测实施个体化脑功能保护策略。

ps 很多同学反映三群加不进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