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邱贵兴:青少年特发型脊柱侧凸PUMC的分型·365医学网

 xfeee360 2021-12-07

青少年特发型脊柱侧凸PUMC的分型

作者:邱贵兴[1] 
单位:北京协和医院[1]
   1983年,King和Moe首次对青少年特发型脊柱侧凸进行分型。他们通过对405例侧弯患者的分析,将青少年特发型脊柱侧凸分为5型,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King-MoeI-V型,也是目前仍广泛应用的方法[1]。I型:腰弯>胸弯并跨过中线,凸侧Bending相显示腰弯柔韧性小;临床检查可见腰椎旋转引起的剃刀背畸形大于胸弯。另外,如果胸弯>腰弯,但腰弯柔韧性较小。II型:胸弯>腰弯,腰弯柔韧性好;胸弯剃刀背畸形较腰段明显,且腰弯顶椎越过骶正中线。III型:单纯胸弯,腰弯不超过骶正中线。IV型:长胸弯,L4向凸侧倾斜并位于弯曲内。V型:为胸段双弯,T1向上胸弯的凹侧倾斜;临床检查时常可见左肩高。
    对融合范围的选择,King I型可单纯融合腰弯或融合腰弯及胸弯。King II型:King认为选择性融合胸段可获良好效果。King III型单纯融合胸弯,远端融合范围一般不超过L1。King IV型应融合整个弯曲,远端融合范围一般不超过L4。King V型应融合两个胸弯。但该分型仅包括胸弯及胸腰双弯,并不包括单纯腰弯、胸腰段弯和三弯,因而是不完整的;并且该分型是基于对侧弯的冠状面畸形和使用Harrington器械矫形结果的分析,因而在将其应用于当今的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如CD,TSRH等时,便产生了很多问题,如KingII型胸段选择性融合后的失代偿等。并且不同医师用该方法分型时差异很大,即可靠性很低,只有64%;同一医师用该方法分型的可重复性也很差,为69%[2,3]。因而无法在不同治疗方法间进行比较。


   一些作者试图对用三维矫形系统作选择性融合的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以减少术后腰段的失代偿。目前对术后失代偿有很多定义,但通常是指选择性胸段融合后腰弯的进行性加重[4,5]。Benson等分析了28例应用CD系统进行矫形的病例,将KingII型分为两个亚型:IIA和IIB。其中IIA应符合下述四条标准中的三条:(1)腰弯<35°,(2)凸侧Bending相腰椎矫正率>70%,(3)腰椎顶椎在骶正中线上,(4)腰骶角不大于12°。IIB型仅符合上述标准中的一条[6]。IIA型可作选择性融合,IIB型则应融合双弯。Mason等也发现在腰骶角>150°,或腰椎偏距(腰弯顶椎中点距骶正中线的垂直距离)>2cm的患者发生腰段失代偿的可能性较大[7]。McCall等认为,KingII型腰弯的柔韧性和侧弯的大小同术后失代偿的发生密切相关,并认为如对腰弯>45°、柔韧指数(腰弯柔韧性-胸弯柔韧性)<25%的II型侧弯行选择性胸段融合,术后腰弯失代偿的危险性将加大[8]。Lenke等认为,如果2型侧弯符合胸腰弯顶椎旋转比(AVR)>1.0、顶椎偏距比(AVT)>1.2、或侧弯度数比>1.2中的两条以上,作选择性融合可获良好结果;如果仅符合上述三条中的一条或以下,则50%的病例将发生术后腰段失代偿[9]。Richards认为,腰段的柔韧性好并不能避免术后腰段失代偿的发生,尤其是当腰弯>40°时,术后腰弯将大于胸弯,并且下腰段与骨盆之间的倾斜将持续存在[10]。
  Lenke等通过对脊柱的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的分析,对青少年特发型脊柱侧凸进行分型。他们根据侧弯的范围和柔韧程度,分为1-6型;又根据腰椎与骶正中线的关系,将腰弯分为A、B、C三类;同时还参考胸后凸的大小:过小(<10°)、正常(10°-40°)、过大(>40°),又将矢状面畸形分为-(过小)、N(正常)、+(过大)三类。因此每一型可分为3-9种亚型,如1型侧弯可分为1A-、1AN、1A+;1B-、1BN、1B+;1C-、1CN、1C+等[11]。作者也对该种分型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做过研究,结果显示其可靠性为93%,而King分型为69%;可重复性为85%,而King分型为69%。但该分型的不足之处为缺乏对脊柱轴状面、即旋转度的分析,并且也缺乏针对每一型的具体的确定融合范围的指标。因而在实际运用中仍有一定的难度。
  我科在近二十年的脊柱侧凸的治疗中,逐渐体会到,必须有一种容易理解和记忆的三维分型系统,并且每一中类型的侧弯均有其相对恒定的融合范围。这样便可使脊柱侧凸、特别是青少年特发型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规范化和程序化,以利于作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也利于不同内固定系统及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我们复习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三维矫形系统方面的文献,结合我科利用三维矫形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型脊柱侧凸的经验,初步提出了我科的分型系统,即PUMC分型系统。该系统按侧弯顶点(侧弯弧内呈水平状态的椎体或椎间盘)的数目,即侧弯的数目分为1-3型,每型又根据顶点的位置分为不同的亚型。相对于每一种亚型均有其具体的融合范围的选择标准。该分型系统易于记忆,也便于计算机的统计和分析。
   该分型基于对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以及仰卧位左右Bending像的分析。椎体的旋转度采用Nash-Moe法,将椎体旋转分为1-4度[5]额状面胸(腰)弯Cobb角-凸侧Bending相额状面Cobb角腰弯及胸弯的柔韧性=-------------------------X 100% 额状面胸(腰)弯Cobb角胸弯偏距为胸弯顶点中点(椎体或椎间盘中点)至经C7中点铅垂线的垂直距离(cm)腰弯偏距为腰弯顶点中点(椎体或椎间盘中点)至骶正中线(CSL)的垂直距离(cm) 
  在确定各型的融合范围前,需明确几个基本概念。
  1.侧弯的定义:在站立位X线片上,椎体偏离骶正中线且Cobb角大于10°
  2.骶正中线(CSL):在站立位X线片上,通过骶骨中点,且垂直于两髂棘连线的直线,画该线必须保持骨盆呈水平状态[7],若骨盆倾斜>2cm,必须将低侧患肢垫高,以获得水平骨盆X线片[8]。
  3.稳定椎(Stable Vertebra):被骶正中线平分的第一个近端的椎体,如被中分的为一椎间盘,则该椎间盘下方第一个椎体为稳定椎[9]。
  4.端椎:分为上端椎和下端椎。
  上端椎为侧弯头端上终板或横轴面向侧弯凹侧倾斜最大的椎体。
  下端椎为侧弯尾端下终板或横轴面向侧弯凹侧倾斜最大的椎体。
  PUMCH分型融合范围的选择:
  1.后路融合的基本原则
  后路固定融合的节段必须位于骶正中线上,即融合节段的远端必须延长至稳定椎,以维持术后的躯干平衡。通常情况下,近端融合至上端椎的上一个椎体,远端融合至稳定椎,如上述融合范围终止于矢状面上前凸或后凸的顶点,则应适当延长融合范围以跨过矢状面弯曲的顶点。对在Bending像上Cobb角仍大于或等于60°者,应先行前路松解,对Risser征<++,年龄<10岁,'Y'型软骨未闭合或月经初潮未至者,应先行前路骨骺阻滞术,再行后路矫形融合术,以免术后曲轴现象的发生。
  2.前路融合范围选择的基本原则
  a.对胸段侧弯,前路融合常需融合所有侧弯内椎体,即上端椎至下端椎,适用于后凸过少或正常胸后凸者。
  b.对胸腰段侧弯,在冠状面X像上,如果侧弯顶点为椎间盘,则应融合其上下各二个椎体;如果顶点为椎体,则应融合其上下各一个椎体。但尚须参考Bending像,在凸侧Bending像上,第一个凹侧张开的椎间盘可不融合;如两者所选范围不一致,则应选择较长的融合范围。另外,在凹侧Bending像上,所选择远端融合椎需坐落于稳定区内。
  c.腰段侧弯,原则上融合范围为上端椎至下端椎,但所选择的远端融合椎在凹侧Bending像上与骨盆之间夹角不应超过15°,旋转应在I度以内。
  3.相应于PUMC各型的融合范围选择
  PUMC I型,对Ia来说,由于前路胸段矫形融合术仍存有争议,如创伤大、假关节发生率高、易产生胸后凸、以及翻修困难等,并且后路手术对此类侧弯可获得良好效果,因此,我们主张对此型侧弯行后路矫形融合胸弯至稳定椎。而对于Ib、Ic二型,由于该类侧弯后路矫形融合常需较长节段,并且后路去旋转以及矢状面重建效果不及前路,故建议行前路矫形融合,Ic融合范围通常为上端椎至下端椎,Ib型可参考Hall的原则作短节段融合。
    PUMC II型,IIa型需融合双胸弯,近端融合不超过T2,远端融合至下胸弯稳定椎。IIb1型由于腰弯代偿能力较好,可选择性融合胸弯至胸弯稳定椎。IIb2则需融合两个弯曲。IIc1是指胸弯柔韧性>胸腰弯/腰弯柔韧性,通过前路单纯融合下弯,上弯可获得自动矫正。IIc2由于胸弯柔韧性较IIc1型胸弯柔韧性为差,胸弯代偿能力较差,需后路融合双弯。如下弯旋转度>II度,或Cobb角>65°,则应先行前路矫形融合下弯,后行后路融合双弯。对于IIc3型,由于其腰弯柔韧性好,可参考IIb型标准,作选择性融合胸弯或融合双弯。IId1型由于胸弯代偿能力较好,可单纯前路融合下弯。而IId2型则需融合双弯,以免术后胸弯的失代偿。
    PUMC III型,IIIa型可选择性融合近端两弯。IIIb型需融合三弯。

参  考  文  献

1 King HA, Moe JH, Bradford DS, et al. The selection of fusion levels in thoracic idiopathic scoliosis.J Bone Joint Surg(Am),1983,65:1302-1313.
2 Cummings RJ, Loveless EA, Campbell J, et al. 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 and intraobserver  reproducibility of the system of King et al.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8,80:1107-1111.
3 Lenke LG, Betz RR, Bridwell KH, et al. 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oracic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J Bone Joint Surg (Am),1998,80:1097-1106.
4 Bridewell KH, McAllister JW, Betz RR, et al. Coronal decompensation produced by Cotrel-Dubousset derotation maneuver for idiopathic right thoracic scoliosis. Spine,1991,18:769-777.
5 Kalen V, Conklin M. The behavior of the unfused lumbar spine follow-ing selective thoracic fusion for idiopathic scoliosis. Spine, 1990,15:271-274.
6 Benson L, Ibrahim K, Goldberg B, et al. Coranal balance in Cotrel-Dubousset  instrumentation:compensation vs. decompensation.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Honolulu, HI, September 23-27, 1990.
7 Mason DE, Malcolm JR, VanDam BR. Spinal decompensation in Cotrel-Dubousset instrumentation.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Honolulu, HI, September 23-27, 1990.
8 McCall RE, Bronson W.Criteria for selective fusion in idiopathic scoliosis using Cotrel-Dubousset  instrumentation. J Pediatr Orthop,1992,12:475-479. 
    2008/9/10 17:13:50     访问数:1263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