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中庸》笔记(1)

 收藏秋天 2021-12-07

中庸是一种做人哲学,更是一种成事的智慧,“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高标处事,低调做人,中庸之道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一、天命

指个人的禀赋而言,人人遵循各自的性,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就有了成规,这就是道。从道入手,修饰品节,就是教化。

二、时中

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现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固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

三、鲜能

德行就是中道,中庸就是人生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中道行为使人成功,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

四、行明

行是实践,明是认知,贤与不肖是对立的两种现象,智者做得过头,愚者做得不足还是过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到恰到好处。

五、不行

朱熹说:由不明,故不行。由于人们对道的内容和重要性不了解,所以不能实行之。

其实天地之道是存在的,也在依照固有的必然法则运行着,导引着世界的发展。它深隐在各种现象的背后,以难以察觉的方式和自然之力影响着事物的发展方向,规定着前进的进程。

六、大知

大智,在于不自以为是,善于向别人学习,听到不好的话不去计较。听到好的言论到处传播,但听到真实情况还不够,必须善于分析选择。“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真正恰到好处。

七、予知

心怀诚笃的人生是轻松美好的,坦诚相对可以少去许多刻意的掩饰。

诚实有什么难以做到的呢?说一句谎话,需要编造10句谎话来掩饰,聪明反被聪明误。

功利之心如罗网陷阱,于是人们尽显聪明,自以为高明,最终陷于自己罗织的牢笼之中。古人说:宁从拙中取,不于巧中求。拙显其诚,巧却诈伪。

八、服膺

君子由于受到各种理念的约束,不愿违背良知,总是耿耿于原则,因此从来不敢懈怠,不敢放任,洁身自好,保持着人格的纯粹,做着孤独的固守。

而小人对于中庸总是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没什么顾忌,为所欲为,所以他们总是显得自在而潇洒,正如人们曾鼓吹而奉行的“何不潇洒走一回”。

九、可均

有着明确价值取向的事是容易做到的,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决定。但是世间的事并不都是如1+1=2这样的简单明了,很多的事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因果和历史背景,并与客观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做到合乎天道的抉择,则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到中庸则需要大智大勇,需要“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毅力和勇气。

十、问强

孔子最看重的是中道,讲中道能达到和谐、和平,但又不同流俗,不人云亦云,能中立而不偏倚。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持守中道,这种人才能称得上强大。

强者的品质是在逆境中塑造的,人生的困窘向人们昭示的并不纯粹是灾难。我们应该自信,不论我们处在何种位置,近况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无人能够代替我们。当你跌入人生的低谷时,可能就预示着命运的转机的来临。成为强者或成为弱者取决于我们自己。

十一、素隐

把道理讲得玄而又玄,做出各种怪诞行为,这些欺世盗名的做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

遵照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下来,这事不及的行为,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唯有持守中庸之道,不为名利所困扰,这才是圣人所赞赏并身体力行的。

道,就像种子深深根植在我们天性的血脉里,在我们天性的汁液滋润下,茁长壮大。


十二、费隐

费,指道的普遍性及用途的广泛性。隐,指道体的精微性与隐秘性。道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连普通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可以践行,但是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的践行是一回事,要彻底了解,进入其高深境界,则又另当别论了。

十三、不远

“道不远人”,人人按照自己本性行事,人人皆能知能行。就好比一条大道,所有的人都可以行走。相反,如果不从自己的脚下走起,而是把道弄得离奇高远,道则无法实践了。所以君子只是从人身具有的本性出发,教化人,能改正错误就可以了。

十四、素位

“为己”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是君子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一个人生下来会碰到许多先天条件,诸如富贵贫贱患难等等,无论条件怎样都要做自己该做的事,处富贵者不欺负人,处贫贱者不攀富人,这样就不会遭到嫉妒和怨恨,不抱怨别人,也不抱怨客观环境,一如既往的做事达不到目的,反身求己,这才是君子。

十五、行远

道德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岁月的砥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程,最终为人们所认同。

不经过过程而只注重结果,不经历播种与长成而只要收获,不只是空想,更是强迫,必然什么也得不到。

十六、鬼神

道是无所不在的,道是真实无妄的,道是不可须臾离的,人们必须用诚心对待它。

站在十字路口,各种彩灯发出迷幻的光芒,就像那种来自天国的神圣的指引,指示着我们要去的和该去的方向。

十七、大德

《诗经》里说过,那些有美好德行的人会为民众做好事,所以也会得到天的保佑,因此有大德的人必然获得至高无上的权位。

突出道德的至上性,但并不排除权利、名位、财富、福禄、长寿等世俗人们所倾慕的东西,只不过和德行连在了一块。

十八、无忧

任何人都处在时间链环的中间,肩负着自己的使命,必须对历史承担义务,必须对未来负起责任。追缅祖先,开辟未来,我们责无旁贷。无论我们境遇如何,都不可忘记祖宗的功德,是他们给我们传承了姓氏这一荣耀,使我们自出生就有了与他人不同的名号。

十九、达孝

孝的重要特点是能继承先人遗志,把先人事业发展下去。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二十、问政

中庸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为政准则一一文武之道。

接着提出了治理天下国家的9条原则,并讨论了这9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这些原则。认为关键在于一个“诚”字。

由诚引出天道和人道,圣人和凡人的问题。

二十一、诚明

信守诚笃的人说出的都是真话,因为这是他的天性,他不会说谎,也不知道如何说谎。而伪善的人也会说出真话,但是他说出的真话是有条件的,是怀有算计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虽然可能得到他想要的,但这只是暂时的寄存,不可能长久拥有。

二十二、尽性

真诚者能把自己的善性发挥到极处,以这样的态度关怀人,也会使别人的善性发挥到极处。万物也会得到关照,也会得其所,遂其生。至诚之人,天性坦荡,心灵透明,对于事物不虚美,不巧饰,自然自在。就像花蕾的盛开,对着太阳绽放。就像种子,无论受到什么挤压都向着太阳生长。

二十三、致曲

无论什么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心无旁骛的专心一意去做,那么通过自诚努力,就会达到一定的境界,而使自己不朽。

二十四、前知

心诚则灵。“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现象,虽然历代的正史野史记载很多,但毕竟有点神秘,其实撩开神秘的迷雾,这里的意思不外乎是说,由于心灵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不被私心杂念所迷惑,就能洞悉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因而能够预知未来的吉凶祸福、兴亡盛衰。

二十五、自成

儒家强调道德自我觉醒。真实,从自然的方面来说,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真诚,从人的方面来说,就是无私奉献和专注投入的精神,就是宽广的胸襟与宽厚包容的气度,就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唯有真诚能够陪伴我们走向永远。

二十六、无息

自诚是万物天性的自然之成,贯穿于天地万物之中,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核心。

圣人是至诚的,最大的真诚是永远不会间断的。不间断就能持久,内心长久如此,就会发于外,就会久远。长期积累,就会博厚,进到高明境界,从而和天地相比,承载万物,覆盖万物。

二十七、明哲

诚实、友善、淳朴、敦厚……这些品质是圣人之道的初级表现,对于人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些并非圣人之道的全部,圣人之道必须有高尚道德的人来承担,礼仪也必须有高尚道德的人来实行。

二十八、自用

中庸之道的本质,就是合乎自然,顺乎人情,适乎时宜。所以遵循中庸之道,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越位,不退缩,承担自己该担负的责任,忠于自己肩负的使命,不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

二十九、三重

能王天下的人所持之道,必须要本诸自身道德,身体力行,取信于民,还要经得起历史考验,不悖于自然规律,使造化也无疑问,即使圣人再起,也改变不了,做到既知自然规律,又知社会人生,这样言动都可成为天下的道理、法度、准则,远近都是众望所归,而获得天下人的普遍赞誉。

三十、敦化

尧舜和文王武王都是儒家推崇的榜样。尧、舜仁慈孝友,不以天下为己私,贤者当之;文王,武王除暴安民,以德治天下,天下颂之。

三十一、至圣

圣人的内涵有5项: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都是说圣人的内在品德。聪明睿智是圣人生而知之的,宽裕温柔是仁,发强刚毅是义,齐庄中正是礼,文理密察是智,圣人具备仁义礼智四德。

三十二、至诚

只有至诚的心灵,才具备经纬天下的资格。否则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朱子说:大德之敦化,亦天道也。然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之城不能为,则亦非二物矣。圣人天道之极致,自此而无以加矣。

三十三、尚铜

君子之道,开始并不辉煌,但在积累中日渐光辉。小人则不同,开始很张扬,但华而不实,会渐渐消亡。君子外表平淡、简朴、温和,内则有品位、文采、调理。君子以其至诚顺应天时,以其至性借助地利,以其至德惠泽人民。君子由于有丰富的内涵,由内向外,由近及远,由微细到彰显,其影响力是无穷的。但君子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任何时任何地都无愧于心,都要慎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