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氏中医提醒您--心脏康复宜动静结合

 桂林吴氏老中医 2021-12-07

  

专家简介:王贤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首批天津市青年医学新锐。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介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状态,推算现患病人数约3.3亿,2018年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居于首位。面对心血管病的严峻挑战,心脏康复应运而生。

传统观念认为得了心脏病需要静养,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以后,运动一度被认为是禁忌。其实,溶栓、支架或搭桥治疗仅仅是冠心病治疗中的一部分,患者做完手术后仍需长期服药并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心脏康复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课题,从最早的绝对卧床休息到“坐椅子疗法”再到病房步行疗法,直到如今规范的心脏康复运动,在百年发展中经历了由被否定、质疑到接受的过程。

心脏康复通过医学评价、运动处方、心脏危险因素的干预以及健康教育,可使心血管病患者恢复一定的体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和生理影响,降低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并使患者通过活动和努力尽可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其在社会中的价值。运动康复作为心脏康复的核心,以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为基础,采取有益于患者身心功能恢复的运动及训练手段,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生活方式,以延缓或逆转疾病进展。增加全民锻炼,推广“运动处方”,可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医心脏康复

心血管病在中医学属于“胸痹”“心痛”“心悸”“心衰”“水肿”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脏腑阳气亏虚是其发病之本,痰浊、瘀血、水饮痹阻心脉则是发病之标,治疗时应坚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病情较轻或恢复期时,应充分发挥心脏康复的作用。

中医心脏康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针灸、推拿、药膳、太极拳、情志调节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

中医康复理论上溯秦汉,主要是指疾病治愈后的调养。康,安也;复,返也。康复即恢复健康之意。东汉·华佗制五禽戏,为后世中医运动疗法之始。《金匮要略》中也提及“养慎”及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康复疗法。东汉·许逊首次将运动疗法应用于心脏病治疗,创制“心脏导引法”,开中医心脏康复运动之先河。

整体康复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相互联系。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变并非孤立存在的,局部的病变可与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同时,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也是有机联系的。中医在心脏康复的过程中需要应用整体观念指导或帮助康复对象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整体调治,使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协调统一,使形体与精神协调统一。

在恢复心脏功能时不仅要关注心脏本身,还要关注心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康复治疗时应综合调理五脏六腑,在恢复心脏运动耐力的基础上,注重脾主肌肉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注重肝主疏泄在情志方面的作用,并与心主神明相结合。基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康复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康复即是要达到整体康复。整体康复内涵有三:一为整个脏腑经络及肌肉筋骨的康复,二为躯体—精神—社会的全方位康复与回归,三为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康复。

同时,中医还强调根据病情、病位、病性、病势及个体不同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讲求辨病、辨证相结合,从而确立相应的康复目标、康复治疗原则和康复治疗方法。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症状表现,只有针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治疗,才能充分发挥治疗手段的作用,快速、有效控制病情,故康复治疗时应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方案。

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养神与养形是人摄生之大法,养神多主习静,养形多主运动,形动有助于心静,充分静息亦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运动潜能。然诸事有度,不可妄为,动过则损,静过则废。过度运动会使机体疲劳、受伤,而一味静养则会使机体更加衰老、退化。正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动不能太过,以免疲劳,静亦不能太过,以免神散,只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才能同步实现软组织的修复与肢体功能的恢复。

《类经》云:“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达摩洗髓易筋经》记载:“动静合宜,气血合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说明古人已经充分认识到正确锻炼对增强体质的重要性,并且创造了太极拳、八段锦等诸多健身方式。这些传统中医康复锻炼方式时至今日仍发挥着积极作用,且具有易学易懂、不拘时、不拘地、花费少、收益大的特点。

中医传统锻炼方式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均属于“动”的康复疗法,刚柔相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劳逸适度,通过肢体的运动帮助修身养性,保持体力,加快脏腑功能恢复,增强机体的抗邪能力和康复能力。

相对而言,气功、意念疗法等属于静的康复疗法,可使患者的意念集中于患处,以意引气,不仅可以维持对气功的感知力,还可促使经气运行,循经感传,进而达到气至病所。

通过这些传统康复方式,可将心之健康所需的“静”与身之健康所需的“动”有机结合起来。正所谓,动中寓静,静以寓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度,刚柔相济,才能达到形与神俱、尽终天年的目的。

传统导引助力康健

太极拳

太极拳理根于儒、道、五行、阴阳,在现代被列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范畴。明代拳法名家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可见太极拳蕴含阴阳,习拳者可通过参悟天地太极阴阳之理以修炼心性。太极拳动作柔缓,浑圆连绵,吐息匀长自然,运动强度适中,适于不同年龄段人群。

八段锦

八段锦具有柔和缓慢、动静相兼、圆活连贯、形与神合的特点,力求达到形神合一、身心和谐的完美境界。其动作简便易学,属有氧运动范畴,特别适合中老年群体。八式动作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在调理脏腑、气血、经络、阴阳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阴平阳秘,脏腑功能正常,即达到了“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目的。

五禽戏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形态所创制的古代健身体操,属中低强度有氧运动范畴。五禽戏立足于仿生学运动观,通过肢体向外传达出行、展、寻、转、拍等行为特征。其动作蕴含五禽神韵,仿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练习时需结合身体、呼吸及心理,通过意念指导动作,配合吐纳、运气,以达到条畅气机、强身健体的目的。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康复理论以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形神并重、身心调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综合调摄为康复治疗原则。单一的治疗手段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故康复治疗时应灵活采用多种治疗手段,标本兼治。

目前心脏康复已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面对逐年增长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在我国推行心脏康复势在必行。中医药对康复的认识历史悠久,方法独特,不仅能减少心血管事件、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康复,还可以通过运用诸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非药物疗法改善临床症状,调护患者心理状态,为心脏康复的内容提供了良好的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