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雀石绿与鱼病

 植物游记樊蓉 2021-12-08
写在前面

古人云,流水不腐。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

土壤和水,当其与大自然正常交流的时候,

他是活的,他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他的生命力来自于土壤中,水中数以亿计的微生物。

然而,

当土地里面只有一种作物,

鱼塘里面只有一种水产时。

我们发现:植物会生病,水产也会生病。

什么是毒呢?

撇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

阴阳平衡是自然的法则,那么“过”之为毒。

马钱子含有士的宁生物碱,本身是一种“过”,

如果“量”再过,剧毒就来了。

水比较温和,本身不为“过”,

然而当机体所摄入的量,

大大超过了排水量,水分在体内潴留,

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人便产生水中毒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

并不是植物生病,也不是水产品生病?

而是土壤生病,水生病。

我们前面讲了氨基酸水溶肥微肥,菌肥,

其实他们的主要作用是:

通过养土而达到养植物的目的。

我是土地,我一直“吃”这种药材,

而且整片都是,多的数不过来,吃的我喘不过气。

中药材偏性又大,其根际分泌物,

对微生物不断进行自然选择,

迅速打破土壤微生物平衡,于是土地中毒了,

偏性越大的药材,较水稻,越不耐连作。

同样的道理,也适合水产品,

你顿顿吃一种鱼,而且大量吃,

不能吃其他任何东西,

你身体也会受不了,

水和他里面的微生物也一样。

于是土壤和水便开始排斥,

这些依赖他们生长的动植物们,

于是他们产生了各种真菌性的病害,

通过减少他们的数量,去减弱这种不平衡。

孔雀石的样品是在前面矿物征集中收到的,

目前未入药,没有地方标准收录,

文献中多是孔雀石绿的介绍,

虽然他们两个没有关系,但是易混淆,

我们来了解一下孔雀石绿与水产品病害的关系。

孔雀石绿与鱼病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是绿色有金属光泽的晶体,极易溶于水形成蓝绿色溶液,可溶于甲醇、乙醇或戊醇。

MG是一种既可以用作丝绸、皮革和纸张的染料,也可以作生物染色剂的合成的三苯甲烷类化学物。

它同时也是杀菌剂,曾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类水产动物的鳃霉病、水霉病以及小瓜虫病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MG及其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在生物体内和环境中残留时间长。

并且三苯甲烷官能团被确证具有高毒、高残留、“三致”等毒副作用。

鉴于其潜在的致癌性,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许多国家将其列为水产养殖禁用药物。

水溶性的MG进入动物机体后,通过生物转化,被还原为脂溶性的LMG。

并在组织中蓄积,因此在鱼体组织中检测到的残留物主要是LMG,而脂肪的含量决定了其在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速率。

研究表明,MG及LMG对实验动物具有急性毒性,致癌性,生殖和遗传毒性,慢性毒性等。

MG进入鱼体内转化为LMG,会损坏鱼类肾、肠等器官,阻碍鱼体正常排泄和解毒机能,进而鱼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减慢,药物蓄积中毒,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发育

我国农业部发布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中明确规定,所有可食用组织中禁用MG。

中药与鱼病
01
水霉病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或肤霉病,是水生动物的真菌病之一,能够危害各种鱼类和鱼卵,对鱼卵的损失最大。

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该病是由真菌寄生在水生动物体表引起,菌丝体侵入动物伤口,向外生长。

有的时候因为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孢子便从溃烂处侵入。

吸取皮肤里的营养成分,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逐渐长出棉毛状的菌丝。

菌丝使得伤口皮肤组织坏死、溃烂,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游动失常、食欲减退、身体衰弱而死。

02
中药治疗方剂

黄连、大黄、苦参、五倍子、丁香、陈皮、小茴香、甘草。

黄连、大黄、苦参、五倍子、丁香、陈皮和小茴香都具有抑菌、杀毒、杀菌、解毒、消肿、止痛、消炎、镇静等功能;

甘草具有镇痛、解痉、解热、抗炎、抑制胃液分泌和松弛平滑肌方面均有协同作用。

每15亩水面用黄连、大黄、苦参、五倍子、丁香、陈皮、小茴香和甘草各100g,粉碎成细粉。

按每50kg鱼每天用细粉300g混入黏合剂拌料投喂,另加食盐250g,维生素C25g,1次/d,连用5d,病情严重的可连用2个疗程。

中草药成本低易得到,且简便易行,对鱼毒副作用小,平均治愈率达90%,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关图片
01
孔雀石

由孔雀石水飞所得粉末,做颜料用,未入药,主要含碱式碳酸铜。

02
孔雀石绿

绿色有金属光泽样晶体,属有机化合物,过去曾用于治疗鱼病,与孔雀石无关。

03
中国地质博物馆

孔雀石与蓝铜矿。

04
矿物征集

大家有想了解的矿物,可将样品邮寄至如下地址:

植物游记   13072583732   北京市万柳桥宝隆大厦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朱丹 李强强 王凯强 逄秀梅 李艳华 陈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 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